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31

      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931

    有变化思想的人,但这些固执旧秩序不肯变化的家族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无一例外!

    “人世社会如果继续保持男性为尊的权力分配,甚至强化这种分配,进一步缩小女性的权利,那就等于是男性单方面地承担社会和自然的责任,这是不符合‘阴阳两个元素组成宇宙’的自然规则的,最终必然会造成人世社会的失衡。”

    名可秀的声音温润,不疾不徐,娓娓而叙,就像清泉流过,因为音节的自然流动而让人倾听,每个字仿佛带有法力,让人不知不觉地沉淀吸收,而这是掌握语言的音律规则后产生的魅力——这就是通过语言感染人的气场。

    名可秀亲自翻译上面两段话后,又继续道:“从阴阳的交互作用来讲,人世社会的阴阳对自然的影响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因为在初期,人类的力量弱小,相应的,人世社会的阴阳对自然的反作用就比较小。随着人类的力量增强,人世的阴阳与自然的阴阳的交互作用必然增强,因此人世社会的阴阳失衡,对自然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人世与自然的气场是流动的,单是人类的繁衍、人口数量的巨增,就会使人世的阴阳气场增大。”

    名可秀举例说明道:“我们华夏两国,大宋和大周,这些年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君臣贤明,政通人和,饿死冻死的百姓越来越少,远非道宗朝的治世可比,可为什么还是有天灾呢?——三年一大灾,年年有小灾。”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华夏学者们都在思考。如果说天灾是因为君王无道,但如今的君王可是有道得很啊。

    名可秀道:“《易经》说,阴阳的交互作用产生天地万物,包括一切生命和非生命,如风,如雨。男女也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男子一般阳气多于阴气,体现于外的,就是以阳为主的气场,女子一般阴气多于阳气,体现于外的,就是以阴为主的气场。

    “我们说气场相互影响,简单地讲,风是流动的,因为气是流动的。当热气驱走冷气,热气成为主气场时,就是夏季;反之,冬季是因为冷气驱走了热气,使冷气成为主气场。

    “因为气是流动的,所以宇宙永远处于变化中,它不断地处在平衡到失衡、失衡到平衡这个动态的变化中。人世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世的气场与自然的气场当然是互相影响的。”

    通译翻译的时间也是学者们消化思考这些话的时间。

    名可秀道:“道教正一教的少数高道可以用雷符催动下雨,常人认为是仙家法力,其实不过是符箓的力量促进那一片天空的阴阳气场达到化雨的条件。不过,这些高道也只能掌握极浅的规则,所以,大范围的下雨也做不到,而能够悟到这种规则的也必定是天资奇绝的人物,不可能成为普遍,也不可能成为国家的倚助。

    “所以,儒家讲普通人能做的事,不讲求神,讲祭祀,祭祀不是祭天,而是祭出人的诚意。大旱时祈雨,这不是求神,而是诚意动天,这个‘动’,是流动,运动,因为阴阳之气是交互影响而产生变化的,如果老天不下雨,那是诚意促生的阴的气场不够,达不到阴阳化雨的状态,如果让全国的百姓都众志成城地祈雨,你们看老天下不下雨。

    “所以,天下不是男性或女性的天下,天地孕育生命之物,分雌雄、男女,阴阳共生,不只是为了繁衍,而是因为阴阳生平衡,有平衡才有秩序,自然的秩序,人世的秩序。”

    名可秀翻译后,稍稍停了几分钟,让双目有些呆滞的学者们有个消融冲击的时间。

    会场十分安静,无论赞同不赞同的,此时都处于双目放空的状态,因为名可秀说的这些言论实在是太有创见性了,新鲜的让人有些接受不了,抑或者跟不上名可秀的思维,脑子要转一转、想一想,就像碾麦,磨盘要磨一会,才能磨出面来。

    停顿了几分钟后,名可秀开始做结语。

    “宇宙的规则,自然的规律,是自然存在的,但是,只有当它们为人类解读之后,才会成为人类的“知识”——这就是创知。圣哲之所以成为圣哲,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创知。掌握知识的人们,是人世社会的精英,而学者,是精英中的精英。成为精英,就要承担人类创知的使命。

    “我将我们这个时代,称为大时代,因为它将会因为我们这一辈学者的创知,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智慧大时代,我们要根据宇宙的规则,创立人世的规则,打破旧的、不利于平衡的秩序,创建新的、有利于平衡的秩序。人类的前进,伴随着跌倒和失败,但不敢于前进的人们,永远达不到真理的尽头,而固执守旧的人们或势力,也必将被时代前进的大潮淹没。

    “我为身为华夏学者的一员而骄傲,因为我们华夏学者已经促生了智慧大时代的产生,我们华夏的国家和民族,已经站在了时代的潮头,潮头的方向,将会是世界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只是宇宙规则之下的一小部分,远远不是宇宙规则本身。学者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前进的脚步也永不会停止。唯大智慧者,有大天地!唯大天地者,存高远!

    “人类的发展,没有终极,一切的知识、制度、法律,都是为了人类的前进服务。不符合的,就必须摒弃,或改变,或创立新的规则。——马格努斯阁下,这就是我对您的问题的回答,谢谢大家的倾听。”

    名可秀起身,颔首,致意。

    两名通译是以澎湃的心情翻译这几段话。

    当翻译完最后一句时,华夏学者们双目放空的状况已经首先亮起神采来,不知是谁首先站起来,谁首先鼓掌,响亮激烈的掌声瞬间盖过了屋外的风雨声。

    随着站起的,是南洋各国的学者。

    西方学者席上,马格努斯首先站起来,向这位华夏儒宗表达敬意,不论名可秀的言论中有多少是他不认同的,但名可秀在学问上站的高度却是马格努斯感到震撼和佩服的。

    在这种气氛下,所有的西方学者都站了起来,行礼致意。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为名可秀言语中透出的智慧和一种学者的宽宏、广博的思想而打动、敬服,这是一种思想和人格上的力量,无关乎观点立场。

    掌声经久不息。

    名可秀并没有正面解答马格努斯提出的阿吴案的问题,但是这种回答,却比解答案件本身意义要高远得多。

    事实上,阿吴案如何断案对于学者们来说,已经不是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思想的精髓。

    当然,对主审此案的朱熹来说阿吴案还是重要的,而如何判决这个案子,已经不需要赘言了,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必定是对此案的主体——阿吴这个“受害者”最有利的方向。

    *

    分卷阅读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