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长安子弟

      李晔不希望这五百人变成草台班子,更不希望他们变成杀人狂魔。
    所以他只颁布了三条军令:
    遇战而退者斩。
    侵害百姓者斩。
    不服军令者斩。
    军纪就是一支军队的魂魄,事实上,唐末到五代精兵颇多,比如李克用的黑鸦兵,李存勖的从马直,朱温的落雁都、银枪效节军,杨行密的黑云长剑都等等。
    这些精兵的战斗力不需多说,但军纪很难说,或者说根本就没什么军纪。
    从马直最终背叛了李存勖。
    银枪效节军名字叫的很好,但就是没有节操,有奶便是娘,反过来反过去的。
    最奇葩的就是黑云长剑都,这只军队脱胎于孙儒的吃人军,军纪可想而知,基本就是人形野兽,敌人一听到黑云都的名字就胆寒,但这么牛哄哄的军队,杨行密自己也怕。
    这些精兵是藩镇为了对付牙兵招募的亲兵,因此战斗力颇为强悍。
    神策军当年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也算得上是强军,现在嘛,就有些一言难尽了。
    李晔的用意就是先招募一批忠诚于自己的亲兵。
    神策军跟他不是一条心,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个里应外合,砍了自己脑袋送人。
    有张承业在,神策军未来可以期待一下。
    但现在,绝不能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
    必须自己掌握一支精兵。
    要精兵就要铸军魂,铸军魂首先要明军纪!
    唐军中有很多军纪,比如什么十七禁五十四斩,太繁琐了,实施起来难度太大,光是记住这些条令都不容易,士卒根本不可能遵守。
    三条军令一出,顿时炸锅了,不是来打马球的吗?怎么扯上军令了?
    有些脑袋瓜子灵光的当时就不愿意了。
    对此,李晔没有强留,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兵在精不在多,他要的是精兵种子,对他绝对忠诚,而不是首鼠两端。
    五百人一下就呼啦啦散了一半人。
    剩下一半人人,李晔从他们眼中看到了不太坚定的忠诚。
    第一天什么事都不干,背军纪,李晔跟着他们一起背。
    皇帝都以身作则,他们就更不敢轻忽。
    背的好的,晚上有肉吃。
    小伙子们一听有肉吃两眼直放光,更加卖力。
    来来去去也就三条,就算是头猪也背全了。
    所以晚上人人有肉吃。
    李晔为了增强他们的体质,特意从宫里弄出来的。
    为了增进感情,李晔还从皇宫搬出来。
    虽然李茂贞退兵了,但顶在脑门上的剑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紧迫了。
    特别是一想到朱温,他就不寒而栗。
    种种原因,让他没心思沉迷女色。
    第二天站队列,前世他没当过兵,但高中大学弄过军训,知道怎么回事。
    七月的长安城,正午太阳正是毒烈的时候。
    李晔管不了这些,边站队列边背军纪。
    很多人都晒的脱皮了,但没人敢有怨言。
    因为李晔跟他们是一样的。
    皇帝都这样了,长安城的子弟们也只能奉陪到底。
    这正是李晔精明的地方,他深知一个道理,现在不跟着他们一起流汗,将来他们怎么会为自己流血?
    现代人讲究一个将心比心,古代亦然。
    但古代长安城子弟的纪律,跟现代人民子弟兵不可同日而语。
    没办法,古人就是这样,教育程度不高。
    既然不高,那就教育呗。
    李晔做了五六年的销售,虽然业绩不怎么样,但嘴皮子没话说,刚来大唐两眼一抹黑,怕露馅,不敢放开嗓门说。
    现在不一样了,都是自己人。
    练了一天队列,吃了晚饭,大家都聚集在半坍塌的皇宫里,听李晔讲故事。
    李晔别有用心的讲了一堆有气节的故事。
    从苏武牧羊到玉门关十三将士,从诸葛亮鞠躬尽瘁到祖逖闻鸡起舞。
    中间有个叫张行瑾的小伙子要听曹操故事,李晔当场让他站墙角背军纪。
    开玩笑,这家伙真以为李晔是在讲故事?忠君爱国不学,偏偏要学曹操谋朝篡位。
    也只有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李晔神经才能放松下来,完全没架子。
    他们吃什么,李晔吃什么,麦饼、面汤、麦饭、粟米……
    李晔从不搞特殊,就连宫中魏国妇人和才人李渐荣送来的珍馐都跟大家分享。
    所有人睡下的时候,李晔没睡,还在看张承业送来的奏报。
    聪明人从来不需要说废话。
    李晔甚至都不用交代张承业做什么。
    张承业就把该做的都做了,甚至很多李晔没想到的也做了。
    排挤神策军老军头,暗中架空孙德昭、孙承诲、董从实三将,在神策军里培植忠心大唐的势力,物色有能力的将领。
    不得不说张承业的能力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顶尖的。
    也正是因为他,李晔才没去投奔李克用父子。
    杜让能说他是天命所归,以李晔穿越者的身份来看,还是算了吧,天命这种东西,比天气预报还不准。
    说不定哪天天命又归了别人。
    掌控不了天命,就要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李晔可不想被劫持过来劫持过去的,最后落到朱温手上。
    所以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好一些,至少努力拼一把,输了无话可说,若是赢了呢?
    还有他心头若隐若现的使命感。
    天没亮,小伙子们没醒的时候,他就醒了。
    不理朝政,不代表他完全不管。
    “近日崔胤被韩全诲打压,崔胤派门人黄棕秘密联络宣武节度使朱温。”门下左拾遗韩渥每两天就会秘密向李晔汇报一次。
    韩渥这个人他前世有些印象,但就是记不起来,不过他是张承业推荐的,应该是可用之人。
    经历了刘崇望和杜让能之事后,李晔不敢明目张胆的重用张承业,只能结成秘密战线。
    前世不是有句名言吗?无形之刃最为致命。
    这把剑,他得藏着!不出鞘则已,一出鞘就要见血!
    目前李晔基本查明了几个卧底的底细。
    韩全诲是李茂贞的人。
    崔昭纬是王行瑜的人。
    崔胤是朱温的人。
    这还是其中几个跳的最厉害的,还有处在潜水状态的姑且不论。
    这些人与藩镇秘密勾结,藩镇借他们干预朝政,他们以藩镇为靠山,互惠互利,合作愉快。
    他们愉快了,李晔却是郁闷无比。
    好端端的一个朝廷,弄得像无间道一样。
    说穿了,还是自己手中没刀子,这年头,刀子比什么都管用。
    “李茂贞和王行瑜近日为了上次兴兵之事不睦。”
    这条信息倒是引起了李晔的注意。
    韩渥道:“李茂贞鼓动王行瑜起兵,答应事成时候,分几个西北小城给王行瑜,但退兵之后,李茂贞绝口不提,王行瑜气愤不过,两方颇有龃龉。”
    李晔心中暗叹,为什么他们不打起来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晔做梦都希望自己是渔翁。
    但李茂贞和王行瑜都不傻,这年头各大藩镇都精明如鬼。
    不过,这件事倒是给了李晔一个启发。
    他们玩无间道,自己不会玩挑拨离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