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了我的成绩单。”安以农忽然有些感慨,他伸手握着顾正中的手,想要分享这种心情。
    “感觉受到了某种鼓励。”
    比金钱,比名声,比什么都好的鼓励。
    这个时候,当初那个‘恶毒’的想法再一次浮现。
    拿着风车疯玩多没意思啊,他们应该背着小书包,畅翔在知识的天空,每天和大字、算数做朋友,考得好就是六亲不认步,考不好就是竹板炖肉。
    这才是孩子应该过的生活。
    “金家白家都已经处理了,它们留下的宅子放着挺可惜的,你说要不要办一个义学?”他问顾正中。
    “义学?”
    “聘请先生,开设学堂,免费为全县的小孩提供强制性教育,不论男孩女孩。直到他们学会常用字,学会基础算学。
    “不,我不但要免费,还要给学得好的孩子发奖励,考得最好的人,能抱走小猪仔,能领走一群小黄鸡。”这既能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也能鼓励家长送孩子读书,何乐而不为?
    顾正中知道很多人会出钱买学田,供族里的孩子免费学习。并且也有乡绅将这样的善举推广到村镇里其他孩子身上。
    但是,一个县的知县说要强制性安排县里孩子进学堂,不分男女,这却是前所未有的。
    他甚至不能判断这个举动得到的会是赞誉还是诋毁。
    因为很多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到了能帮忙家里的年纪,或许他们的父母更愿意他们留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或者学习做工赚钱。
    “如果不愿意让孩子上学,以后有什么招工和分福利的事情就没他们的份。”安以农又说,棍子加上胡萝卜,不信他们不听。
    “不怕下面的人反对?”顾正中笑问。
    安以农的脸在黄昏的暖光中半明半暗,他眼睛眯起来:“金家白家的血还没干透呢,我看有谁敢反对?”
    第84章
    定沙县是启国最角落的一块国土,常住人口不超过三万,全县有百分之七十是食不果腹的贫困人口,文盲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九十九。
    然而这两年,这个偏远小县城的名字,却频频出现在京城和其他富庶地区的百姓耳中。
    一开始是因为定沙县知县写话本,《大漠英雄传》。
    书生写话本不奇怪,讨生活,但是他一个堂堂政府官员,七品的知县,正儿八经进士出身的这么一个文官,他写话本,那就是有辱斯文!
    所以,很多人就骂他,鄙视他,他的同年(同期进士)、同窗都不理解他。但是更多人好奇,好奇这进士出身的知县写的话本,它和考不上的落第书生写的话本有什么不一样。
    反正这一本也不贵,他们就买了一本,也就是《大漠英雄传》的第一册 ‘魔鬼城’。
    很多人还是买的精装本,附带知县亲笔二十副白描插图的那种。
    万万没想到,这一时的好奇心,就是之后一年抓耳挠腮等下集的罪恶开始:
    “定沙县的知县是什么毛病?他为什么在每一册的结局放下一册的开头,然后就是不讲接下去发生了什么事?这么折磨人有意思么?”
    围观者不知道定沙县的知县有没有意思,反正这书是有意思得很,一年就火遍大江南北,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要是不会说这本书,基本就是被时代的小马车给甩下了。
    两个月一册,一年六本,每一本都有创新,里面不但有英雄气概、儿女情长,还有透过字都能想象出来的大漠风光和各种光怪陆离的奇异传说。
    认字不多也没关系,定沙县的知县还搞出了一个低龄的‘小人书’版本,里面插图精美绝伦,称得上艺术品。
    有一说一,定沙县知县的画技也是真不错。
    老人、青年、少年,男人、女人,只要识一点字的,都是它的受众。
    这书一火,连带着里面出现过的关键性物品也火了。
    你比如说,男女主的定情草——沙漠玫瑰。
    之所以叫玫瑰,是因为它叶片聚拢的样子像玫瑰,也有人说像莲花。当然,据定沙县的知县说,这些植物有个可爱的昵称,叫做多肉,因为它们的叶片并不像是中原植物那样扁平,而是饱满多汁,肉乎乎的。
    之后那来自遥远西北的‘多肉’就成了很多人‘梦中情植’。
    定沙县来的商人拉来一车的‘多肉’,还在这里开了店,建了种植园,这其中有什么‘瓦松’什么‘景天’,中原人也不懂,就买个新奇,买个潮流。反正价格也不贵,连植物带着可爱的小盆,也就是一顿饭钱。
    多肉的品种有很多:‘流苏瓦松’、‘塔花瓦松’、‘钝叶瓦松’……别说,这小叶片包在一起,还真像是含苞待放的花儿。
    西南地区的人一看特别眼熟,说这什么多肉我们也有啊,长得和莲花似的,那墙上、屋顶上到处都是。
    可别人不认,就认《大漠英雄传》里男女主定情用的定沙县多肉。
    ‘多肉’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又听说定沙县出了一种牛,黑毛短角的牛,听说这种牛是定沙那边的特有品种,不善耕种,但是长得快、成熟早、肉质好。
    没错,这又是《大漠英雄传》里出现过的,八十匹马都不肯换的‘雪花牛’,文中对这种牛肉的描述,想起来还想流口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