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页

      容氏讶然,看着那纸包,上面的确是贴着玉楼观的小画。
    当年严祺进京之后,虽然与容氏分别,却一直舒心不断。有一回,容氏偷偷瞒着家里,道京中来看严祺。严祺高兴不已,带着她将京中名胜逛了个遍,其中,就有玉楼观。
    她看了看那杏花糕,目光微动。
    那是容氏第一次入京,似乎也就是在那玉楼观里,
    她第一次见到了宋廷机。
    原本,容氏以为宋廷机到这里来,是扬州那边出了什么要紧的事,不想,竟是为了送这个。
    “原来如此。”容氏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道,“多谢公子。”
    宋廷机笑了笑,道:“当下东西送到了,还请夫人慢用,在下告辞。”
    说罢,他向容氏再度一礼。
    容氏忙还礼。
    宋廷机的目光在容氏脸上停留片刻,转身而去。
    夜风寒冷,宋廷机一路出了高陵侯府,却觉得身上仍然燥热,酒气一点也没有散。
    坐上马车的时候,他望着远处高楼上垂下的花灯,思绪回到了多年前的玉楼观。美人裹着狐裘站在雪中,回眸的刹那,笑靥如花。
    那一眼,仿若万年。
    可惜,再见之时,她已经是严祺的人,而他纵然出身世家,却也只能屈居人下,要靠着严祺这等不学无术的暴发纨绔还提携。
    宋廷机深吸一口气,让自己清醒一些。
    快了。心里的声音安慰道,快了……
    扬州虽然地处南方,但冬天来临之时,也是冷得很。
    这种冷,与长安大不一样。屋子里明明生了火,却仍然觉得暖不透手脚,不出太阳的日子,就算穿得再多,那寒气也像钻入骨头缝一般,教人难受。
    严祺顶着养病的名头赋闲在家,外面又着实寒冷,日日闭门不出。这些日子,身体发福,脸变得圆了好些。
    平日里,他除了督促督促严楷看书习字,最经常做的事,便是到马厩里去照顾马匹。
    这是他近来发掘的爱好,或者说,是他重拾的爱好。
    就在容昉从梅岑山回来后不久,马厩里的一匹母马诞下了小马。这匹母马,是容昉亲自从马市里挑的,甚是喜欢。生产的当日,他闻得仆人来报,即刻到马厩里去看。当时,母马有些难产,嘶叫不已,这动静也把正在睡觉的严祺吵醒。他披衣来看过之后,劝容昉派人去请兽医来,为母马接生。兽医来到之后,没多久,就将小马顺利接生出来。
    那小马是一只四蹄踏雪的青花,颇得严祺喜欢,从这之后,他就日日到马厩里去,亲自给母马喂草料,照看小马。
    “岳父忘了?在我小时候,我家中一匹公马与岳父府上母马配种,也是生下了一只青花。”严祺道,“我和静娴喜欢得紧,每日当宝一般照看它,弄得身上又臭又脏。岳父和我父亲还发了好大一顿火,跟我们二人说,若再往马厩里跑,就将那小马卖了。”
    容昉一愣,神色茫然。
    林氏却在一旁笑道:“确有此事,原来你还记得。那匹小马长大之后,静娴还不舍得让它拉车,与我等吵闹。后来出了一场马瘟,那小马死了,你们二人还抱头大哭一场。”
    严祺笑道:“也不能怪静娴。小婿幼时就喜欢马,喜欢到马厩去,静娴是看我喜欢才跟着去的。我父亲不让我到马厩里去,但有她在,我父亲便不好骂我。”
    容昉和林氏都笑起来。
    严祺给小马喂了料,仆人打来热水,给他洗手。严祺一边洗着,一边往四周看了看,道:“怎不见漪如?莫不是又出去了?”
    “今日货栈中新到一批瓷器,她非要去看。”容昉道,“我让老田带她去了,晌午就回来。”
    第一百四十七章 生意(上)
    听得容昉的话,严祺颇有些无语。
    漪如这个女儿,自从摔下假山得了些神通,就变得愈发古怪起来。
    堂堂大家闺秀,还是得了宫中默认的太子妃,天天想着的不是学些贤良淑德的道理,钻研将来如何坐镇后宫,却对那些钱财之事上心得很。在家的时候总去翻账本,来了扬州之后又对容昉的那些个生意有了兴趣,天天无事就往货栈里钻。
    严祺有些后悔,自己从京城来的时候,该请个老宫人跟着漪如才是,日常里教教她规矩,管束管束,也不至于像放归南山的野马一般。
    不过这些念头,他也只能自己想一想。在漪如面前,严祺发现自己的权威已经不剩下多少了。
    每每严祺要跟漪如讲道理,漪如总能搬出一堆话来,将严祺驳得哑口无言。在她嘴里,无论是出门到市井闲逛还是到货栈里去,都是长见识。严祺自是不以为然,但他每说一句,漪如就能回敬十句出来,也不知道这个女儿从哪里学来了这么些歪理。
    到了用午膳的时候,漪如回来,严祺忍不住,又将她训斥一顿,说日后不许她再去那什么货栈。
    漪如没有像往常一样顶嘴,却望着他,反问:“父亲在京中投的那百万钱的海运生意,可知现在如何了?那个叫做陆百川的人,现在何处?我却知道。”
    这话,着实让严祺愣了一下。
    “你知道他在何处?”他狐疑道,“你外祖父都不曾打听出来,你又怎会知道?”
    漪如道:“外祖父只向船行的那些管事和东家打听,那些人不认得这陆百川,自然便打听不到了。可货栈里的人却不一样,他们常去港口码头,与那里的人熟悉,谁家有什么船一问便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