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祖宗成法

      正在争吵的韩文和张升愣了一下,
    报纸出版局无品无级?
    不是,报纸这么重要的东西,报纸出版局怎么能无品无级呢?
    不好,上当了。
    如果报纸出版局无品无级,那就划不到文官手底下管理。
    怪不得叫报纸出版“局”。
    文官的部门从上至下叫做,“部”“司”“科”。
    就没有叫“局”的。
    兵仗局,银座局,浣衣局那都是内廷的部门。
    还争个屁啊!
    韩文和张升对视一眼,报纸出版局咱们先不争了。
    先把报纸出版局的机构定位归到文官这边儿来,最后是谁的再说。
    刚才还火药味十足的两人,瞬间达成py交易,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
    韩文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报纸兹事体大,报纸出版局应该升格为报纸出版司。”
    张升开口表示附议,
    群臣也听明白是咋回事儿了,纷纷开口表示附议。
    朱厚照不咸不淡的说道:“你说设立报纸发行司就设立啊,祖宗成法不要了?”
    韩文和张升脸色大变,不说话了。
    祖宗成法这种说法,一直是文官拿来压制皇权都有力手段,太祖开国定下的规矩怎么能随意更改?
    太祖开国的时候就把文官的品级和部门设立好了,并下旨以后谁都不许更改。
    就比如内阁官员的品级,按照太祖定下的规矩,内阁官员是五品,都没有刚才跳出来的礼部侍郎孟立群官大。
    而且内阁设立之初只是作为皇帝的秘书处存在,并没有实权。
    内阁从一个秘书部门进化成大明的核心决策机构是有一个过程的。
    朱元璋是个狠人,把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给废除了。
    同时朱元璋又是个劳模,一个人能干好几个人的活,把权利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所以明初的时候,内阁只是辅助皇上处理政事的秘书部门,不是个有实权的部门。
    但是朱元璋的子孙们就没那么勤劳了,把越来越多的工作都交给了内阁,内阁的权利也就越来越大。
    但是内阁官员才是五品官啊,跟别的官员说话的时候都底气不足,你让内阁怎么开展工作?
    祖宗成法在那摆着呢,就算皇上想提高内阁大臣的权利,也不敢违背祖宗成法提升内阁大臣的品级。
    朱元璋聪明的子孙们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内阁大臣们兼职。
    一开始的时候让内阁大臣们兼任六部尚书。
    尚书是正二品,这回内阁大臣们说话办事儿就好使了。
    但是六部尚书的官职被兼任了,官员的上升通道就少了。
    后来演变成给内阁大臣封三孤,三师这样的一品虚衔,反正大臣们都承认内阁的权利,也就不用再兼任六部尚书这样的实职了。
    内阁这么大的决策机构想要升个品阶都这么难,
    更何况新建立个朝廷机构。
    谁提这个事儿就是不听朱元璋的话,就是破坏祖宗成法。
    朱元璋定下的祖宗成法也不是没有被破坏的。
    前提是这个事儿是对皇帝和大臣都有利的情况下。
    并且还没人跳出来反对。
    皇帝和大臣都装作不知道就行了。
    现在大臣们都同意成立报纸出版司。
    但是太子跳出来提到祖宗成法了。
    现在唯一的机会就是弘治忽略太子的意见,也同意成立报纸出版司。
    众大臣都当作没听见太子的话,看弘治怎么定夺。
    弘治开口说道:“萧总管,成立报纸出版司这种事情,有先例可循吗?”
    大臣们听到弘治这么问,就知道成立报纸出版司这个事儿凉了。
    就好比弘治问萧敬你有没有小鸡鸡一样,
    萧敬肯定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一样。
    萧敬恭敬的回道:“启禀陛下,这种事并无先例可循,按照祖宗成法确实没办法成立报纸出版司。”
    弘治看向韩文和张升问道:“众卿觉得如何?”
    韩文和张升能怎么说?
    这事儿只能认栽呗,让太子给算计了,弘治也不站自己这边儿。
    输的彻彻底底的。
    韩文和张升只能代表群臣同意。
    报纸出版局无品无级,自己怎么插手?
    文官都属于高级公务员国家干部,谁能把这个身份都不要了,去报纸出版局去任职?
    寒窗苦读十年,不就为了一份好前程么。
    朱厚照看到胜负已分,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李东阳看着太子。
    脑海里回想整个朝会的全过程。
    自己一开始也没看透太子的谋划,
    直到最后太子搬出祖宗成法的时候,
    李东阳才恍然大悟。
    一开始太子使出的盘外招只是烟雾弹,让大臣们觉得太子是想在朝堂上公平竞争,但是太子实力不足,被逼无奈才使出了这么阴损的招数。
    后来在朝堂上先是假意说不成立报纸出版局,示敌以弱,大臣们反而不愿意了,把成立报纸出版局这个事儿给敲定了。
    要是大臣们知道报纸出版局最后落不到自己手里,也许从一开始就干脆不同意成立这个新部门。
    后来又引导大臣们同意把报纸出版局的监察之权给内廷,大臣们只想着把发行权这个大头握在手里,轻而易举的交出了监察之权。
    要不然把监察权留给御史言官也算是文官对报纸有一个制衡的手段。
    最后太子搬出祖宗成法,一锤定音,文官直接投子认负。
    最后都多余在询问弘治的意见,那都是文官无用的垂死挣扎。
    弘治是向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向着你们这些文官?
    太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谋划的呢?
    上奏章成立报纸发行“局”的时候估计就已经谋划好了。
    文官们吃亏就吃亏在小看了太子。
    对新生事物的出现没有处理经验。
    毕竟之前也没有报纸这个东西啊。
    李东阳觉得太子的谋划不仅仅是报纸。
    脑海里好像抓住了什么东西,但是又被它溜走了。
    朱厚照都没等朝会结束,就借口身体不适,先行离开了。
    为了应付报纸出版局的事情,自己都好几天没去西山了。
    回西山侍弄土豆和玉米都比跟这帮文官扯淡强。
    把报纸给你们办你们能办明白吗?
    钱宁看着满面春光的太子,就知道太子的事儿是办成了。
    “恭喜太子!”
    “备车,去西山!”
    朱厚照临上马车前,
    钱宁在朱厚照的耳边低语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