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董相国办学宫

      第11章 董相国办学宫
    董卓见诸位朝臣没有人反对屯田,接着又说道:“这屯田之法,可由雍州开始先行进行。”
    “徐徐渐进之后,在推广至并州、凉州等地,北方诸州地广人稀,正好可以招收安置流民。”
    “参与屯田之人可免除部分兵役与徭役,而后可用百姓可按屯田多少来收取赋税,至于具体收赋多少,届时看情况在定。”
    “诸公以为如何?”
    众人见董卓不但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还针对性的解决赋税问题,心中又是一阵赞叹。
    黄琬闻言,回道:“回相国,此法亦可行,只不过还需等屯田有成效之后方可进行。”
    董卓点了点头,“那是当然,若是屯田无效,又如何交的其赋税。”
    “此事董某明白。”
    今天黄琬心中的惊奇越来越多,董相国不但想出了解决钱粮的方法,而且竟然这么好说话了。
    要放在之前可不是这个样子。
    筵会之中不但黄琬一个人这么想,大多数都是这个想法,董相国行事完全跟换了人一样。
    他们不知,董卓的确是已经换了一个人,之前董卓早就魂归幽冥了。
    这时董卓扫了众人一眼,又开口道:“诸公,这百姓安置,钱粮一事已经安排妥当。”
    “还有一事需要办。”
    杨彪闻言,心中腹诽道,今日董相国收义女设宴,都快变成朝堂大会了。
    就不知还要议什么事了,杨彪看向上首的董卓,发现董卓又看着自己。
    怎么回事?
    和自己有关?
    杨彪心中沉思起来,左思右想发现好像自己如今也就算一个有名望的士人,应该没有什么事摊到自己身上吧?
    然而有些事情越是想着应该不会扯到自己身上,事情偏偏会往自己身上靠。
    “文先?”
    杨彪闻言一愣,文先是自己的表字,这董相国又忽然唤自己做什么。
    “杨彪在,不知相国有何事?”杨彪起身行礼道。
    董卓笑了笑,开口道:“文先家四世三公,海内闻名……”
    杨彪听了董卓的话,心中直到要糟!
    这是先捧一番,再说事的招数,后面肯定有事了。
    果不其然。
    董卓的话缓缓传来,“如今百姓一方面已安排妥当,但如今战乱不断,士子奔逃。”
    “世家子弟为了躲避战乱逃亡他乡的不在少数,这些士子可都是国家的人才,董某岂能让他们颠沛流离?”
    “董某准备在长安设立学宫,由大儒讲学,为士人子弟提供一庇护之所。”
    “文先以为如何?”
    杨彪为之一怔,设立学宫?为士子讲学?
    杨彪沉思片刻,回道:“回相国,此事可行,只不过恐怕有些难度。”
    未等董卓发问,只听杨彪继续说道:“如今神州各地战乱不断,士子奔逃不在少数,但若是让他们在长安定居下来恐怕有些难。”
    “毕竟……”
    杨彪话未说完,董卓已经明白了,在外人看来长安也是处于战乱的旋涡之中。
    虽说如今长安已是国都,但保准什么时候长安城就被攻破了。
    有之前洛阳城的前车之鉴,现在大部分士子,当然除了他们这些身具高位之人。
    纷纷都在往更南边迁徙。
    董卓之前的名声可不怎么好,如今依附于董卓的除了凉州一系的人马外,也就只有他们这些跟随皇帝的大臣了。
    这可有些难办啊。
    在汉末名声这个东西可是很重要的,无论董卓之前是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也好。
    是真的残暴不仁也罢。
    这坏名声已经传出去了,现在想要挽回局面难度是非常大的。
    对百姓而已换一个当权者可能无所谓,只要自己能活下去便好。
    但对于世家大族来讲,大家都是非常担心董卓真的变成第二个王莽。
    而且董卓之前的一番动作,还真和王莽有些像。
    这才是让他们心有顾忌的原因。
    董卓如果真的变成第二个王莽,必然会变成全天下诸侯讨伐的对象。
    更何况现在董卓还没有变成王莽,就已经被讨伐了。
    董卓心中已经想明白了一切,揉了揉眉头,之前的欢喜一扫而空,面对桌上的酒肉也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不过董卓毕竟是有两世阅历的人,很快便收起了情绪,摇了摇头,轻笑道:“世人误我多矣。”
    “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点小委屈,董某还受的了。”
    “啊?!”
    这时杨彪、黄琬、蔡邕等人口中发出一阵惊呼。
    董卓为之一愣,怎么自己说错了?
    只见蔡邕起身道:“明公方才所言当真发人肺腑。”
    “实乃至理名言啊。”
    董卓瞬间明白过来,刚才他说的是三国李康所言,现在李康可能还是个孩童吧。
    这句话还并没有流传出来。
    不知不觉自己又剽窃了。
    董卓摆了摆手,笑道:“伯喈,谬赞了。”
    “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说便是,我等只要做好当下便好。”
    “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说?”
    蔡邕等人互看一眼,今日董相国无论是之前的政策,还是现在说的两句话,体现的都是一代名臣风度啊。
    看样子之前王司徒行刺给董相国的改变还真是大!
    长安学宫董卓是一定要建立的,名声可以慢慢转变,这个东西就和成王败寇是一个道理。
    因为长安学宫关系到董卓后续的安排。
    这时只听董卓笑道:“设立长安学宫一事势在必行。”
    “此时交于文先、伯喈二人去办。”
    董卓望向杨彪、蔡邕二人,交代道:“二位可选一人当第一任山长,负责管理教导士子。”
    杨彪闻言,摇头道:“回相国,山长一职,蔡中郎当为最佳人选。”
    “蔡中郎才名海内闻名,若是蔡中郎作为山长,想必会有不少士子前来投奔。”
    董卓眼神微动,顺势说道:“伯喈,那山长一职就教于你了。”
    “万勿推迟。”
    董卓顿了顿,戏谑道:“届时伯喈家中藏书可不要吝啬,光是为了伯喈家中之书,想必前来学宫之人也是从者云集。”
    蔡邕闻言,只得应下,董相国做事真是滴水不漏,恐怕之前便已在打他家中藏书的注意了。
    杨彪家族四世三公,在朝野内外都是颇有人望,再加上蔡邕这位文学大家,两人同办学宫,恐怕无论董卓名声多差,求学之人也会络绎不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