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回国

      “就这么简单?”
    谢文萱目瞪口呆地看着林辰迅速地得在论文中写了几个殷商后裔转移的路线地址。
    “你怎么得出来的?”
    谢文萱失去了往日的淡定,忍不住发出疑惑。
    林辰淡定道:“直觉。”
    谢文萱喉咙鼓动一下,有些结巴道:“然后论文就写完了?”
    “是啊,论文最好写了。”林辰态度轻松,理所当然。
    谢文萱有一种自己被坑了的感觉。
    为了这篇论文,她推迟了许多功课,废寝忘食,整日里查阅资料,尽可能地考证奥尔梅克文明和殷商文明的相关之处,才把整个论文的综述写好。
    可没想到,林辰负责的推理部分竟然如此不合逻辑,甚至说有些不负责任,后面的关于殷商和奥尔梅克的事迹倒不像论文,反而是小说传记。
    林辰所述,公元前一千年前,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刚刚兴起。
    在如今的墨西哥及尤卡坦半岛的地方,散落中无数部落,这些部落互相交流与融合,战争与贸易并存。
    恰逢遇上了刚刚远渡重洋的殷商后裔。
    殷商后裔凭借着高一层级的生产力,降维打击,重建整合,形成了新的奥尔梅克文明。
    这些都是得到有效记载的。
    在美洲印第安人流传着一首《hosi王歌》,其中说道:“二十五族为兄弟,跟着候喜过天之浮桥,途中艰难不能忘,分发麦黍众相亲,兄弟莫将兄弟辱,天国再逢冬复夏。”
    hosi 的发音与侯喜极为相似,有多位学者都有过推断,印第安人口中hosi王就是攸侯喜!《hosi王歌》中,众多部族跟随着hosi王过天之浮桥,然后又重新建立了国度。
    瞧着林辰坚定的神情,谢文萱内心也有些动摇。
    毕竟资料大部分是她找的。
    所有的资料都经过了她的反复确认。
    比如重建的重要论断也是来自国内外的参考资料。
    纽约《报日界世》1996年11月1日报道说:北京商代学术专家陈汉平,在9月华府举办的一项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展览中,发现一件1955年墨西哥出土的拉文塔第4号文物的玉圭,刻有4个符号,是3000多年以前商代的甲骨文。陈汉平读出了这4个竖型排列的符号的大意“统治者和首领们建立了王国的基础”。
    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的华人教授许辉也认为:美洲文明之母“奥尔梅克文明”和商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许辉寻觅到200多个玉圭、玉雕上的甲骨文字样,并带着其中的146个字模,两次回请数位古文字权威专家观看,得到了“这些字属于先秦文字字体”的鉴定。
    等等。
    谢文萱:“现在还没有确定马萨特兰是殷商后裔地点,你怎么如此肯定。”
    林辰难道说一切都是他的原因。
    所有的都可以变为现实?
    只能道:“相信我,不会错。”
    “这些地点也是我查看墨西哥地图和地形得出来的,最大可能有遗址存在的地方,毕竟是猜想,难道必须要对吗?”
    谢文萱瘪瘪嘴:“好吧。”
    林辰满意地看着新出炉的论文,六千字,都是钱啊。
    一百万,一个字了不得啊。
    一字千金啊。
    接下来就是推广了。
    ......
    魔都机场。
    一辆长客车等待多时。
    出口处,出国考察的中国考古队员风尘仆仆地走出来。
    “终于回来了。”
    人群中有人感慨道。
    中国考古队负责人刘教授中气十足道:“不仅我们回来了,还带回来了大量资料。”
    每个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本来他们拿不到许多关键的资料。
    然而,在许多国际友人的帮助下,他们取得了详实而又丰富的证据。
    他们信心十足,有了这些证据,一定会让世人大吃一惊的。
    ”同志们,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时刻,希望大家保持高度认真。”
    在有关人士的带领下,众人入驻了郊外的一套公寓。
    刚刚落地,众人就开始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参加的人不仅仅是历史业界的人,还有许多外行人。
    刘教授等人知道,华夏方面也想知道众人的成就。
    毕竟,华夏方面早就得到了一些相关消息。
    会议上,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听完之后,春风和煦得说道:“你们不要有什么负担嘛,该发就发,事实不容诋毁,无非就是一些苍蝇的嗡嗡声而已,不用怕,学术的归学术,其他方面的你们不用担心。”
    “虽然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是也不能过度自卑,国际这么大,不只是西方,再者说,我们的朋友也有很多嘛。”
    其他人听完后,心中踏实了。
    他们信心十足。
    刘教授发言:“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放心了。”
    “当然,要注意一点,我们只要讲事实就好,不需要其他东西。”中年男子慢吞吞地说道。
    “新闻召开会议,会替你们办好。”
    “踏踏实实整理,有什么需要都可以提。”
    刘教授看了看其他人,笑道:“我们还真有一些要求。”
    “考古,并不仅仅是考我们这些历史学家,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我们需要多位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还有人类社会学家及语言学家。”
    中年男子沉吟道:“那这样吧,成立一个专家小组,我亲自担任组长,刘教授你就是副组长,你们想要的学者、需求都可以列出来,然后派专人去和各方面交涉协调。”
    “那最好不过了。”
    等中年男子走后,金陵大学的周教授道:“生物学这方面,我建议找粤大的席教授,他精通古植物学,是国际顶尖的学者。”
    其他人也纷纷发言。
    “古汉语学者,建议找人大的周鹤鸣教授。”
    “吉大的古院长也很厉害。
    “先把名单列出来,到时候咱们在挑选。”刘教授一锤定音:“咱们争取半个月内完成任务,10月30号晚上正式发布新闻会议,公布考察结果。”
    “在此之前,希望大家不要透露出任何结果。”
    “明白!”
    ps:求推荐,月票,章评啊,千万不要养书....
    都市竞争太激烈了,试水推都要靠追读,追读到了还要等。
    想想还是历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