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共勉

      生母进来探视,见朱翊钧闭着眼睛,叹息一声,哽咽了小半日又出去。
    太医们都在外堂寸步不离,日夜坚守。
    一则皇帝小,二则病急。
    众人害怕担责,担忧皇上喝了自己的药万一有个不好,都不约而同的不用虎狼之药,只敢用药性温和的药方,病情始终没有见好。
    等内堂只有太监时,一个小黄门和众人对视了一眼,才悄悄的上前,趁着皇上清醒,告诉了外朝的事。
    “准。”
    小黄门没听清,大着胆子把耳朵凑到朱翊钧嘴边,才点点头。
    小黄门传给了张宏,张宏这才打开内库大门。
    亲自找到张居正。
    “国家多事,托付先生矣。”
    听到张宏说他打探的皇帝的情形,连说这短短的两句话都是艰难,张居正痛哭。
    边哭边出皇极门。
    此刻。
    张居正内心中,心系皇上,触目伤怀,想到三年前的场景,今日何其像。
    内心突然涌上一个念头,是否弟子对他嘱托的最后一句话。
    如果问张居正这一生对什么最满意。
    不是成为内阁元辅,不是掌控朝纲,也不是推行改革,而是幼年君主以自己为师,看着他一步步成长,继承自己志向。
    再也把持不住,顾不上其他心思,回了内阁也眼泪不止,众臣慌愕。
    “公,任何人都可以乱,唯公不能乱。”
    吕调阳上前,神情严肃。
    张居正抬起头,看到内阁众人脸色惊慌,把万般心思藏入心里,苦意自知,打起精神鼓舞众臣。
    广东将领要求朝廷加派士兵。
    地方官员也要求朝廷加派,从百姓手中征收实物,不然无法完成朝廷刻度。
    所有急奏,虽然言语不同,却都是要求朝廷加派的意思。
    那就加派。
    有了内库银的打底,朝廷底气已足。
    此时,右副都御史,巡抚两广,凌云翼在地方上言一份奏疏。
    他是嘉靖二十二年进士,南直隶太仓人。
    他的奏疏与其他人不同。
    言广东官兵已够,后勤已足,勿需扰乱百姓。
    随之还有一副舆图,尽是罗旁山势。
    建议大军分为十哨,罗旁哨、泷水哨、岑溪哨、阳春哨、新兴哨、德庆哨、伏峒哨、南乡哨、信宜哨、茂名哨。
    只需牢牢占据这些地方,乱民不战自溃。
    张居正本不以为意,以为此人乃小人,大放厥词,吸引朝臣目光为已获利。
    没一日,接到俞大猷托人送来书信,意思也是占据水源之地,不可被乱民牵着走。
    官兵优势在众在守,乱民优势在动。
    二十万大军固守成势,占据水源连成一体,形成铁坝,则乱民无水可游,日久则溃。
    俞大猷这个人,张居正知道。
    皇上病重之前,极为重视此人,调动国家二十万大军,也是出自他的建议。
    所有人都不以为意,只有此人眼光毒辣,说十万不足平。
    张居正这才重视起先前的奏疏,重新拿起久思。
    随后把此奏疏明示,请众人商议。
    “吾不知道此法好坏,但是吾知道,两军磨战,占据先机者胜。
    广东旧败,就是因为官兵陷入被动,被乱民在山中牵着走,当此大败。”
    老帅马芳不惧担责,不藏言,赞同了这个理论。
    其余人这才敢言。
    张居正拍板,发南京讨论此战略。
    任何事都经不起讨论,因为各有各的道理,最后还是要有人力排众议才行。
    张居正详细翻阅了广东战败经过,做出了决定,让南京行此方略。
    “迁凌云翼至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协两广军务。”
    内阁发文,司礼监盖印,公文下发南京。
    后方的动静,杨元耳朵灵敏,兵戈中早已发现,知道形势不利,恐怕已成孤军。
    “将军,火铳已无用,还背着火药干嘛,先撤才是正经。”
    杨元不同意,让人把骡子背上的箩筐取下丢弃,让伤员坐骡子,且战且退。
    路途颠簸,骡子通行缓慢,延缓了士兵的脚步。
    有伤员感动,喊要留下来。
    杨元不许。
    李如松重伤不醒。
    杨元率领残部,终于被乱民围在山上。
    换做普通将领,早就慌不择路,能找个地方坚守都不错了。
    但是他非凡人。
    沿途经过的地理,虽然都是大山树林,地貌大同小异,竟然都被他记住。
    虽然且战且退,多次遇险,仍然保持头脑清醒,带着余部退到一处高地,且有溪流。
    这才是他心里规划的目的地。
    指挥士兵们占据地利,多次打退乱民。
    困守绝地。
    众军官一时脱困之后,茫然四顾,山下全是乱民,守住路口,已陷入死地。
    先前派出的两百军士至今没了动静,不用想肯定是凶多吉少,成了弃军。
    而他们,也成了弃军。
    清点完人数,山上只余不到两百人,各个疲惫不堪,精疲力尽。
    杨元面不改色,仿佛看不见绝望,亲自带领亲卫,身先士卒,打退试探上山的乱民。
    山中无法穿重甲行动,他进山时也只着皮甲,竟然毫发无伤。
    这场小胜并没有让士气恢复,都知道胜之无用。
    回山后,杨元驱使士兵们去搜索山头。
    士兵们不愿意动,无法行军法,此为下策。
    杨元召集来李如松部将领,耐心解释。
    一则防止再有不知道的路径通到此地,二则收集一些食物回来。
    众将认为有理,而且主将李如松也至今未醒,陆续开始配合。
    说服诸将后,杨元清点士卒,然后把和将领走散的士卒重新打乱,分入各部。
    一刻不停歇,又开始让将官带着士兵们去砍伐树木,掏成凹形,搭建防御工事,在能通人的陡坡设置障碍。
    几日里。
    他亲自带头做最苦最累的事,和士兵们吃一样的杂汤,只有伤员可以多吃一点。
    众人饥餐渴饮,士气竟然没有继续萎靡,反而有所恢复。
    等挖好坑,掏空了众多树干后,杨元立马让人引入溪水,看到这个动作。
    众将官这才醒悟,竟然都没有想到这么重要的事情。
    果然,又没几日,乱民见攻不上去,也才想到去阻断溪流。
    但是此山地势是山形。
    这座山并不是最高点,背后还有更高,巍峨的山脉,此山背后乃是悬崖陡峭,人迹不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