红楼之珠玉_分节阅读_93

      随后一行人便入了江宁知府衙门中细细询问,邵筠还欲跪下磕头,孝华命其起身,在下处的椅上坐了,将这些时日应麟的诸事尽皆讲述一回。邵筠便从应麟出京与孝华分别说起,却说应麟之前对孝华道是自己将就此南下,直往广东与煦玉汇合,遂孝华不知应麟何以此番又在金陵。邵筠便将自己如何劝说,奈何应麟不从,道是数十载未曾归乡探视,执意回籍之事说了。又道之前游逛钟山之时,如何跌了跤,中了风,请医吃药皆不见效,行囊又为李发窃走,如今是身无分文,扶灵归乡的安葬使费亦无。
    孝华闻言摇首直叹,黯然神伤,只道是应麟乃一代名宿,一世大儒,学贯二酉,文名传世,在京之时贵胄尽皆趋奉,何以晚景竟如此凄凉,当真世态炎凉,人心不古。随后便命江宁知府发出檄文,通缉长随李发。那江宁知府如何敢误,忙不迭去了。而吴天锡更是跟随其后骇得屁滚尿流,何曾想到这邵筠乃是与了巡按老爷一气的。之后孝华又与邵筠一道前往南门外应麟停灵的报恩寺,此番孝华乘轿,令人替邵筠备了马跟着,邵筠好不风光。
    待入了寺庙,寺中僧人见巡按大人驾临,住持忙不迭出迎。孝华只见应麟停灵之棺简薄,且棺椁亦未密封,随即命家人侯梅另外购置了上等杉木的棺椁,又另行购了枚径寸明珠。待诸物预备妥当,又命人开了棺盖,将应麟遗体移入另一口棺木之中,又将那明珠放入应麟口中。众人只见应麟虽已仙去多时,然容貌却是栩栩如生,与生前无甚两样。孝华命人就此焚香设祭,自己亲自拈香祭拜了,吩咐待于此停够时日,方扶灵回乡,丧葬诸事,他自会着人安排。至于邵筠并了那充作厨子的使费,更是不在话下。
    之后孝华又问应麟临终之时可有留话,邵筠则答有三事,一是留书一封,待日后交与苏公子;二是欲回祖坟安葬;三是欲林少爷代为作传一篇,刻于坟前石碑之上。随后又将应麟焚诗文并自己私藏之事告知孝华。
    孝华闻言颔首对曰:“此三事皆非难事,留书你随后自行交与公子,其余二事交与在下便是。除此之外,在下还欲替先生建一祠堂,供其衣冠牌位。先生素喜钟山,不若便在钟山之上寻一处地方,建这祠堂。在下留在此地之时,虽不及见这祠堂建好,然亦能将诸事筹措妥当。”
    邵筠听罢,感激不尽,跪下连连叩头道谢。孝华见状,亲手将邵筠扶起,说道:“此番先生之事倒也多加仰赖你照料,需道谢之人反倒是我等。先生事了之后,你有何打算?”
    邵筠则答:“老爷吩咐,不令我等守丧,亦令苏公子回罗浮山。我待此间事了,便跟随公子一道。”
    孝华首肯,又向邵筠将应麟所遗诗文尽皆收了去,携了回京,留作珍藏。此间事毕,孝华将应麟灵位交与邵筠看管,又留下两名家人一并守于此处听差,方才回去府衙,与知府商议建祠之事,知府一口应下。而自孝华来过报恩寺后,江宁这处的达官显宦闻罢,皆纷纷前往报恩寺祭拜应麟,有上祭的,有送祭仪的,有题挽联的,有写祭文的,络绎不绝,将这报恩寺挤得门庭若市。与了应麟初丧之时的光景,是全然两样。而因那辑贼之事乃是孝华钦点的,知府并其下诸人此番手脚是麻利非常,不过几日,那李发便被差役擒获,从身上搜出那李发尚还欲用来行骗的应麟的拜帖,被盗窃的近千两银子并了零碎玉器珍玩,亦悉数收缴了回来,交还邵筠,遂邵筠如今的光景倒是很阔了。邵筠只道是待下葬事了,尚可就此投奔了则谨。
    翌日,孝华便与邵筠一道,携了家人,乘了舆轿前往钟山。寻得一处有竹有梅的灵秀之地,知府又命工房之人规划了地址,丈量了土地,即着人开工。孝华独力捐出二千五百两白银,命侯梅督建。又亲自作成那篇传记,可谓是锦绣珠玑、博雅古奥,交与石匠刻了两个碑,一块立于祠堂之中,一块送回原籍立于坟前。便是日后煦玉专程前来祠堂祭拜,将刻于祠堂内其余士绅所作之祭文挽联悼词等尽皆嫌弃鄙夷遍了的,见罢孝华所作之传,亦惟有叹服。
    待于报恩寺中停灵至四十九日,邵筠方与雇来的人夫一道,将应麟灵柩运回祖籍安葬。彼时孝华已巡过江宁,往他省去了。一年过后,待煦玉北上回京之时,前来钟山祭拜。因孝华已作传记述生平,煦玉方作祭文,刻了石碑,亦塑于祠堂内。又另出了几千两,于祠堂周遭修建亭台曲栏,一并扩充为一处花园。自此,祭拜游逛之人络绎不绝。
    ?
