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宫秋庭抬眸,她竟想见奚容?开口便要推辞。
    大老爷却发话了:“让她见见又何妨,一味闭在院子里待嫁人都闷坏了, 二郎, 将来她是要做你贤内助的, 待人接物的规矩都要熟识,你不可护得太过。”
    宫秋庭不喜奚容见人,一心要将她藏起来, 但大老爷既然准他娶一个卑贱女子,将来想见到的就是一位合格的主母。
    王意柔却觉得新奇:“二表哥这么喜欢那家姑娘呀,护得这么紧, 那我可得好好见一见。”
    有了父亲开口,宫秋庭不好再拒,嘱咐道:“不过今日不便,过两日再去见吧, 见着她要守礼。”
    他自己刚做完了坏事, 知道奚容这两日身子都不大好。
    王意柔干脆答应:“知道了!”
    奚容确实第二日才有精神头起身, 用过饭后,她倚靠着窗户往外看。
    雪已经停了,一阵风吹过,树梢和屋檐上的积雪簌簌落个不停。
    她曾将在京城待过两年,那时候宫秋庭也不爱让她出门,但不像如今这样直言不准,偶尔她还是能出去采买些东西的。
    “现在外头该有卖冻梨的走街串巷叫卖了吧。”奚容自言自语。
    她忽然有点馋,便转头嘱咐:“屏儿,你让人到外头看看有没有人卖冻梨吧。”
    屏儿点头去办了,奚容心里有了期待,欣喜地瞧着桌上铺的龙凤盖头。
    宫秋庭让她在上边绣点东西,奚容不好多绣图样破坏了上头的华美,就打算将两个人的名字绣上去就是,他也点头赞成了。
    如今有大把时间挥霍,奚容连穿针引线也变得慢慢悠悠的。
    外面响起有男子的脚步声,在窗户前敲了瞧,奚容忙推开窗,是吉光。
    “主子的表妹,王问山之女王意柔要来了,主子让你警醒着些。”
    “王家小姐……”她还未见过这位表姑娘。
    “她心悦大公子,将来或许就是……”
    吉光并没有将话明说,但奚容已经猜到了。
    宫椋羽那夜虽未成事,但也成了奚容心底的魔障,回来之后奚容总会梦见,害得夜半惊醒,又怕昏暗的床帐会突然钻出什么东西,只好彻夜点着灯。
    唯有宫秋庭留宿那几日,她才能有两夜好眠。
    她至今不明白自己当初一片好心,怎么就被缠上了,明明直言拒绝多回,宫椋羽偏就不肯放过她。
    若是王家小姐真能与他成亲,希望这闹剧能就此停止,奚容默默祈求此生都不要见到宫椋羽了。
    吉光传完了话就走了。
    奚容看着盖头发呆,最后还是收拾到了一边去。
    “小姐,冻梨买回来了!”屏儿欣喜地说。
    刚买回来的冻梨黑不溜秋的,通身覆了一层薄冰,被放在了奚容面前的小几上。
    奚容轻轻敲掉梨子外头的冰壳,切成一片片,晶莹带着沙的果肉入口冻牙,但脆脆甜甜的十分好吃。
    她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
    吃着吃着,面前的几个冻梨子也逐渐化开,其中一个好像被刺破了皮……
    她好奇地将那只破皮的梨子拿到面前,才发现那是一行刺破的小字。
    缓缓念出了上头的几个字:“等、我、带、你、去、幽、州。”
    屏儿在外间忽然听到里头哗啦一片有东西落地的声音,忙进来看。
    案几上的杯盏绣筐被扫落一空,罗汉床下一的狼藉,几个买回来的梨子滚落在地上,雪地金缕嗅了嗅,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而奚容坐在罗汉床上抱着手臂,胸脯不住地起伏,面色苍白,且一直在盯着她。
    “小姐,这是怎么了?”屏儿有些不解。
    看来她不知情,奚容收回目光,“没事,看到了虫子。”
    第二日王意柔就造访了丞郎府,奚容早做了准备,将人请进屋中喝茶。
    她谙熟高门规矩,行止无任何突兀之处,王意柔自看不出什么,还觉得一个六品丞郎之女,礼节娴熟至此,模样又出挑,怪不得二表哥会喜欢。
    “姐姐瞧着面色有些憔悴,可是昨晚没说好?”王意柔是带着亲近的意思来的,开口就是关怀。
    奚容道:“没事,只是一到冬日被子再厚,总免不了四肢发寒。”
    “姐姐得保重身子才好,过半个月就要做新娘子了,晚间灌个汤婆子放在脚下也就不怕了。”
    “谢谢妹妹提点,我省得了。”
    见王家小姐性子很好,奚容也放松下来,两个人说起了闲话,一时间生疏不见,气氛好了起来。
    “姐姐,我这次来,是有桩事想提点你一下。”王意柔聊了半晌,忽然有些神秘地开口。
    奚容:“什么事?”
    “你可知道宫家大公子和二公子的关系不大好?将来你嫁给二表哥,可得注意这件事。”王意柔是好心提点她。
    奚容没想到她会说这个,自己比谁都清楚二人为何关系不好。
    “我倒不知这个,多谢妹妹指点。”她装傻。
    王意柔还打算深说:“你可知这是为何?盖因之前两人一块看上了一个丫头,那本是二表哥的通房,谁也不肯相让,才闹僵了。”
    她说完瞧了瞧奚容的面色,确实不好,任哪个待嫁的新娘子知道自己未来的夫君曾如此心仪别的女子,心里只怕都不会好受。
    先前初初听闻这事时王意柔也酸楚得很,她觉得自己跟奚容可算同病相怜,才说起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