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页

      严楷瞥他一眼,小声道:“伍长什长也算个官,能当上也是本事。父亲反正不愿意,我就算告诉了父亲也无用。”
    严祺闻言,面色又是一变,举起笞条就要打。
    容氏忙上前将他拦住,夺下笞条,道:“你骂也骂了,打他做甚!这冤家已经报了名,你就算把他打死了,那军书上的名字也已删不得;若是打伤,他还要带伤出征,岂非更坏?再说,这事传出去,若有人说你阻挠儿郎报国,又成了你的不是!”
    严祺瞪着他:“都是你惯着他!我说要将他禁足在家,哪里也不许去,你总是不肯,说什么总待在家里会把他憋坏!现在好了!他会不会憋坏我不知,你我将来气坏的日子倒是长了去了!”
    严楷闻言,随即道:“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定然不会让父亲母亲担心!”
    夫妇二人闻言,同时瞪他一眼。
    严祺还要再说,只听漪如的声音传来:“阿楷也是建功心切,父亲母亲稍安勿躁。”
    见漪如来到,严楷仿佛得救一般。不过那脸上刚露出喜色,就被漪如的目光狠狠剜了回去。
    “你不必来帮他说情!”严祺冷道,“我还未追究你的错处!他整日似尾巴一般跟着你,你这当姊姊的怎么教的?”
    漪如一脸无辜:“父亲这话冤枉我了,我可从不曾教唆他从军。且他这念头,在南阳就有了,是父亲将他带到了京城里,才让他有了这投军的机会。”
    严祺气结,漪如随即赔上笑脸,将一杯茶端到他面前:“父亲息怒,我说这些,不过是想让父亲仔细琢磨琢磨。母亲说得对,当下木已成舟,父亲骂也骂了,总该想想对策。”
    “有什么对策!”严祺恼道,“难道要我赔着这老脸去圣上面前大哭一场,求他放这逆子回来?”
    “那倒是不必。”漪如说罢,看了看严楷,随即对严祺道,“请父亲随我到堂后说话。”
    众人皆露出讶色。
    严祺倒不反对,只让严楷继续跪着,和容氏一道随着漪如离开。
    “别家子弟既然都安排了稳妥的位置,父亲何不也这么做?”到了堂后,漪如开门见山道,“大军出征,各路将官没有几千也有几百,以父亲的人脉,为阿楷找个合适的位置倒也不难。”
    “我岂不知这道理。”严祺叹口气,道,“那些子弟,大多是做些文职,不必亲自上阵,又能积攒资历。但这样的位置颇为抢手,早就有了人。”
    “倒也不必盯着那些主帅身边的职务,”漪如道,“我听闻这行军打仗是讲究的事,前方一万兵马,后方配上两万人专司粮秣后勤都是常有的事。这等活计,虽也在行伍之中,却劳累繁琐,子弟们大抵是不愿意做的。父亲何不说道说道,在后军里为阿楷谋划谋划?”
    容氏听着,露出讶色:“可但凡有了功绩,那都是前军中军得功劳,却少听说后军的人能得什么好处。”
    “正是如此,才该送阿楷去。”漪如严肃地说,“父亲母亲所虑,在于阿楷年纪还小,胸怀热血却性情轻浮,若听之任之,难保要惹出什么祸事。后军里日子虽苦些,却能让他得些历练,知道做事不易,此事其一;其二,他辛苦一番却不曾得什么功劳,也能让他打消了那博取功名的浮躁之心;其三,后军的危险总比前军中军少一些,阿楷待在后军,也可让父亲母亲不至于为他性命担忧,岂非一举三得?”
    这三条理由里,最重要的其实是最后一条。
    这次大战,崔珩会战死,只怕惨烈得很。无论最终得胜与否,严楷待在后军能保住性命,
    不过这显然已经足够说服严祺和容氏,二人相视一眼,脸上的神色皆和缓下来。
    “这话确是道理。”容氏对严祺道,“不过你在兵部的人脉并无许多,要找到话事之人,只怕还要下一番功夫。”
    严祺沉吟,正要答话,仆人来禀报,说北宁侯来访。
    听到崔珩的名号,众人皆是一愣。
    严祺忙让仆人将他请到堂上,自己则迎了出去。
    漪如亦是狐疑,正要出去看,容氏将她拉住。
    “又不顾规矩,堂堂闺秀,哪里有出去见男客的道理。”她嗔道,“你待在此处,不可乱走。”
    说罢,她脸上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朝前堂而去。
    客人来到,严祺也不再让严楷跪着,只让他在一旁侍立。
    崔珩风尘仆仆,身上还穿着入朝的官服,见到严祺,施礼道:“在下冒昧前来,君侯恕罪。”
    严祺看着他,笑意盈盈。
    “将军哪里话,将军这般贵客,敝舍门楣生辉。”说罢,他请崔珩坐下,又让仆人奉上茶点。
    寒暄两句之后,崔珩并不绕圈子,看了看严楷,对严祺夫妇道:“在下今日前来,是为了严公子之事。方才在兵部,在下听说,严公子去报了名,不止确否?”
    严祺和容氏交换一下眼神,随即道:“确有此事。”
    “未知君侯可曾为公子安排好职位?”
    严祺听得这话,心中忽而有了数。
    “不瞒将军,还不曾。”严祺有模有样地叹口气,苦笑,“小儿报国从军,本是极好之事,可他不曾与家中商议,我亦是刚刚才得知。不过这既是他的志向,我等也不打算干涉,年轻人总要历练,由他去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