    ☆、结局·伪 天道轮转缺月难圆(一)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不是真正的结局,这只是分支结局,分支结局,分支结局!!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这里好比咱读者是游戏玩家,玩到这里,触动了一个选项,如果选择“煦玉收到邵筠的求救信”以及“景治帝(作死)派人暗杀稌麟”,就会打出这个煦玉与稌麟做主线的结局(o゜▽゜)o☆
    然后俺也没想到把个分支结局说清楚,会这么费事,所以今天先更一半,明天才能把这个结局更完~~
    顺便俺把前面珠玉定情那里的第一次H修改了,终于删掉了,得偿所愿??把第一次H改在洞房花烛那里~~~
    五年后,待梁思问终于进京,欲寻访一回贾珠之时,满京城打听,却为人告知,京城之中并无贾珠此人。便是有,自若干年前,荣宁贾氏一族为圣上抄家伊始,阖府遣发回籍后,便再未进京。梁思问闻罢心下纳闷,只道是彼时贾珠正为兵部郎中,正是得势之时,何以不过数载,此人便从京城之中消失了踪影。之后梁思问又打听趣园所在,此园于城中人之间,倒也颇有名气,众人皆知此乃京城林府的私家园子,亦是对外开放,但凡能出大钱,便可于此游逛饮宴。便连北静郡王亦曾于此题词。
    待思问打听到城外趣园所在,方忙不迭赶往趣园,希欲能从这趣园主人口中,打听贾珠下落。到了趣园,只见这园子与了此世间寻常的庭院大为不同。此园依山而建,那亭台楼阁便一栋接着一栋往了山顶布设。且此园不设砖墙,设槿篱竹牖为墙,令墙外之人可望见园中之景。从外大略览赏一回园中景致,只见修竹成林、涉水成趣。思问见状,只觉该园雅致精巧,别具一格,倒也着实钦佩其主情趣。
    园内家人见园外有客,忙不迭前往招呼。思问便问这园子之主可是贾珠,这家人有些年纪,可知在园中已逾多年,看衣着打扮,似是执事之人,自是知晓园中旧事。闻说思问问起贾珠,方答道:“这位尊客与了贾大爷可是旧识?”
    思问忙答:“几年前,我在南京的时候,曾经被贾珠……贾大爷所救,想起来,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今天上这京城来,想见见他……”
    那执事闻言沉吟一回,随后便领着思问进入园中,又令一家人前往通报趣园掌柜的。思问见状心下很是纳闷,方问道:“你们这个掌柜的,可就是这园子的主人?”
    执事答:“掌柜的姓贾,但这园子却是林家的私园。掌柜的只是负责此园的经营管理诸事。”
    未行多久,便入了一小楼之中,那执事对梁思问道:“掌柜的正在厅中,请尊客移步。”
    话未说完,便见一青年从那厅中走出,向思问拱手道:“听下人道,今日有客来寻咱府里珠大爷?”
