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8

      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338

    希颜微笑朝廷肯定。无论这些工匠信或不信,或半信半疑,待他日政事堂发布敕令,自然知晓为真。她此番借赏赐之机道出这话,便是要借众人之口传出去,以赏立信,再扬风造势,俟敕令颁布时,就先有了言论的基础。

    视察完潭州武学,卫希颜千里瞬移至韶州,少府监和矿冶署一行人的驿马刚刚赶到韶州城。

    少府监的少监陆宸四十出头,精瘦干练,是名花流选入官府的百名中下级官吏之一,其祖父和父亲曾先后在哲宗朝与徽宗朝主事四大钱监之一的永兴监铸钱务,对矿冶知悉甚深。

    陆宸原是名花流金堂的副堂主,主掌派内私开的矿冶场和铸剑坊,因朝廷少府掌管织染、矿冶、铸钱业,至关紧要,便被名可秀点选入少府监。

    少监之职不过从六品,但仅在从四品的正监之下。正监年事已大,乐得清闲拿薪禄,索性将一应事务均交给这位能干的副手。陆宸积聚威望,收拢培植心腹,名为少监,实际已成少府监的真正掌权人。

    他应宗主之召在枫阁见了卫希颜,根据国师要求,很快提出几处铁冶。卫希颜权衡后,选了韶州,一是矿冶规模较大;二是铁矿质量相对较优;三是位于粤北山区地带,利于保密。

    陆宸对中原冶炼技术的发展娴熟于心,卫希颜和他枫阁言谈后对宋代矿冶业有了全面认识,再通过韶州矿坑和炼冶的实地考察,更掌握了调研的第一手资料。

    在铸铁(生铁)制造上工匠们已达到一个很高的工艺程度,能产出可锻铸铁;在炼钢方面,发展了“灌钢”技术,比起“炒钢”和“百炼钢”, 冶炼时间短,产钢量更高,但灌钢法也有致命缺陷:久后易脆!用现代冶炼技术理解,应是“碳份不均匀”,造成钢件硬度低。

    因灌钢技术比百炼钢更易掌握,已成为这个时代冶匠炼钢的主要技术。

    但卫希颜从现代军火工艺的角度来看,这种“灌钢”法并非真正的炼钢技术,而是生铁与熟铁的杂揉,若照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无论后世将灌钢法改良得多么完善,但与现代炼钢技术是南辕北辙!如果照着这条道走到黑,必然会导致锻造技术的萎缩,并影响焊接工艺的发展——这两者,恰恰是宋代冶炼工匠的短板!

    卫希颜忽然想到为何后世中国的炼钢业会落后于西方,或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铸不重锻”!如果不纠正此方向,必不利于钢炮技术的持续发展和领先。

    她在韶州待了五天,构划心中的革新方案,并不时征求陆宸和工匠们的意见,进行修订调整。离开韶州时,她向陆宸提出了矿冶业的发展方略。

    她的发展方略贯穿了几大思想:一是通过提高锻、焊工匠的待遇促进锻造、焊接技术的发展;二是通过建立渗碳窖探索表面渗碳工艺的发展;三是重视热处理工艺的发展;四是建立精确记录和控制制度,改变工匠习惯的模糊经验法等等……

    这些思想对陆宸产生了极大冲击!他自接手少府监,对矿冶业就有诸般变革想法,有一部分已付诸实施,却总缺了扭转根弊的关键一刀!卫希颜来自后世的思路无异于迷雾中的一盏明灯,耀亮了陆宸的双眼,顿时前方大亮,脑中瞬间便闪过数条变革实施的具体措施。

    到得武举结束时,他已拟出一份详细的变革方案,呈入枫阁的书案。

    *********

    腊月十四,武举解试前一天,卫希颜回到临安。

    国师府的书房拜帖已堆如山高,云贺谨慎选出了值得关注的十余帖,卫希颜阅后选出四封,以朱笔圈记。

    翌日,武举解试开考。

    三万零四百二十六名举子分布在京城内外五个临时校场,第一轮考弓马,谋略科的要求比绝伦科略低。

    第一轮的弓马测试刷下一千人。第二日起,连续三天为绝伦科考,第五日到第七日为谋略科考。

    绝伦科解试考马射、步射、平射、马枪、兵器技、徒手技等十七项,每项百分为满,总积分达一千者入围。谋略科考《武经七书》,实行淘汰制,凡抽到兵法条卷释义不准或记诵不熟者均筛出,并有小型战例剖析。

    两科解试均由兵部主持,经过热火朝天的七日测考,绝伦科共三千五百四十七人入围,谋略科共八百三十人入围,其中,绝伦、谋略两科皆入围者一百七十八人。

    腊月二十八,解试放榜。

    兵部一早在皇城和宁门外竖了两列宽幅屏风,屏风上贴着粗麻纸书写的榜单,左榜为绝伦科,右榜为谋略科,两科皆入者,姓名又以朱笔圈红。两榜横展开去共四千余人,考号、姓名、籍贯密密麻麻陈列于上,每字均如碗口般大,方便举子观阅。

    方近辰初,和宁门外已是万人涌集、人头攒动,将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观榜的举子、随从或兴高采烈拍手大笑、或垂头丧气跺足而走,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当夜,临安酒肆聚满武举解生,围宴欢庆,热议话题均涉及到两榜解元。

    “倪朴倪文卿,这名字恁是陌生,未想却拔了谋略科的头筹!”

    说者听者虽众,却多半均不知此人,议了几句后,话题便转到绝伦科的解元。

    “听说那位武科解元苏中天师从名花流武技堂的长老,江湖人称‘铁枪银弓’,马上马下功夫均是厉害……”

    “嘿,论武功谁比得过江湖高手啊!听说这期绝伦榜入围的有一半都是江湖子弟。”

    “哼!”清风楼主楼雅阁内,解试主考官兵部尚书周望突然顿盅,冷声道,“江湖人一向好勇斗狠、目无法纪,若都中了武进士为官,这朝廷和军队岂不被搅得一团糟!”

    坐在他对面的刑部侍郎范宗尹以指竖唇,“尚书,小心隔墙有耳!”

    “怕什么!那人还能一手遮天了不成!”周望怒从心起,他名为解试主考,实际做主的却是两位协考官——兵部武选司郎中谢有摧和枢密院副都承旨柳殊,这怎不让他憋屈在心?

    周望重重哼道:“这卫轲实是欺人太甚!我明日便要上折弹劾她,任用亲信把持武举,以图结党营私!”

    范宗尹暗暗摇头,心忖这兵部尚书真是气糊涂了,弹劾卫轲把持武举,岂不是打他自己的耳光——身为主考,竟让他人把持武举,是渎职还是无能?无论哪种,奏到圣驾前均讨不得好。

    他和周望在对付

    分卷阅读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