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时局动荡

      贞观二年四月九日。
    大唐朝廷第一批赈灾物资已经发放到各州县。
    随即岐州刺史郑善果遭御史弹劾。
    岐州刺史郑善果,私自往粮食中掺杂泥沙,发放给群众,导致民怨骤升。
    监察御史认为郑善果有扣克赈灾粮中饱私囊的嫌疑,于是上表弹劾。
    李世民大怒,当即下诏削去郑善果所有官职,押往京城问罪。
    四月十日。
    尽管关中粮价居高不下,但仍无外地粮商运粮入关。
    反倒是关中的几大粮商不断补充自己的粮库,只进不出的情况下,储粮达到一个惊人的数目。
    这自然是瞒不过李世民的耳目。
    随便调查一下,就知道这几大粮商的背后都有五姓七宗的在支持。
    四月十一日。
    东突厥颉利可汗以受灾为由,进表要求大唐朝廷支援粮草、牛羊,数目相当庞大。
    并表示如若不允,当亲率二十万南下自取。
    其威胁的意味十足。
    显然是看准大唐关中受灾,自顾不暇,再来一次渭水之盟。
    李世民当即下令扣留使节,囚禁于门下省。
    萧瑀和封德彝等人请求按照礼节将其打发回去,李世民不允。
    裴寂等人则以粮草不足为由,趁机进言劝说李世民不必理会突利的死活,并放弃攻打梁师都的计划。
    但李世民灭梁师都之心已决,并未采纳。
    至此朝中多有大臣忧心东突厥趁机南下肆虐,而关中无粮,恐难以应对。
    四月十二日。
    门下省侍中高士廉呈上一篇文章。
    是关于科举改制的一些意见,其中长名榜以及铨注法的设计尤其令人耳目一新。
    李世民一问之下,得知是门下省所属弘文馆的一个叫裴行俭的学生所作。
    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看了也很赏识。
    李世民许以嘉奖,并让杜如晦带回吏部研究完善。
    至此,罗太岁的好兄弟裴行俭首次进入大唐核心掌权者的视线。
    但科举改制着实动了世族的蛋糕,裴寂等人认为以五姓七宗为首的世家大族掌握着全国三分之一的粮食,不应该在这种时候得罪他们。
    并让李世民放弃粮食做空价格战,向其示好,甚至可以放低姿态,请求五姓七宗借粮与朝廷。
    尽管他们以关中百姓的生计来劝说李世民,李世民还是坚决不允。
    并当场发了脾气,对众臣毫无建设性的意见表示很不满。
    于是,随着以剡国公名义所捐赠六十四万石粮食,以及司农寺所储之粮发放殆尽,赈灾进入疲软期。
    各种谣言之下,连年受灾的百姓对朝廷的不满终于达到一个极致。
    关中各地都有一些微小的动乱发生。
    四月十三日。
    李世民要求粮商开仓,并下诏以市面最高价格购粮。
    此时的粮价早已超出原价的两倍有多。
    然而就算这样,也只有少数的粮商愿意将粮食卖于朝廷。
    更多的粮商仍然封仓,拒不回应,反而还趁机悄悄吃进市面上流通的粮食。
    于是朝廷的赈灾几乎陷入停滞。
    朝堂之上,裴寂等人再次劝说李世民与五姓七宗和解,以获得粮食上的支持。
    尽管形势已经对自己相当不利,李世民仍然坚决不允。
    魏征犯颜直谏,认为李世民枉顾百姓死活,不配做一代明君。
    以至于李世民下朝后恼火的对长孙皇后放话:“总有一天朕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若不是长孙皇后机智化解,君臣几乎决裂。
    到了四月十四日这天,李世民突然又下了一条诏令。
    严令关中之人不得携带粮食出关,该诏令暂不设期限。
    还在囤积粮食的粮商颇不以为然。
    但到了下午,他们就傻了眼。
    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将近两百万石粮食以一种蛮不讲理的姿态突然涌现在市面上。
    一时间关中粮食市场陷入动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