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页

      “那便等他们找到了再说。”漪如无所谓,“前阵子,父亲给我捎来家书,说阿楷和玉如都闹着要来扬州,他想带着全家过来来住些日子。此番,怎不见他们一道回来?”
    “你父亲原本确有此想,可南阳那边抽不开身。”
    “何事抽不开身?”
    林氏正要说话,容昉打断,道:“没什么,还是为了田庄。庄稼快要收割了,正是忙碌之时。等粮食收上来,得了空闲,他们再过来不迟。”
    漪如了然。
    说来,这些年,若说严祺有什么变化,那就是爱好变了。
    当年他离开京城,说要做一个田家翁,众人都觉得这是痴人说梦。他这般在京城里过惯了繁华日子的纨绔,到了乡下那寡淡五味的地方,他待不到一个月就会想方设法回去。
    不料,他这一待,竟然就是八年。
    这八年里,严祺硬是让自己熟悉了田庄事务,过上了每日巡巡田庄,看看书,找人下下棋的日子。
    去年南阳大旱,地里颗粒无收,许多人家连饭也吃不上。严祺不但免了自家佃户的租子,还亲自出钱,从各地买了粮食过去,赈济乡人。为了这事,县里甚至给他立了一块功德碑。
    这些事,在从前都是不可想象的。连漪如都觉得,自己这个父亲果真是变了。
    夕阳西下,扬州城外的港口,仍然不时有船靠岸。
    两岸楼宇鳞次栉比,灯火通明,与天边的晚霞和星辰相映,歌声伴着丝竹,笑语不断。
    一艘海船静静地靠岸,船工们抛下船锚和缆绳,在岸上系紧,有条不紊的模样,与别处无异。
    这艘船虽大,却并无货物,吃水也不深。与别的船摆在一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管水港的市舶司小吏过来,过来登记造册,收了泊费,便离开了。码头上的闲人来来往往,并没有谁多再多看这船一眼。
    正值掌灯时分,跟别处大大小小的船只一样,这还船上也亮起了灯笼。
    “这扬州还是老样子,”汪全在窗边往外头张望,啧啧赞叹,“果然是烟花繁盛之地,可惜不曾春天来,否则还能赏一赏琼花。”
    说罢,他回头,朝船舱里道:“公子上次来,还是九岁,可记得那时之事?你跟吕公一道出门,游历至扬州。吕公无意间结识了高陵侯的外家容公,还遇到了……”
    “我记得。”倚坐在榻上的人淡淡答道。
    夏日的熏风从窗口吹入,烛火在纱笼里微微颤动,在他的脸上勾勒出线条,精致而利落。
    “听说容公这些年仍然在扬州做生意,也不知道还能不能遇上他。”汪全说着,颇有些感慨,“我记得也就在那年,高陵侯犯了事,带着全家回南阳去了。说来,高陵侯还是公子的义父,可当年主公离开京城之后,两家就没了来往。上次吕公与我饮酒时,还说这些年一直无暇再与容公夫妇相会,甚是想念。他若知道公子到扬州来,定然会让公子捎些东西……”
    汪全絮絮叨叨地说着,李霁仿若未闻。
    修长的手指翻过手中的书页,他的目光落在底下一行小楷上——此页之后主角做尽蠢事,可跳至下册续看。
    第一百八十二章 再遇(上)
    第二日,刚刚破晓,扬州的港口上已经忙碌了起来。
    民夫汇集的人群,在码头上来来往往,往大大小小的船只上运货卸货,号子声、喧嚣声不绝于耳。
    李霁早晨起来,和汪全在港口找了两匹马,沿着运河骑了几十里,两岸的各处渡口,村落尽收眼底。
    正值夏日,李霁回到船上,冲洗掉身上的汗腻,换了身衣裳。
    “太阳出来可就热了。”汪全道,“殿下这一路奔波都不曾歇息,今日不若就待在船上,我让人去弄着冰来,做些冰镇瓜果。”
    “不必。”李霁道,“我入城去。”
    汪全愣了愣。
    “公子要入城?”他问,“为何?”
    “不为何,去看看。”李霁道,“扬州乃名城,当年我随外祖父来,只在这水港停着,不曾下船去看。这次故地重游,自当多看一看。”
    汪全看着他,有些为难。
    这些年来,李霁做的事不少。长沙王坐镇广州,专司内政,而外事,几乎都由李霁接手。
    他虽年少,却早早显露出了统帅之气。
    长沙王看准了广州的地利,大力扩展海贸,为了保护海上的商路,他花费重金和心血,在广州打造了一支绝无仅有的水师。而从前年开始,这水师就交到了李霁的手上。
    广州地处一隅,本身物产贫乏,须得从中原各地转运货物。故而与南向的海路相比,北向的海路亦是命脉。但盯上这条海路的,还有各路江洋大盗。其中,
    就属闽东一带的倭寇最是猖獗。
    而李霁接手水师之后,第一战就是对阵倭寇。
    那一年,他才十五岁。在众人眼中,他不过是长沙王安排到营里积攒威望的孩子,唯一的长处,大概就是皮囊生得异常漂亮,没有人相信他真的能做出什么事。故而当他提出要出征闽东的时候,无论事长沙王府的幕僚还是军中各部,皆反对声一片。
    但长沙王却力排众议,站在了李霁的一边。当月,李霁率领一支水师奇兵,在闽东外海突袭了来犯的倭寇,斩杀了匪首。而后的数月之内,他将这一带与倭寇勾结作恶的水匪挨个拔除。如此一来,不仅海上商路得以安宁,沿海一带深受匪害的民人也终于过上了太平日子,长沙王世子的名声传得声势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