    思问听罢颔首答道:“是的。”
    那青年方将思问迎将入内,二人分宾主坐了,青年命家人上茶,方自我介绍曰自己唤作贾芸。思问闻掌柜的姓贾,便知此人与贾珠有那关系,忙不迭问出口,贾芸答:“珠叔正是我族叔。”
    思问闻言,方知寻对了人,忙向贾芸打听贾珠去向。却见贾芸摇首道:“珠叔已于一个月前出京南下。若是尊客早些时候前来,尚还能面见他老人家一面。”
    思问听罢这话大惊,不自觉拽紧手中的那支碧玉簪子,问道:“他离开北京了?今后还会回来吗?”
    贾芸摇首道:“这便不知了。珠叔最为牵挂之人已不在这城中,贾氏的两房族人又皆回了原籍,他今后大抵会常待原籍罢。”
    思问又问:“听说他是北京……不,顺天府人,怎么现在又去了什么原籍?”
    贾芸则答:“贾氏一族本籍金陵,后来方才迁来京城。不过珠叔倒是地地道道生于京城,并未在原籍住过。”
    思问方恍悟道:“原来是这样。”随后又问道,“这园子是属贾大爷所有吗?我听人说是林家的。”
    贾芸道:“如今虽是林家名下的属地,然原本便是珠叔的。”
    思问道:“原来是这样。”自顾自思忖一回,思问又抬首对贾芸道,“如果贾大爷日后回这京里,麻烦掌柜的告诉他一声,就说梁思问来过。”说着又将那碧玉簪子留下作了证物。贾芸见思问手持贾珠的簪子,知晓思问与贾珠交情不一般,便更是不敢怠慢了。忙将簪子收下,又请思问留了名帖,只道是待贾珠归来,一定代为转告。交待完毕,思问便也告辞。贾芸亲自将思问送出园门口,思问路过大门之时,只见那门口果真如贾珠当初所言那般立着一块大石,其上刻着《趣园赋》。大石周遭遍地绿茵,毫无开掘之痕迹。从面上观来,丝毫看不出其下是否埋有三千两银子。然梁思问此来,惟欲探访故人,从未有那掘出银子充了己用之想,遂见罢此景,倒也并不好奇,不过一笑了之。
    贾珠如何回京又南下,却需从几年前说起。
    却说煦玉出任广东学政之前,本未大愈,受命之后又强自上路,一路颠簸,旅途艰辛,待到广东学府,病情不减反增。更未料到煦玉抵粤,竟又犯了水土不服之症,接连几日皆是缠绵病榻,难以起身。后虑及科考将近,便也不顾身侧则谨、执扇等人苦劝,少不得强撑着起身,主持场事。不料一场场事下来,煦玉竟晕倒在考棚之中,唬得身边跟着的诸人手忙脚乱,往各处请大夫诊治。则谨因放心不下,更是亲身飞马前往罗浮山,将师兄忘嗔请来广州学府,替煦玉诊视。
    此番众人忙碌半晌,不料煦玉竟自行醒转,原是心系科场诸事,只道是断不可因了己身之故延误了学子取试之事。众人见状,尚且不忍,则谨宽慰道:“幸而你已醒了,若仍如在京里那般,昏迷数日不见醒来,只怕我惟有将珠儿请来,你方才得以好转。”
    煦玉闻言不答此话,惟喃喃吟了句:“泪洒斑竹恨不尽,肠结千愁日日新。”
    之后的科考,煦玉因了身子着实欠佳,难以遍寻广东一省,只得惟前往就近几处府县主持科考,少不得令了偏远之地的学子往了省城附近州县考试。而三场考试,煦玉往往惟能亲自主持一场,其余两场则令其余教官代理。饶是如此,煦玉仍是严格把关,丝毫不肯懈怠。
