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48

      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848

    ——前二者是因为有女娲为皇的内容,后二者则是对女皇武则天多有褒扬,话本流行后便引起了很多儒生的不满和抨击,联名上书出版局要求查禁。当时前后两任礼部参政恰是谯定、宋藻,对女娲和武则天不存在偏见,而且知道话本的撰写者与名可秀、卫希颜有关联,于是便借用理学对儒学的释义,引经据典驳回了儒生的上书,将事态平了下去。尽管有儒生还愤愤不平,但也只能平日里说说嘴泄愤。而闹出这场官司的话本在民间却是更火了。

    而从今年五月起,民间说唱最火的就是王师大战吐蕃了,什么演义公案等都得靠后站一站,等这波热潮过了再说。

    但是,就在坊间津津乐道王师大捷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

    事实上,在吐蕃战争发动之前,朝堂上就有异议。工部参政胡寅、吏部侍郎朱松、刑部侍郎张九成、学士院承旨曾几等人,都反对出兵吐蕃。又有门下谏院的弹劾最激烈,左谏议大夫周葵在奏折中直斥卫希颜“穷兵黩武,必陷国家于汉武之祸……”两府决议以讨伐吐蕃奴隶制为师出之名,胡寅讥道“既出兵,何患无辞!”讥讽朝廷是在为出兵找借口。

    至战争深入,朝野非议之声一直未绝。

    之前历次战争,也被翻了出来,除了灭金战争外,大宋在南洋、在交趾、在大理的战事都被扯出来,批评两府为一国之利而起兵戈,不合仁义之道,抨击卫希颜“好大喜功,妄起征伐”,就连从麻逸国买下瑞宋岛也被批评了,说是“以贱买土,行骗而得”,杨泰水师和平收服琉求(台湾),也被批为“恃强凌弱,武力服人”,云云。

    虽然这些非战之论还不能动摇朝廷的决策,但在士林形成了不好的影响。

    十月的时候,吐蕃战争胜利,曾经没有被大唐征服的吐蕃如今成了大宋帝国的领土,让帝国无数军民都感到骄傲自豪;但是,批评、非议之声也不小。

    尽管官报和多数报纸都对吐蕃战争歌功颂德,但在其他学派创办的报纸上,批评之声别开生面,比如程学创办的《经义报》上就有讽刺尖锐的文章——“吐蕃之后,枢密兵锋何指?”矛头直指卫希颜。

    这些报纸的影响虽然不及《皇宋官报》和《西湖时报》《湖湘时报》《广南时事》《金陵日报》这些报纸影响大,但也有各自的读者群和影响面。随着一传十、十传百,非战的议论渐渐让国子监、太学和书院的许多学子们产生了迷惘:大宋到底该不该发动对外战争?

    而在主战派和反战派官员之间,还有一批立场中立的官员在观望着,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帝国的战争。

    各派系的官员和儒家士林都在关注卫希颜将做出什么反应。

    十二月初一,大庆殿大朝会。

    在百官朝拜之后,按例是官员奏事或皇帝面询个别官员。

    站在武官之首的卫希颜当先出列,神色清冷,拱手对皇帝道:“禀陛下,枢密院执国家兵事,近闻朝野有非战之声,为免异论搅朝,臣请在陛前阐发国家征战之义——请陛下允准。”

    赵昚目光一亮。

    这几个月来,那些非战言论也很让皇帝困扰。从卫国师说的国家利益来讲,对外战争扩大疆土是对国家有利的;但从圣人仁义来讲,发动战争又是不仁的——两者该如何抉择呢?赵昚成为储君后的老师就是太傅胡安国,还有翰林国学士邵伯温、苏澹,以及另外两位阁学士,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胡安国,毕竟朝夕相处,一直被教以正己、修圣人之德,仁以天下,尽管胡安国已在七年前离世,但他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年轻的皇帝。然而,这些思想无法解读帝国的战争,这让皇帝产生了迷惘。

    他压下迫切的心绪,端然稳重道:“准。”

    朝殿上一下肃然起来,升朝官们都支长了耳朵,胡寅等人则在暗中揣测着卫希颜会怎么说,脑子里过滤着经义,随时准备反驳。

    卫希颜拱手向皇帝一礼,微微侧身而立,一袭紫袍大袖的官服穿在她身上,有一种旁人无法及的峻拔气势,又带着从容自若的气度,道:“要说征战,五经之中,以《春秋》所言为多。”

    工部参政胡寅立即接下话头,道:“《春秋》明上下之序,分华夷之别,其要义为尊王攘夷,故有征战之言,然仍以礼为重。”

    吏部侍郎朱松接道:“夷狄未侵中国,则无‘攘夷’之起。《春秋》言征战,非任意兴兵讨伐。”

    比如南洋那几国,可有入侵中国的?又如吐蕃,骚扰宋朝边境的青唐部已经在神宗朝被官军归入河湟,此后未有东侵之事,中国何以发动战争“攘夷”?——北周还能说吐蕃与甘肃西夏小王朝勾结图谋河湟,但大宋可有“攘夷”之由?

    卫希颜道:“何为夷?夷狄者,禽兽也!——儒家多为此论。不过论事当有实证,本于道理。请问诸位,何以说夷狄是禽兽?可有依据和道理?”

    胡寅答道:“有礼者为人,无礼者禽兽。”

    朱松道:“《晏子春秋》曰,‘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刑部侍郎张九成道:“‘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这是《礼记》上的话。聚,共也,麀(yōu)指母鹿,意思是禽兽不知父子夫妇之伦,故有父子共妻之事,指为两代的*行为。

    一些朝官忍不住眉抽了一下,心道:在卫国师面前引用这句不好吧。

    不过,在朝上似乎很少有人当这位国师枢密是女人。

    因为太强了。

    一个女人太强大,往往会让男人忽略了她的性别。

    张九成没有这么多想法,他是张口而出。学士院承旨曾几暗道不妙,如果夷狄都禽兽了,朝廷岂不是征战有名,还议什么“非战”——可别落入了卫希颜的陷阱,这位在言辩上是惯会挖坑的。当即出列,补充道:“夷狄有子蒸其母、兄亡收嫂之俗,便是无礼如禽兽了!”

    天下蛮夷千万,不是每家蛮夷都“无礼如禽兽”。

    胡寅反应过来,立即接道:“若顾伦常,若知君父,则有基本之礼。当然,与我中国受圣人教化之礼远不可及。”但是,至少已经脱离了“禽兽”而为人了,便不可任意征伐。

    左谏议大夫周葵出列,持笏嗔眉道:“朝廷若为利益故,任意兴兵征伐,则我中国与夷狄入侵何异?”

    分卷阅读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