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

      得满脸泪痕,一直说着:“你是不是不要我了……你居然把我关起来……你是坏人……”
    吕益既心疼又无奈,哄了半天,暗骂吕衡只会出馊主意。
    于是,吕益卧房的木工只停工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吱吱呀呀地响了起来。
    吕益后来见到吕衡,将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描述了一遍。吕衡直乐,“真是一物降一物,你对外凶得跟头狼似的,在家被那个小崽子治得服服帖帖。报应啊……报应。”
    作者有话要说:  发现经常是更了文一段时间之后,app上还是看不了,不知道亲们有没有这个情况?
    、31 国丧
    天佑四十一年,清晏帝驾崩,六月飞雪,满城飘白。
    浩浩荡荡的出殡队伍抬着棺椁出皇宫,出城门。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在棺椁后排了长长九列,满城百姓皆披麻戴孝,跪拜俯首,沿街恸哭。
    许白跪在吕益的身后,头上绑着白色的额巾。他在送殡的人群中看到了吕衡,位列文武百官中的第四排,一身素服,脚步迟缓,满眼哀思。也见到了吕储,在吕衡后一排隔了四列的位置,跟旁边的人小声说了句什么,然后低头垂目,随队前行。
    队伍中有哭得不可遏制昏厥过去的,有暗暗抹泪哭得无声无息的,有假模假样掉几滴眼泪的,也有面无表情一脸木然的。
    人生百态,世态炎凉。
    直到长长的队伍出了城门之后,人群渐渐散去,吕益拉着他坐车往回走。
    一路上,吕益默默无语,他也不好问些什么。
    对于清晏帝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平定西北叛乱有功,有的说他听信谗言、错杀忠臣。有的说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有的说他放任自流、不理朝政。
    举国哀悼持续了半年,临近春节的时候,才渐渐恢复了平常生活。
    都城经历了难民围城,又经过了旧帝驾崩之后,不如往昔璀璨热闹。出摊的少了,连沿街叫卖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总觉得跟以前不一样了。”许白说:“快过年了反而冷清了许多。”
    “你只做好你的事,别的不肖管。”吕益批着账目,没有抬头。旧帝驾崩,新帝即位,诸多的采购事宜都要经吕家之手,吕益要过目的账目比平时多了三倍,每天都埋头在冗繁的账目之中。
    许白在旁边打着算盘,编着卷号,看着吕益时不时眉头紧锁,时不时揉揉眼眶。
    吕家的这个春节过得格外冷清。
    国丧期间,不得大操大办,文武百官不得违令。
    吕家也不得不把开销降到了最低,只置办了基本的蔬果礼品,既不挂彩灯,也不鸣炮仗。
    吕衡来拜访,进门的第一件事便是说:“靠山没了。”说罢颇有些哀哀戚戚的神情。
    清晏帝在位时重文轻武。
    每当朝堂上议政之时,只要是兵部的奏疏,总是要先拿到满朝文武面前,议论一番之后再做定夺。其中若是有人反对,事情便会一拖再拖。
    但若是户部或者吏部的奏疏,便可直接呈皇帝阅览,皇帝有时不问百官意见便直接批复了。
    一来二去,朝堂上文胜于武,朝堂下武官见了文官要鞠躬行礼,文官见了武官只低头颔首。武官那边憋了一肚子的气却也无可奈何。
    吕老爷能从正五品扶摇直上到户部尚书,六部之首,离不开清晏帝的扶植。据说是与铲除西北叛乱有关,但具体经过怎样,无人提及,也就渐渐被淡忘了。
    此后,虽然吕老爷逝世了,但户部压着枢密院与三衙也是常态。
    吕衡在户部虽官列三品,但凭借着吕老爷培植的遍插户部三司的嫡系的存在、与清晏帝重文轻武态度,说话也是相当有分量。
    清晏帝病重之时,立下三皇子周颐湘为太子,太子尚年幼,态度不可知。
    吕家不是没有打过太子的主意。吕老爷也曾想过把吕储送进宫中做个太子伴读,好在新皇继位之时,继续能重用吕家。但终究还是没做成。
    一则,太子伴读通常只是世家子弟,外姓很难插手;再者,负责太子读书的中书省和尚书省素无交情。吕老爷费劲了心思还是徒劳无功,所以事情就这么算了。
    现在新帝即将即位,吕家在新帝周围可是一点人手都没有安插,想来着实令人不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衡叹气:“老爷子当年没做成,现在便更没办法了。”
    “那便算了。”吕益道:“木已成舟,多说无用。”
    “你做事小心。”吕衡叮嘱,“千万不要被人抓了什么把柄。”
    吕益应了一声,却没放在心上。他心里还有别的打算。
    由于赵宥整合私盐的马队整合得非常成功,贩私盐的利润非但不减,所需的人手竟比之前还少。于是多出的马队和武夫便被吕益调来准备做私铁的贸易。
    虽然中原也产铁、炼铁,但精度较高的铁还是靠着走私,从西北运来。
    前两年的西北战乱渐渐平息了之后,茶马互市再开。交易的品目之中,明里是些瓷器马匹,暗地里还有些铜器、铁器、生铁和杂铁。
    吕益想做的便是这杂铁的交易。
    生铁过于招眼且不易长途运输,但杂铁可以混在各种砂土、矿石和谷物之中,运回中原之后只需经过精炼,便可锻成生铁,打造各种农具乃至兵器。
    但是朝廷对铁向来是控制得及其严格,西北进出的商品一律是由兵部负责。清晏帝在位期间,虽然兵部不受重用,朝廷派了文官来督军,又派了文官来管账,试图将兵部的一举一动都监视起来。但过关的第一道关卡依然是武官进行抽查,文官本事滔天也只能做些上层的审查,下层的工作反而插不上手。
    吕益既然想走私的话,就必须保证这些过关的杂铁不被查出来,或者说,即使被查出来,也不能查到吕家的头上。
    这个事情如何去做,他没和吕衡商量,倒找了赵宥。
    赵宥手下有一个行走在西北的贩盐马队,为首的是个名叫孟桂山的人。孟桂山对官兵换岗时间、检查程序、检查内容等颇为熟悉,于是便被吕益招来商议此事。
    “在市场上交易的货物并不会全部检查。”孟桂山道:“有些常做互市的商人跟官兵混熟了之后,官兵通常不查他们的货,或者是比较大的商人,会给官兵塞好处,官兵也不查。再有就是像您这样做大生意的人,底层的小兵卒子知道您得罪不起,也不会查。”
    “那反而言之,官兵会查哪些人?”吕益问道。
    “查那些小商人,面生的商人,还有就是……看起来不像商人的商人。”孟桂山道。
    “何为不像商人的商人?”吕益问。
    孟桂山眯了眯眼:“铁的用途主要是锻农具与造兵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