    却说广东一地的科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士风不正,浮薄卑污的生员大有人在,勾结当地官府,把持一地诉讼;其次,教官年迈昏聩,衡文无能;包庇卑劣考生,取试不公。针对以上问题,煦玉选拔生员,则将端品行与衡实学相结合,着重选拔学问品行俱佳之人;而对了那等参讼多事之人,则开除生员资格,情节严重之人,则是严惩不贷。此外,针对教员的问题,煦玉则召集本省教员严格考核,甄别好坏,坚决罢黜末等教员;而对年老精衰抑或包庇劣生的教员,则视其情节,罢黜抑或严惩。
    此外在煦玉上任之前,广东一省有多个地区的书院因年久失修而不堪使用,煦玉闻知,遂与广东布政使商议,自己捐廉一万两,广东省财政拨款两万两,于广州府修建书院,待煦玉任满之时,书院始落成。自此,书院造福于该地学子,当时并了后世经学家于此讲学不断。而此事在广大广东学子之中,亦传为佳话。
    而待各州府科考结束之后,七月便是学政于各省主持录遗之时,眼看着煦玉广东之任行将结束,未想却忽地收到邵筠从江宁寄来的书信,只道是应麟病重,请求则谨速往江宁。则谨当即辞别煦玉,连夜赶往江宁。而煦玉闻知此事之时,惨然大恸,当即呕血不止,只道是如今爱人分离,尊师染恙,人生之极悲极痛之事,亦不过如此。自此,煦玉元气大伤,竟再难好转。
    之后的录遗试了,待煦玉率众师爷衡文完毕,将获准参加下月乡试的生员名单录了榜,煦玉终因心内郁结并了积劳成疾之故,新旧诸症一齐发作,自此一病不起。
    而远在川省西面邛州的贾珠,某日夜里偶然向北仰观星辰,骤见北斗天权星光芒极弱,若隐若现,若明若灭。可知天权星正是煦玉本星,贾珠见状,心下大惊,忙不迭连夜写信,命剪纸快马加鞭,亲身送往广州,询问煦玉状况,孰不知彼时煦玉已陷入弥留。
    与此同时,钦天监亦向景治帝禀报此事,只道是如今全国乡试在即,天权星异常,恐乃科场不祥之兆。果不其然,几日后,天降惊雷,竟将顺天贡院大门前的“天开文运”牌坊劈得粉碎。此事一出,阖朝震惊,随后从广东快骑送来的煦玉的讣闻已到。景治帝连夜召集阁臣并六部商议,诸臣奏请圣上,只道是科场取试乃立国之本,断不容有失,需由圣上亲身祭天,于魁星阁参拜文星,求仙神庇佑。景治帝准奏。不料三日后,待景治帝莅临魁星阁,亲自率领群臣祭拜文星之时,阁中忽地阴风大作,将文星座前所燃两盏长明灯吹灭,景治帝见状,骇出一身冷汗。
    待回了宫中压惊,景治帝方忆起正于天津府巡察的侯孝华,随即下了谕旨,命孝华即刻回京,不得有误。随后临时调换了今科顺天乡试的座师人选,令孝华充了大总裁,又责令工部重修顺天贡院,方才勉力按捺下本次科场的“邪气”。
    ?
    ☆、结局·伪 天道轮转缺月难圆(二)
    ?  却说贾珠于邛州任内尚不满三载之际,便忽地接到敕令回京的谕旨。
    原来五皇子自授命山西巡抚之后,可知山西省不设总督,巡抚最大,五皇子于此经营数载,已渐有成色。北方之境,游民部落居多,除却阿速之外,尚有其余部落,皆不服中央管束。各部落为了己方生存,皆从各部南下剽掠中原,无一刻消停。五皇子虽任满三年,然因北境战事未停,五皇子便也连任巡抚之职,未曾回京述职。而彼时景治帝惟令五皇子领军两万出征,哪里能够?遂五皇子便以胡骑彪悍、兵力不足为由,向景治帝请示,愿自行筹措银两招兵买马。又趁机威胁,只道是京城正位于山西左近,若是山西不平,则京师将无宁日。如今景治帝正为朝中诸事头疼不已,唯恐再添北境胡虏之乱,只得准奏。
    自此,五皇子便暗中经营,招募兵马。花去数载的工夫,王师已逾十万人马。期间景治帝亦曾多次下令五皇子,将募兵分散到北境各地,以免聚众谋反。然因北境战事不断,遂分散的募兵亦是时常集结迎战。面上观来,募兵虽散,实则形散而神聚。
