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页

      三太太崔氏一听老太太的话,她是忙说道:对,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弘光你是一个稳重又能办事的好女婿。
    杜绵绵听着祖母、亲娘一起夸丈夫,她心头的滋味还是挺欢喜的。
    在马车里,杜绵绵又讲着忠勇侯府内的一些趣事。聊着话时,这顺嘴一提的,杜绵绵就是问到弟弟杜敦的亲事。
    祖母、娘,敦弟今年考中童生,如今总算有一个功名在身。长辈们是打算等着再瞧一瞧三年后的院试,还是如今就要准备为敦弟相看亲事?杜绵绵自然是关心娘家的亲弟弟。
    今年秋,杜敦参加院试,惜败。
    杜敦没考中秀才,这当然是让杜家人有一点点的失落之感。不过好在杜敦还年青,机会还多的是。
    只是这一个时代里,所有人是成亲都早。在人均寿数不高的封建时代,大龄未婚的压力还真是颇大。当然科举场上的学子又不同。主要还是科举的魅力就在于一旦考中,就是一步一个大台阶的攀上人生高峰。这等攀登还是跨阶级的跃迁。
    老三媳妇,你和老三是什么想法。老太太把话头搁到三太太崔氏的身上。
    三太太崔氏一听后,她回道:老爷的意思是再缓缓。三年后再看一看情况。
    老太太想一想后,她说道:长幼有序,敦哥儿的婚事缓一缓,宁宁、婉婉的婚事也要一样的缓缓啊。在老太太的眼里,女儿家的婚事缓一缓就怕着担搁青春年少的好时光。
    娘,可是二嫂嫂那边急着给宁宁、婉婉寻着夫婿。三太太崔氏一听婆母的话,她以为是二太太那边已经给侄女们寻着好亲家。于是三太太崔氏有此一问。
    暂时还没有。只是宁宁、婉婉的年岁搁这儿,怕是等不着三年后。就宁宁、婉婉二人而言,那时候年岁太大,也担搁的太晚了。老太太说的实在话。姑娘家在这一个时代里真的担搁到十七、十八再出嫁,就真成没人要的老姑娘。
    如果是在杜绵绵的前世呢,十八岁才刚成年。
    可前世今生的两个世道是不一样。前世杜绵绵的那一个时代的人均寿命是七十七岁。而这一个时代的人均寿命才三十五岁左右。
    杜绵绵的前世是生活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这一个时代的乡下百姓,很多的是赤贫人家。他们是常年吃不饱的。能混着一个半饥半饱,在这一个时代的贫困百姓眼中就是一个太平盛世。
    徭役、兵役,又或者天灾与人祸,总是对于又贫又穷的大多数百姓人家而言,总会有各种的麻烦在等着,人均寿命哪能不短呢。
    真正活得寿数长的全是富贵人家的老人。这等人家才是不缺衣,不缺食的富户。
    杜绵绵的娘家杜氏,搁着忠勇侯府的面前一比较,那自然是商贾人家不值一提。杜家人的穿戴与吃食,再一比下比较,搁着大多数的百姓人家眼中是变身成为大富户。这一个时代里的大多数百姓是整体生活的困苦,是真的跟泡在苦水里一样。
    那依着娘的意思,宁宁、婉婉的婚事还是提前到敦哥儿的前头。三太太崔氏试探的问一句。
    杜家老太太沉默片刻后,她才说道:再瞧瞧吧。显然老太太的心头有一点点的为难。老太太盼着三年后孙儿杜敦能在科场上有一翻做为,这婚事能更加的体面。
    奈何孙女杜宁宁、杜婉婉的年岁确实又不能继续的担搁。能怎么办呢?杜家出一个读书人不容易,杜家老太太想维护好杜家的好名声,同时又想小辈们的婚事全顺遂。
    杜家老太太这会儿就是有些的左右为难。
    敦弟的婚事还能再缓缓,三妹妹、四妹妹的婚事亦然。祖母、娘,你们不必太担忧。杜绵绵宽慰一话。朱弘光这时候在旁边笑着提一句,他说道:敦弟的学问好,如今就是欠一点运道和火候。祖母、娘,绵绵说的在理,你们不必着急在一时。
    听你们夫妻的。咱们且缓缓,都不急,一急容易出差子。今个儿就是带着开开心心,轻轻松松的好心情去李宅参加我的外曾孙的满月宴。老太太这时候笑着把话题挪到让人高兴的话头上。
    老太太这般一讲,在场的三太太崔氏、杜绵绵和朱弘光夫妻自然是附合一回。
    只是在杜绵绵的心中,她还是把弟弟杜敦的婚事是搁心头。她琢磨着弟弟杜敦的婚事,杜家的长辈们肯定还是希望寻着一门在前程上能帮衬到一些的亲事。
    娘家人的想法在杜绵绵的眼中,在这一个时代是常态。大家的婚事都是结两姓之好,没谁是例外。杜绵绵是一个俗人,她自然也盼着弟弟杜敦的婚事能让娘家的亲人们都是满意。
    长辈们满意的婚事,小辈们生活在一起才能更融洽。
    这时候的杜绵绵还是觉得自己的人脉小圈子里的人脉不够多。不然的话指不定能给弟弟撮合一门亲事呢。
    杜绵绵打定主意,她等着腹中的孩子生下来后,等着坐好月子后,她一定要学一学婆家的大嫂嫂程氏、二嫂嫂冯氏,她也要扩大一下自己的交际圈子。
    有时候多一份人脉,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帮衬上一些小忙和大忙。
    杜绵绵这般心头有一个打算。一行人的马车继续往李宅驶去。又过一些时间,李宅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