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武昌钟贵

      第二十七章   武昌钟贵
    李家医馆静悄悄的。
    李闻言静静坐着为患者诊脉。
    李闻言作为武昌名医,每日都出来坐诊,同样坐诊的还有他的长子,以及两三个弟子。不过真正掌总的还是李闻言,他知道他的长子在医学之道上是比较平庸的,故而看的紧,至于其他的弟子,也都是比较年轻的。
    倒不是没有年长的弟子,而是年长的弟子,都已经在外独立开馆了。
    中医学习很漫长,拜在李闻言门下的弟子,都是孩提时代入门,到了成亲之后,三十出头,才会被他认可有出师的能力。
    当然了,虽然学习辛苦。但是在古代医生还是比较吃香的,一般出李闻言这里出师的学生,都会在武昌附近的府县里面,开馆坐诊,遇见自己处理不好的病症,也都推荐到师傅这里来。
    所以李闻言的名声,在武昌周围的数个府县之中,也算是声名远播。
    来找他看病的人,未必全部都是武昌城内的,甚至有时还医治一两个外省来的病人。
    人名气大了,架子也就大了,或者说不是李闻言的架子大了,而是在外人眼中,李闻言的架子大了。
    所以在李闻言诊脉的时候,周围的人患者与徒弟们,几乎大气都不敢喘。自然是静悄悄的。
    “咚。”一声钟鸣。
    不得不说,李闻言这里的钟声,就比不上丰城侯的钟声悦耳动听了。毕竟那是丰城侯家里自己配上的。这个钟声在静悄悄的环境之中,分外清晰,引起很多人的主意。李闻言抬头一看,却发现已经申时了。
    随即就收回心思在病人身上。
    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习惯了家里有一台这个东西,虽然每天加水什么的有些麻烦的。不过李云珍对此非常有热情,每天都指挥人做这个事情,李闻言也就不大管了。
    只是李闻言对这个已经熟悉,并没有大惊下怪。
    只是别人就未必了。
    李闻言医治完手头的病人之后,空闲下来了,却见周围的街坊邻居,有不少在门开看着。他们的目光死死看着这个水钟,读着这水钟上的刻度,似乎要等他什么时候敲钟。
    李闻言见状,说道:“诸位街坊,你们在看什么?”
    身边一个杂货铺老板程广德,笑着指了一下,说道:“这个就是武昌钟吧?”
    李闻言说道:“武昌钟?”他明明记得这个东西叫做水钟啊?
    程广德笑道:“李先生,就不要说笑了,你东西都弄来,还不知道是什么?据说最近丰城侯送给巡抚大人一台武昌钟,就是你家的样子,一时间风靡武昌城中,很多人都在问是谁家造的,却不想李老板已经捷足先登了。”
    李闻言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这世上的消息从来是街坊八卦之中传得最快,特别是关于大官的小道消息,尤其是这样,就好像北京城中的老百姓都喜欢编排皇帝的事情一般无二。车巡抚作为武昌最高的官员,他的一举一动,也是非常惹人注目的。
    至于传言之中,这刻漏的本名隐去,都被成为武昌钟了。
    虽然李闻言也是住在长街之上,却与小老百姓还是有一点隔阂的,毕竟是官身,儿子又有秀才,与市面上的交往并不是那么频繁,而且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武昌城中病人忽然多了起来,李闻言忙得四脚朝天。
    郎中就是这样,事情赶到一起去了,能让人忙死。不忙的事情,也能让人闲死。
    当然了,现代的医生很多时候,是享受不到后面的待遇。所以对街面上最新的传闻,自然要迟钝一些了。
    李闻言苦笑摇摇头,说道:“这真不知道。”
    程广德有些不相信的问道:“那这个东西是谁造的?你总该知道吧?”
