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页

      “杨商,我……”
    “心如磐石?”
    “是。”
    “纪雨那家伙,真是好福气。”杨梦笛把玩着折扇,始终不打开,却将折扇放在春和手中。“小娘子,本少爷就此拜别。”
    见他要走,春和唤住他,说起故梦轩的事。
    “那位齐掌柜虽说子承父业,却也有些本事。小娘子不要看轻他。”他只是这般说。
    走了几步后,杨梦笛忽然驻足,笑道:“闻姑娘是纪雨养大的,在下相信你自然有办法。”
    他进自己的住处,关上了房门。屋里黯淡的烛光乍然亮了不少。窗上投下了杨梦笛翻阅书籍的剪影。
    春和紧紧抓着折扇,折扇上还留有杨梦笛的体温,但很快也就凉了。
    她思索了很久,终于有了主意,心中却全无半点儿欢悦。
    她看着杨梦笛房中的灯光,杨梦笛自称“在下”,称呼她为“闻姑娘”。
    他连扇子都不要了。
    纪初霖曾说,当一个时代终结,另一个时代就会开启,而时代的终究与开启总是与“人”息息相关。
    “相公……任何事都与你有关呢。”
    那些纪初霖曾说过的话,全都刻入她的记忆深处,无法忘怀。
    而那些遇见的人,也一个个慢慢改变。
    春和这才明白,不变才是一种奢望。
    她双手合十,面对月亮祈福。
    “春和只望与相公天长地久,此心永不改变。”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全天在路上奔波……又卡住了,所以没更哈……】感谢在2019-11-23 23:37:27~2019-11-25 22:34:4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琦之 2个;未琢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未琢 54瓶;琦之 8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26章 第一二六话
    大为不解。就算是春和欲在夏日储备冬日的炭火,似乎买得也太多了些。终于忍不住问起春和究竟想要做何事。
    “做烧烤。”
    “烤肉?市井间有的烧臆子、炙鸭、炙金肠、炙子骨头,春和你还能翻出花来?”
    春和眼角一扬,抿唇一笑,说她烤的是铁板烧。
    “那是何物?”
    “一种好吃的,相公说以前的他很喜欢吃,他也曾教过我。”
    冬儿颇为好奇:“春和吃过?”
    吃过。
    几年前,在从天长县来汴京的路上纪初霖给春和做过一次。只是用的不是铁板,是石板。
    那日纪初霖说这一路上除了干粮还是干粮,口中无味,便在河边寻了一块石板,搭了一个灶台。盖上石板,点上火,还在石板上抹了一点儿油。
    春和记得很清楚,那日纪初霖烤的是从路边农户那里买来的鸡蛋和瓜。食物上撒了花椒、盐,还有葱花,纪初霖用削成薄片的木片一个劲翻动,方便入味,他说这种烤制手法是从一个叫做“日本”的地方传来的。
    虽说纪初霖一直抱怨这个年代没有辣椒和孜然,但春和依旧觉得,那日的鸡蛋是自己这么多年吃过的最好吃的鸡蛋和瓜。可惜石板太薄,很快就崩裂,纪初霖的烧烤计划也罢了。
    来汴京后春和曾想让纪初霖再做一次,可他一直忙着做生意,街头巷尾也有不少叫卖烤肉的。纪初霖平日也喜欢买街上的烤制食品,一来二去也就忘了。
    昨夜春和听着蝉鸣,记起纪初霖曾说过在若干年后的夏天,他最喜欢的就是和室友们呲溜着拖鞋坐在街头的大排档,听着汽车的轰鸣、感受着人声鼎沸,喝着啤酒,吃着烧烤,纪初霖曾说,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大城市中是极难听见蝉鸣的。
    春和也就记了起来。
    “上一次相公用的石板很快就坏掉了。他说因火太大,且柴火不易控制热度导致石板受热不均又热胀冷缩什么的,我也不甚明白。我想,铁板没那么容易坏掉,用柴火很容易受热不均,但若是用木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春和做这个是想——”
    “做古镜小憩的特色菜。”
    “听来有些意思,但若会做,故梦轩自然会来学。”
    春和轻轻笑了笑。
    她想到了这一点,也想到了办法。
    眼下最重要的不是故梦轩,烧烤使用的菜品尚未买齐,春和让六子在汴京买了大量做菜用的香料、花椒等。所有香料和花椒都寻人分类磨成了细面。
    这个时节已有了鲜藕,春和便又购买了不少的藕和其他蔬菜。买藕的时候春和忽然记起第一次见杨梦笛,那日杨慨请几人在汴京很有名气的清风楼用了一餐,那日桌上摆的是一道冻藕。杨慨说清风楼的掌柜有一个冰窖。
    只是老掌柜过世后,清风楼的名气便瞬间跌落三丈,故梦轩挖走了清风楼最好的厨娘,一跃成为汴京最好的酒楼。
    到了今年,连清风楼这个名字都不再被人提起,说起“清风”,汴京人知道的不过清风瓦。
    昨日杨梦笛说故梦轩的齐掌柜颇有些手段。想到清风楼,春和越发明白这番话的意思。她心中有了个颇为大胆的主意。纪初霖不在,她本想问杨梦笛的意见,杨梦笛却说一切随她,钱在柜中。
    春和便去了一趟清风楼,清风楼距离古镜瓦也不算太远。只需要穿过一条小巷,小巷两侧的人户都种了一些树,树木伸出枝桠,给小巷搭建出一道绿色的凉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