    彼时朝中又出一事。新上任的户部尚书宛立俊为从前太子府长史,近日被景治帝破格提拔为吏部大堂,却为言官弹劾曰“任上亏空、贪墨受贿”。而此番五皇子麾下募兵惟以五皇子马首是瞻,兼了五皇子多年筹划,如今是兵精粮足。遂五皇子便以宛立俊事件为借口,自擒大旗,以“清君侧”为那口号,率军自南向北挺进,从平阳府向东攻取顺德府,再自南向北依次攻下正定府、保定府,直取顺天。景治帝匆忙调派兵马抵挡,不料军中多是从前五皇子势力,反水的将领不少。万般无奈之下,景治帝是万人皆信之不过,惟迫使老将出马,命卓有军功的忠顺亲王领兵出战,于保定府与五皇子交战。
    却说匆匆走马上任之时,那忠顺王便已知晓此番怕是有去无回。又念及此番征战,竟是他稌家的“家务事”,兄弟阋墙之争,便是说道出去,亦是多有不堪。遂请求往了宫中祖宗牌位前祭拜,哭诉一回,方才披挂去了。
    两军交战,忠顺亲王骑于马上,对阵前五皇子颤颤巍巍地试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道是:“……兄弟反目,于情于礼皆不相合,即便苟得大宝之位,亦难逃天下之人讨伐,麟儿何必偏生走至这般地步?……”
    不料五皇子闻言,不过冷笑一声,亦不接忠顺王这话,惟道句:“皇叔误会了,此番并非是兄弟反目,乃是为清君侧而来。那宛立俊仰仗皇兄纵宠,有恃无恐,乱我朝纲,本王领兵前来,惟欲讨伐宛立俊,皇叔自可就此回报与皇兄。”
    忠顺王闻言,哪里肯信,自知劝和已是不能,只得长叹一回,两军开战。
    期间忠顺王身侧的副官身手过人,乱军之中,尚能百步穿杨,一箭向五皇子射来。幸而五皇子警觉机敏,挥剑挡下。随后五皇子示意稌永递来震天弓,亲手张弓如满月,对准忠顺王,此番三箭齐发,一支箭正中忠顺王面部,一支箭正中忠顺王身侧副官喉部,射了个对穿。首帅中箭,忠顺一派登时大乱,五皇子随即下令己方猛攻。忠顺之人溃不成军,丢盔弃甲、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随后忠顺王只得率军退回保定城中,闭门自守。
    此番忠顺王被五皇子射中面部,元气大伤,亦不敢再行领兵出城与五皇子硬拼。心下直恨得牙痒痒,心下只道是老五乃本朝第一高手之事无人不知,兼有武曲庇佑,这般隔着战场放他冷箭亦射不中他,反倒着了他的道。忠顺王一面召来军医替自己诊治,一面暗忖此番不可就此出城,需从长计议。随后又长叹曰自己如今当真是上了年纪,精力、身手与了二十年前,自己马上征战那阵子,可谓是相去万里。彼时老五尚且年幼,不过十一二岁,便可持剑与正当壮年的自己比试过招。如今时过境迁,战场相逢,却是敌我之分,你死我活了。彼时何曾料想到今日。
    一面于心底感叹一回,一面思忖之后却是如何是好,这般死守在保定城中,自己所得之令,乃是将五皇子击毙于京城之外。若是一味闪躲,令老五就此饶过保定城而北上进攻京城,便也功亏一篑。
    不料此番正令军医治伤,却忽闻卫兵急匆匆奔进大堂,报曰:“王爷不好了,五王爷的人马攻入城中了!”
    忠顺王乍闻此言,大惊失色,将那敷药的军医顺手一推,立起身来说道:“各城门俱是紧闭的,老五如何进来?”
    那卫兵道:“似是有人从城内开了城门!”
    忠顺王:“……!”