    李闻言说道:“这是钟鼓楼周家的那个孩子造的,就在养济院那边。”
    程广德微微一想,说道:“是那个世袭阴阳官的周家。”
    李闻言说道:“不错。”
    程广德说道:“如此看来,周官人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周小官人也可以支撑门户了。”
    说到这里,两人都有些唏嘘。
    毕竟,周梦臣的父亲两人都认识,虽然交际不多,但也是街头巷尾的邻居,周家是这里的老户了,说起来程家与李家倒是这一代才搬过来的,程家是乃至徽商,明代所谓的无徽不成市,而李家老家却是黄州府的,距离不远了,乘船顺水而下,也就一日水程。
    但是两人都在武昌城中待了大半辈子了。
    周父出殡的时候,他们也都是去上过香的。当初在棺材旁晕倒的瘦弱孩子,还在眼前,却不想而今已经做成好大的事业了。
    程广德一边与李闻言聊天,心中的算盘,已经在噼里啪啦的打起来了。似乎在这上面是有利可图的。
    程广德从医馆回来之后,就吩咐伙计看店,自己一个溜达的向养济院那边走了过去。只是还没有到养济院这里,就感到不对劲了。
    原因无他。
    养济院这里,几乎是武昌城最偏的一块地了,如果不是这里比较偏,也不会拨给养济院。但是此刻,却是马车不断,人流壅塞。不知道的,还以为武昌西北角的城墙之上,又打出一个城门。
    幸好程广德是步行而来的。
    如果是乘车,而今就已经被堵在路上了。
    程广德细细看着这些马车,有这拉木材,有拉奇奇怪怪的铁器的,还有是空车的,好像等着拉什么东西,居然排出半里左右,大概有五六十辆上下。
    程广德走到养济院门口,就看到了焦头烂额的的周梦臣。
    对,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如履平地的周梦臣,此刻真的有些承受不了了。
    自从车巡抚在公开场合摆上的水钟,并说了一句“好。”虽然这一句话,不知道是冲丰城侯的面子,还是他真觉得这个东西好。但是影响力已经风传整个武昌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丰城侯说了,这是犬子的朋友。
    自然没有敢动歪脑筋。
    于是订单好像飞一般砸到了周梦臣的手中。各方之催促,急如星火。
    周梦臣数日之内,收到的定金,就有千两白银上下。
    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这几乎是一锤子买卖。
    毕竟这个市场并不是太大。武昌城之中达官显贵并不是太多,这样沉重的水钟,也不大适合长途贩卖。而且武昌城中,大家都要给丰城侯面子,也要给周梦臣一点面子,毕竟周梦臣也是官身。
    但是在武昌城外,谁又知道谁?
    真以为大明的能工巧匠,就不会山寨了。
    正因为如此,周梦臣对这一拨订单特别重视。但问题是有些东西,不是周梦臣重视就可以搞定的。
    周梦臣两辈子都是搞技术的,或者说是搞学术的,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的问题,或者技术性的问题,周梦臣从来什么感觉,也不知道什么是难。虽然订单量大增,但是整个养济院都动员起来了,一天三顿大米饭,老人孩子齐上阵,还有一些外面雇得几十个工匠与学徒。或许这在后世可以说是使用童工,但是在这个时代,反而是养济院上上下下所期盼的事情。
    只要能吃大米饭,做什么都行。
    即便如此,也不可能满足这忽然爆炸一般的生产。
    而且更让周梦臣崩溃的是,他的杰作木工车床,一点也不给他省心。
    他以为最容易坏的地方,是这些圆锯,其实最容易坏的反而是铁链。这种传动链,自然不能是后世的,甚至不能是自行车上面那种,而是非常简易的,几乎可以视作一根铁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因为即便是自行车的链子,也太考验这个时代工匠的水平,与周梦臣的钱包了。
    或许真要让大匠出手,不是造不出来,而是周梦臣用不起。
    面对突兀而来的订购潮。周梦臣不得不增加了三台木工车床,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故障率太高了。工业这东西,从来是离不开人的,即便现在搞什么无人工厂,也不可完全离开驻厂工程师。
    而今周梦臣制造的这些小家伙更是如此。要比水钟要难多了。
    毕竟水钟不会高强度工作,而这些木工车床,却是一天最少六个时辰都在运转着,如果不是晚上照明不够,周梦臣都想两班倒了。
    这样高强度工作之中,自然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周梦臣完全没有想到的问题,他当年倒是学过一些金属材料的性质如何,但是没有那个大学教授如何处理木材?
    反正他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完全是周梦臣知识盲区。
    所以这一些数据,都要靠周梦臣自己去积累,去记录,去改正。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添加大大小小的改进,让这个木工车床更加好用。
    当然了,这些问题,虽然麻烦,但也仅仅是麻烦,难不倒周梦臣。但是让周梦臣感到更麻烦的事情,却是迎来送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