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页

      殷篱抬起头,清澈的水眸中倒映着他的影子,含情脉脉,她微微撅起了唇,冲他摇了摇头。
    李鸷无奈地看着她:你怎么能总是不出去,每日守在这里,身子该憋坏了。
    他这么说,殷篱好似生气了,瞪了他一眼,手脚都离他远远的,偏过身子不看他。
    李鸷立马缴械投降,他笑着拉殷篱的手,将她往自己身前带,一边轻声哄:好,好,你不愿出去,我们就在这里,朕给你扇扇。
    他说着,手上摇起来。
    殷篱忍了一会儿,很快便笑逐颜开,抱着他脖子,在他脸上亲了一口。
    窗外虫鸣阵阵,遮掩着心头如擂鼓一般的振动。
    樱唇近在咫尺,李鸷低头便能碰到,他望着眼前人,只想拥她入怀,让她融化在自己的骨血里,仿佛这样才算真的拥有。
    李鸷在锁晴楼歇了一下午,正躺在殷篱膝头闭眼小憩时,常晟急匆匆进来了。
    陛下!荣王
    后面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李鸷忽地睁开眼,直直坐起身,皱眉打断他。
    闭嘴。
    常晟抿了抿唇,将身子压低,语气充满无奈:陛下,朝中大臣有要事禀报,请陛下速移承乾殿!
    外面刮起一阵风,风吹着白幡轻轻摇摆。
    李鸷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似乎不喜常晟这般打扰自己,但他终归没将常晟赶出去,只是转过头,温柔地抚了抚殷篱的头发:阿篱,朕先去处理政事,过会儿再来看你。
    殷篱不情愿,转过身子又不理他了。
    李鸷无奈,拉着殷篱的手:要不然,你跟我一起去?
    常晟额头上的汗都滴下来了,他硬着头皮,明知接下来的话李鸷听了会不高兴,还是说出了口:陛下,有外臣在,娘娘去了不方便
    李鸷果然皱了皱眉头。
    但他最终还是没责怪常晟多嘴,只是安抚殷篱,在她耳边说了好半会儿话才哄得她放手,对殷篱,他总是万分耐心。
    出锁晴楼的时候,李鸷随口跟常晟道:让宫里的人都仔细些,怎么门口还能有蛛网?
    常晟顿了一下,才道:奴婢记下了。
    他抵着袖口蹭了下额头,嘴里越发苦涩,趁着李鸷不注意,回头望了一眼锁晴楼,杂草在风中摇晃,蓬勃的生机却生出无尽的颓败。
    他好奇,这样的景象在李鸷眼里到底是什么样。
    宣承殿早有大臣等候,每个人脸上都忧心忡忡,暗沉的表情像是有刀悬在头顶上,李鸷一进来,众人纷纷挤上前去,想要优先禀报最紧要的事。
    江南涝灾肆虐,西北叛军推进,东山却又是大旱,仅仅是两月时间,各处天灾人祸不断,国库被军费掏了个大窟窿,还没来及堵上,就被接下来的灾祸冲得一干二净。
    最重要的是,如今民怨沸腾,哀声哉道,有衍生出不少大大小小的祸事,朝廷自顾不暇,各县府又如何抵得住怨民?
    有吃有穿时我怕你手中那杆长缨枪,人都活不下去了,又岂会在乎你是官是匪。
    这种情况下,李鸷甚至七日只有三两日上朝,更有甚者,朝臣已经近半月没见过陛下,如果不是连安阳城都有百姓受到怨民的波及了,朝臣也不会一横心,到皇宫里求见李鸷。
    一个时辰后,大臣们铁青着脸从宣承殿里出来。
    常晟一看大臣们都这个脸色,急得额头上的汗又再次滴了下来,他一个劲地擦啊擦,只感觉毒辣的太阳快要将他烤化了,连同那颗绝望的心一起架在火上熏。
    他一边擦汗一边抽噎,到最后不知是不是在哭。
    放眼望去是一片白啊,将那红墙绿瓦的颜色都遮住了,夏蝉躁动不安地鸣叫着,他看了看随风而动的白灯笼,心里想,您可没见到吧!也想不到吧!竟会变成这个样子,竟会变成这个样子
    他最后蹭了下眼睛,看了看这空寂荒芜的皇城,调转过身,重新弯曲成恭顺的弧度,迈着小步子走了进去。
    李鸷靠在龙椅上,手掐着眉心,脸色并不好看。
    常晟清了清嗓子,劝道:陛下,去歇息一会儿吧!
    他低着头,等了等上头回话,却很久都没听到动静,在抬头时,就看到李鸷微微抬起了身子,有些错愕地看向常晟身后。
    他问:你怎么过来了?
    殷篱闭口不言,悄悄点着步子到李鸷身前,水盈盈的眼睛里全是不满,干净透亮的眸子惹人怜惜,李鸷心头一软,牵了她的手到自己身旁,喟叹一声:朕说了会去找你。
    殷篱不说话,贴到他胸口,伸出手指,在他胸前轻轻画着,藏不住的眷恋和依赖。
    常晟闭着眼,干涩的嗓子发不出声音,他似是要说什么,但终究只是安静地退了下去。
    李鸷抱着殷篱待了一会儿,头很沉,但他睡不着,只觉得脑子嗡嗡响,怀里的美人安静又乖巧,趴在他胸前,玩着他的衣袖,也不打扰。
    外头天色沉了,染了一层墨蓝色,暑气也消散开来,终于添了点凉风。
    李鸷坐正身子,抚着殷篱的肩膀:朕带你出去走走?
    殷篱看着他,立马皱紧了眉,想也不想便摇头,满眼都是不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