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平之

      国家事务千头万绪,一事未决诸事又起,国库空虚,拆东墙补西墙,实乃困顿不堪。
    朱翊钧放下诸事,招来内阁以及各众臣,咨询广东战事。
    在文华殿,兵部尚书谭纶介绍罗旁乱民们的来历。
    在广东云雾山西北,云开山东南,西起大人山,东至西江一带的地区,因为罗旁山得名。
    山区多瑶民,僮村寨,历年来都不稳定,经常叛乱。
    此地百姓有一句话。
    “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
    朱翊钧内心“咯噔”一下。
    这话为何听起来如此耳熟。
    但凡玩这套军事理论的,都是令人棘手的,又听到谭纶说道此地多山多林,岂不是如虎添翼。
    “多久可平?”
    听到皇上的咨询,谭纶面漏难色。
    才平息了四川,前后动用十几万大军,朝廷因为国库空虚,费力从皇上手里“支借”了百万两银子。
    来之前张居正拉住自己,让自己找皇帝要银子,这让谭纶有点为,谁不晓得皇帝是个吝啬的。
    每次张居正使自己找皇帝要银子,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最后都被皇帝扯东拉西,忘记了张居正的交代。
    “此地民风彪悍,抗拒朝廷乃常态,平复交替,轻者自散,重者需数万大军才能平。”
    “难道众卿没有对策?”
    “据殷台奏报,乱民山中连寨上千,青壮不下五万,如今皆反,当地卫所恐不能拒。
    需要调动广西,福建,云贵,四川至少十万之数。”
    “十万?”
    朱翊钧听到这个决策有点质疑。
    官兵对乱民,对方青壮也只有五万,竟然要动用十万之数。
    原先朱翊钧认为一比一已经极为重视了。
    李成梁新来捷报,几千人马就平了数万鞑靼,为何如今平息广东内乱,反而要动用十万之数?
    十万大军调动,所需要的耗费,光兵饷就要上百万两银子,还要提供粮草弹药,征召役夫保证后勤。
    户部年年都是亏空,年年都要加征。
    好不容易平了四川,百姓们还没缓口气,如今……,朱翊钧怀疑百姓们能否承受。
    如今大明各地流民四起,锦衣卫们上报了不少起,看的朱翊钧揪心。
    殷正茂的奏疏,朱翊钧不是不相信,不过如今国库空虚,是否可以考虑调用精兵。
    一来可以致胜,二来也能减少开支。
    在场众臣都不说话,朱翊钧不懂军事,对自己不懂的事,朱翊钧不会妄下决定。
    “好了,朕知道了,告诉殷正茂,朕预祝他再次旗开得胜。”
    回去后朱翊钧想了想,发出去了两封信。
    由锦衣卫送出,一封送给戚继光,一封送给俞大猷。
    他不知道哪些人能打,哪些人不能打,但是他知道,这两个人是能打的,又是南方出身。
    李成梁,马芳也能打,但是出身北地,恐怕对罗旁不熟。
    戚继光很快回了信,告诉皇帝,说大臣们觉得棘手是对的。
    此地造反频繁,嘉靖朝最烈,广东十府残破者六,两广守臣皆戴罪。
    如今此地民户休养至今二十载,实力恢复恐不弱于当年,要彻底剿灭不是旦夕之功。
    “十万之数不是虚报。”看完戚继光最后一句,朱翊钧合起了奏疏。
    还缺少一个人,俞大猷久久没有回复。
    福建泉州,普通的院子。
    一个汉子满眼的不可置信,敲了敲门不见动静,以为家中没人,正准备离开,院门被打开。
    只见一老叟,穿着粗布衣,年过七旬。
    “可是俞大人?”
    “你是?”
    汉子进了门,恭敬的递上了一管被密封的竹筒。
    老叟也不见怪,平静的拆开。
    看到里面的内容,老叟叹了口气,此地果然又反了。
    “大人?”
    汉子见老叟并没有要回信的意思,面漏为难,皇上还等着此人呢,自己也得赶回去交差。
    “请容老夫些许时日。”
    打发了汉子,老叟独身一人去了广东。
    因为罗旁战事,当地百姓能逃的都逃了,只剩下没有能力逃的民户,老叟讨了碗水喝,不顾劝阻进山。
    “苏青蛇在吗?”
    老叟对着乱民们浑然不惧,一连问了好几个人名,最后说到白擒虎时,众人才告知,此人是他们的首领。
    见到了白擒虎,没有认出老叟。
    “你这老头,找我何事?”
    “我是俞大猷。”
    “啊。”
    那人猛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仔细打量几眼,这才确定真的是俞大猷。
    “师傅。”
    白擒虎跪下磕头。
    众人不可置信,这个平平无奇的老头,竟然是传闻了几十年的俞大猷。
    在场的人,谁不是听着俞大猷的名字长大的。
    “为何造反?”
    “官府欺人太甚,不让我们自己买盐铁,他们供应的盐铁布料比市价高了十几倍。”
    “可愿意让老夫调节?”
    听到俞大猷的话,白擒虎面露难色。他们众人歃血为盟,发了誓要给汉人好看。
    “有哪些部落?”
    连当年最听话的徒弟都如此表现,俞大猷知道事情不好办了。
    等白擒虎说完,俞大猷点点头转身就走。
    “师傅。”
    众人拦住大门。
    “要杀我?”
    “徒弟不敢,都让开。”白擒虎咬着牙,跺了跺脚。
    等老人脚步即将跨出大门的时候。
    “师傅,师兄们都死了。”
    看老人不为所动,白擒虎哭了。
    “汉人太欺负人。”
    “唉。”
    老人叹了口气。
    汉人自己都被自己欺压的活不下去,如何又能怪所有的汉人呢,实在是朝廷积弊日久。
    自己一个军户,又有什么本事匡扶天下。
    年轻时,自己又是何等意气风发。
    以为自己能解决天下事。
    仗剑走天涯。
    嘉靖二十六年,孤身一人入山,平息了此地叛乱。
    从中收了几位聪明的徒弟,教他们读书习武,就是希望万众归心。
    老了啊。
    俞大猷内心在哭泣。
    他想起了那些年,弟子们围着自己身边转的时候,如今自己还在,弟子们都死了。
    死在了官兵手中。
    ……
    “十万挡之,二十万平之。”
    终于等来了俞大猷的回信,看到二十万这个数字,朱翊钧久久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