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页

      底层的军士中倒是流传起神女传说。
    尉人从最初的号角和战鼓交鸣着迎上,到远远望见旗帜便闻风而逃,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
    兵士们,叫喊欢呼着,追赶着尉人,在草原上奔驰。
    兵将们无论骑马的姿势,还是手中高高举起的大刀,矫健疾驰的马儿,还是被阳光晒出的肤色,看上去倒是和尉人有了许多相似。
    去年底的时候,容齐从西启来消息,告诉秦漫林申逃出宫,去了尉国。
    那时候,尉国虽然还未一统,秦漫却不敢轻忽,本来准备当年秋收后,再开始出征伐尉的计划,不得不提前到春天。
    没有时间向民间征兵,秦漫带着一万土匪,三万铁甲兵,五万范阳王剩余的残兵出关。
    然后果然不久就有尉国北王死掉,东王称皇的消息。
    宗政无忧回了南境之后自立,将北临土地最为肥沃,粮食产量最多的南境三州夺去。
    一方面不愿再多伤民力,另一方面,则是还未能服众。未免饥荒发生,秦漫并没有准备太多的粮草,连容齐送给北临的粮食,也一大半都被分发给百姓作为种粮。
    她学尉人以战养战,从敌人那里抢夺兵器、马匹和粮食,青壮若是逃脱便不必追击,俘虏的妇孺则源源送回关内,充实北临这几年因为灾荒造成的人口消减。
    先前在北临国内,虽然有杨惟和李志远替她稳定朝局,但由于她颁布的政令一些触及了世家大族,而遭到反抗,因为准备尽快伐尉的关系,秦漫快刀斩乱麻,将几大世家大族削得一干二净。
    反正有学识的寒门子弟也多的是,秦漫开了几次考试,便重新将底层官员的位置充塞满。
    而这些世家消亡后,原本属于他们的大片土地,变成了无主状态。
    秦漫没分出去,也没直接放佃户为民,而是将土地包括佃户一起收归国库。
    佃户既然愿意给世家种地,那么给国家种地也是一样,地方上的苛捐杂税再与这些人无关,但就像为世家种地的佃户属于世家的私产,这部分人也不再算是普通百姓,性命直接归属于北临,农闲青壮男女分别接受军事训练,不得私自逃离。
    战争在胜利,又不过分消耗国力的情况下,有利于凝聚人心的。
    随着时间推移,麾下的兵马逐渐变多。
    北临的底蕴,毕竟不止她临时征调的九万人,地方上的兵力被征招,然后又交换回去。
    秦漫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提升,后勤的补给逐渐变得流畅。
    即使几乎很少回去北临,一年前,因为突然上位,而并不被百姓信任秦漫,已经慢慢的被百姓接受作为北临的主人。
    再一次清扫了一个尉国的小部落,秦漫下令在此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原地修整,等待另外两军前来汇合。
    按照地域来看,战线已经接近尉国的王庭,最多不过十日,秦漫希望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将水草丰美适宜养马的尉国草原,收归己有。
    信使送来从西启和北临境内传来的消息。
    中山城中事宜,被秦漫交给杨惟和被容齐重新派来的拢月,杨惟负责政事,拢月负责安全,防止有人暗中捣鬼。
    与自立为南临国的宗政无忧相持,稳定南境的任务,交给了秦湘和傅筹。
    两万铁甲军,秦湘是主将,傅筹是副将。
    两万人与宗政无忧的南临国自然不能比。
    但是,谁让秦湘是宗政无忧老师的女儿呢?
    全天下都知道,宗政无忧最尊敬的人是他的恩师秦永,岂能对师妹刀剑相向。
    况且,北临一直表现得以包容的姿态,宗政无忧逃狱本来就理屈,秦漫还颁恩赦令,表示请宗政无忧回中山,重新审理通敌反叛之罪。
    每当正是对阵,秦湘先拿北临的恩赦令,在阵前一念,义正言辞请宗政无忧不要为私心,枉造杀孽。
    且不说,士兵是否还有战意,宗政无忧性格骄傲,最要面子,被人说到这份上,也就只好偃旗息鼓。
    于是,两边在边境线上,私下多少摩擦,但却没有正面交锋。
    况且,与南境一水相隔的吴国,看上去有些蠢蠢欲动,宗政无忧枕戈待旦,也不再有心思反攻。
    北临这边一切平稳,没有什么新的问题,便是一切安好。
    但西启来的消息,让秦漫心中一紧。
    当初她觉得,容齐能不帮助苻鸢复仇便足够。
    她没想过,容齐会帮她。
    在他第一封信来,告诉她愿意帮她牵制宗政无忧,让她放心之后。
    周围各国的动向,尉国的消息,以及西启的钱粮的支援,便源源不断的送到她的面前。
    她从没想过,他们有这样的默契。每当她有所需要的时候,甚至不必她开口,容齐便已经替她准备妥当。
    他是这一年中,她敢一直征战再外,不担心其他的底气。
    但容齐在信中说,北面宸国的形势不好,他想要私下亲自前去,出于安全考虑,将念儿送来北临。
    宸国的形势如何,秦漫现在顾及不到,确实由容齐负责。
    但是,她记得,不过几月便是容齐二十四岁的生辰。
    西启那边一直并没有传来什么不好的消息,但这个看上去合理的动作,却不免让她感到些许的不安。
    “报告!”帐外传来萧刹的声音,打断了秦漫的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