    却说五皇子此次北上进攻,所有路线并途径的城镇皆安插有内应,俱是部署筹划了多时,可谓准备万全。此番待忠顺王领兵退入保定城中,五皇子方命人从城外放出信号,通知城内的内应,装成守城士兵的模样,潜进城门机关处,杀死城门处的守军,大开城门,放了城外五皇子之军进入。
    此番五皇子领兵骤然杀入,将忠顺王杀了个措手不及,领着一干亲卫,开了北门,令人在南门处掩护,方才从北门逃出城外。谁知对了这等伎俩五皇子早已是司空见惯,令手下之将饶至北门外埋伏,沿途设置绊马索,又埋伏了弓箭手。可怜忠顺王领人千辛万苦杀出城来,堪堪一出城,便中了埋伏,又为流矢射中,倒成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当夜激战,五皇子已拿下保定城。自此,五皇子势如破竹,沿途守军闻风丧胆。不过十日,便攻破京城。景治帝闻知,尚欲放火自焚,不料五皇子已率军攻入,未及火势蔓延,便着人扑灭。此番跌坐在地的景治帝只见五皇子缓缓步至跟前,手持一柄燧发枪,正是出京之时贾珠所赠,枪口正指着景治帝。
    只听五皇子说道:“皇兄,见罢此物,想必今日之局,你亦是不难预料。”
    景治帝:“……”
    五皇子又道:“彼时臣弟依皇兄之命出任山西巡抚,期间臣弟尝以剑两度击杀刺客,以此枪击毙两名刺客。缘何如此,皇兄自不会不晓,他们皆是奉皇兄之命前来取弟性命。待臣弟第二次以枪击毙刺客之时,弟决定将第三发子弹留于皇兄,作为皇兄归宿。此枪为那人所赠,本用以自卫之故。如今,亦算物尽其用了。”话音刚落,伴随着扳机声起,弹头始发,正中景治帝前额。
    一月之后,五皇子即位,改年号景元。彼时贾珠于川省任内方逾二载,便接到回京诏书,被景元帝擢为兵部尚书。
    却说自贾珠闻知煦玉凶讯伊始,只道是煦玉外任他省,殚精竭虑,如今竟得了个客死异乡之局,真乃天道不公。如今亦是心如死灰,除却公务在身之时着了官服,其余时日皆着素服,整日食斋啖素。心下暗笑自嘲曰到底寡妇守丧二十七个月亦可改嫁从了他人,自己若是一直如此,过个二三十年,大抵便可得了贞节牌坊了。
    而此前日日盼着三载之期过去,自己可得归京述职,借以与煦玉团聚。不料任期未过,便闻知煦玉凶讯,自此便死了回京之心,再无念想,整日里宛若行尸走肉一般。总归了是自己独自一人,在何处过不是过。大抵就此老死在这大邑县中,做那闲云野鹤,适或自在些许。之前亦曾闻说京师情势风云变幻,如今堂上已是变了天,对外宣称景治帝于大殿中自焚,五皇子即了位。贾珠闻罢此信,彼时亦尚未将之与己身命运联系起来,仍日日进了县衙升堂,安心做自己的七品知县。正值此时,圣旨方至。
    闻知自己擢升兵部大堂,贾珠是无惊无喜,心静如水。暗忖曰若是换作五年之前,现状只怕便是全然两样了。大抵自家便也不会遭逢查抄回籍之灾,自己亦能于京师同煦玉相守。只如今,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而其间唯一令贾珠诧异之事便是此番接替自己县令之职那人却是从前的吏部大堂,三皇子稌泽。想来景治帝在位之时,这三皇子正得势,好不风光。如今景治帝薨殁,这三皇子堂堂吏部尚书,竟为他皇弟发配来川省做了知县,当真是天道轮回,泰极否来。
    碍于此乃圣上之令,贾珠只得奉命归京。此番贾珠是除却身侧跟着的家人随从,其余皆是两手空空而来,复又两手空空而去。只身侧诸人见贾珠此番高升荣归,无人不喜无人不乐。惟贾珠一心寻思着寻了理由,卸任求去。
    此番贾珠携了众家人慢慢悠悠北上,一路倒也游山玩水,去了许多地方。之前亦曾收到孝华来信,道是自己于江宁钟山之上,建了应麟的牌坊祠堂,遂此番贾珠便趁归京之际,往了钟山祭拜一回。随后方乘船,沿运河北上回京。
    刚到京城,便从贾芸口中得知贾政病逝之事,心下得了主意,只道是此番正可借了丁忧之故,解职回籍。
