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页

      待有些气愤的书生开始打砸店铺,他们登时大手一挥。早已等候多时的侍卫官兵如狼似虎的扑上前来,抓书生简直就和抓鸡崽那么利索。
    被抓住这些书生也醒过神来。
    他们惶恐不安的试图挣扎,又在官兵侍卫们的怒喝声中乖顺站好,一路被拖去了城门口。
    城门口贴着一张圣旨。
    不少百姓可以信誓旦旦的保证,就刚刚贴上去的,特别新鲜热乎的。
    圣旨正是关于缠足之事。
    自崇德三年、顺治十七年、康熙七年的三次禁止缠足都无功而退之后,这已是第四次朝廷下令禁止缠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侍卫大声朗诵。
    随着他的诵读声,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越来越惊恐的表情,甚至有人苦苦哀求,有人连滚带爬,当然也有冷傲之士端坐于地,没有丝毫反应。
    侍卫们冷眼旁观。
    等诵读完圣旨,为首侍卫朝着书生们露出和蔼的笑容:“诸位公子,是本官几人亲自动手还是你们自己动手?”
    第152章
    大多数书生们都面露恐惧, 被吓得浑身战战,张口结舌竟是说不出一句话来。
    唯有先前便一脸倨傲的几人,他们咬住牙根, 冷笑一声:“你们尽管来吧!学生绝不会求饶!”
    好像他们要撞柱明志一般。
    还别说书生们就吃这一套, 他们的话音刚刚落下, 周遭便传来阵阵叫好声。
    大部分书生这下也不求饶了。
    周遭还有同属书院的同学朋友, 若是此刻痛哭求饶, 以后自己的脸面还往哪里搁?他们也抬头挺胸, 咬着牙应承下来,唯有两名三十余岁的书生思来想去, 最后还是选择认了罪,画了字,在围观群众的嘘声中掩面而走。
    侍卫们磨掌擦拳,怜悯的看着眼前众人。
    眼看在周遭百姓们的叫好声中,这些书生越发激动, 侍卫们也不再等待。
    既然这些书生不认罪,自然也代表他们同意接下来的做法。侍卫们喊来几名早已等候多时的婆妇,请他们上前为书生们缠足。
    是的。
    胤祐提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案, 并且精心‘选拔’出这些打砸店铺的出头鸟作为第一代试验品。
    给男人缠足还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
    婆妇们手持铁棒木槌,瓷片石板等工具,难掩紧张的走上前来。
    捆绑在场的正巧有十二名书生。
    侍卫们每三人一组将他们分别安放开,在众目睽睽之下褪去他们的鞋袜。
    这些婆妇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她们通通都是专业人士, 过去是专门为一些年纪稍大却需要裹脚女子服务的。身为历练多年的老手,她们虽然刚开始还有点紧张,但是随着越来越熟悉的流程, 婆妇们的动作越来越麻利, 同时对眼前几双脚也是越看越不顺眼。
    普通的缠足通常要从三五岁开始, 整个耗时长达半年之久,当然也有从乡下贫苦地方到城里讨生活的女人亦或是丈夫发家,从寻常农夫摇身成为官家夫人小姐的女子,她们的缠足便不太合格,这个时候就要用特殊点的缠足办法,以求能最快缠出符合美感的小脚来。
    而如今,婆妇们用的就是这种。
    她们先使人取来热水,细细为几名书生洗脚,擦干以后再在脚趾之间撒上明矾粉,再将脚趾勒住往下弯,用长布死死裹住。
    到这一步已经有书生开始痛呼。
    周遭百姓看着惊骇,心里也犯嘀咕。这绑脚之事多为闺房私密之事,就算家中有女绑脚也不会在男人之间做……
    虽然偶尔听到女儿痛哭求饶之声,可没看到这一幕时所有人又何尝会放在心上。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婆妇无视书生们的痛呼咒骂,她们喊来侍卫们帮忙。
    侍卫们的脸色也不太好。
    反正看着这一幕,他们觉得自己的脚也有点隐隐作痛,只是事到如今他们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在书生们惊恐慌乱的哭喊声中,他们抓住裹布死死往两边扯去。周遭百姓们骚动不断,凑在最前头看热闹的百姓惊恐的往后退去,凑在后头看热闹的百姓努力往前冲,要不是官兵见状不妙拦住,恐怕会出现更糟糕的情况。
    至于书生们的惨叫声更是让人心惊。
    他们能感受自己脚趾被巨大的力气往下压去,扭伤还是骨折?无论是哪种都让他们疼痛难忍,疯狂挣扎,什么叫做脸面?在这样的痛楚早已丢到脑后,涕泪横流。
    当然也还是有硬骨头的——
    坐在茶楼上,探头出去的胤祐啧啧称奇:“还真是厉害啊,到这个程度居然也没叫痛。”
    胤禛嗤笑一声。
    他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这还是开始。”
    能熬过前面几天,可是后面呢?
    这几名书生被扣押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从早到晚都能听到他们痛苦的呻/吟声,三五日以后更是重新撤掉长布,再来裹上一回,这回会拉的比上一回更紧,也更加难以忍受。
    就连一开始的硬骨头也吃不消了。
    起初围观的,百姓也是退避三舍。在临时搭建的窝棚周遭,还弥漫着奇异的腐臭味。不得不经过的百姓纷纷捂住鼻子,惊恐万分的匆匆离去,不得不同意缠足宛如酷刑的这一说法。
    当京城街头的情况也让一些汉臣很不满意,弹劾的帖子如雪花般落在康熙的御案之上,只是他们也不知道始作俑者是谁,或者他们知道又不敢对始作俑者出手,只能将矛头对准‘无辜’的顺天府尹许三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