    之后进宫面圣,景元帝屏退众侍,单独于御书房召见贾珠。此番贾珠不过远远立于门边,未曾步至御座跟前,方跪下行礼道:“臣敬贺陛下,终登大宝之位,可谓是天遂人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番景元帝亦是与贾珠多年未见,闻罢此言,不禁龙颜大悦,随即道句:“免礼,平身。”
    贾珠闻言,道句“谢陛下”,方立起身来。此番首次抬头打量与自己隔了个距离的景元帝,一袭龙袍,持重若金;长身玉立,光华耀目。心下叹道自己见过稌家三任皇帝,大抵眼前这位便是稌家最衬龙袍之人。然饶是如此,他自谓那身着金盔金甲,腰掣龙泉、臂揽雕弓的天|朝第一高手,仍是最令人目之难忘。
    景元帝率先开口说道:“今日之局,你功劳亦是不小。朕已下令将城中荣宁二府撤去封条,归还你族,你族先祖爵位亦一并复原如旧,两房族人可入京居住。如今子卿已入职吏部,钦思回京,得了散秩大臣之职。若珣玉尚在,当袭了孙尚书之位。奈何此人向来性子不佳,不免夭寿之患,如今果真如此……只现下兵部大堂虚位以待,亦朕昔年之职,你亦实至名归。”
    贾珠闻言,面上并无一丝喜色,惟垂首对曰:“微臣多谢陛下隆恩,只微臣已上报吏部,微臣之父病逝,未及提前告知陛下,乃臣之过。恳请陛下准臣南下奔丧,以全孝道。”
    景元帝听罢蹙眉思忖一回,仍是颔首道:“自是如此,只不过……”说着又令道,“你且抬首。”
    贾珠闻言只得依言抬头,景元帝伸手一把挑起贾珠下颌,细细打量一回贾珠神色,说道:“看来珣玉之事对你打击不小,你这模样,与了数年前,朕责你之时极像……却又不像……似是已生无可恋……”
    贾珠不动声色地将下颌挪开,仍是垂首道句:“陛下恕罪。微臣此来,欲请求陛下允臣告病求去。陛下知臣向来胸无大志,惟知安分从时。如今微臣宛若行尸走肉,陛下交与重任,只怕微臣难以达成陛下期待,有愧圣恩。”
    景元帝听罢此话登时有了怒气:“你!朕此番可不欲听你此言!”
    贾珠随即跪下说道:“此乃微臣肺腑之言,冒犯陛下之处,还望陛下恕罪。若陛下念微臣昔日之功,还请陛下开恩,准臣之请。”
    景元帝闻言斥道:“珣玉病殁,便令你成了这般?!”
    贾珠对曰,嘴角竟掠出一抹淡笑,将那神情衬得分外荒凉:“进京之前,若说微臣尚有放心不下之事,便是心系陛下北上安危,恐陛下遭甚不测。彼时陛下离京,微臣以为此生再难见陛下一面,不料此番臣得命归来,实属万幸。如今观来,陛下龙体安泰,万事无忧,微臣心事已了,如今当是心无所念,正是求去之时。”
    景元帝闻罢这话,倒也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作答。
    贾珠又道:“彼时微臣之府为先皇查抄,先皇亦曾将陛下所赐鸳鸯剑归还微臣,想必先皇亦晓此乃陛下恩赐。陛下所赐鸳鸯剑本为一对双剑,陛下赐予微臣雌剑,自是喻示微臣乃陛下左膀右臂,此意微臣片刻不敢稍加遗忘……”
    景元帝闻言颔首对曰:“不错,你既知此意,此番便断无自请求去之理。”
    贾珠不答此言,自顾自接着道:“于臣而言,臣最难忘之时正是于钟山之上,与陛下患难与共之时。若日后再逢那紧要之时,陛下需臣效力,若臣尚有命在,臣不拘身处何地,定当千里以赴……然微臣当真不欲再有那等时刻,微臣祈愿陛下永无需臣相助之时,如此则意味着我朝海晏河清、帝业永昌。”
    言已至此,景元帝知晓不可强求,只得准奏,允贾珠告病南归。贾珠闻罢,方叩头谢恩。随后正待躬身退下,不料却忽闻头上传来一句轻声呼唤,在道:“仪儿。”
    闻罢此话,贾珠身形微颤,硬生生止住后退的脚步,心下感慨万千。顿了顿,惟待景元帝开口,不料此番垂首捱了半晌,却不闻景元帝再度开口,贾珠方勉力开口说道:“贾珠今后……大抵再难伴君身侧……陛下……万事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