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页

      媚上,这等媚上的法子,那是拿自己当棋子,再是献一大笔的家底出来,不是谁都愿意大出血。为的就是让皇帝顺顺气,别再小本本上记自家一笔。
    你放心,我这去一趟没危险,就是去表明一下侯府对皇上的忠心态度。这是一场侯府的政治秀。也是朱侯爷的政治秀。这是做给上头皇帝看的。
    侯夫人魏氏听懂朱侯爷的意思。她说道:侯爷放心,您赤胆忠心,又是一心为国,我这里肯定不拖您的后腿。府库里挤一挤,要献出去的粮食肯定是你说一个数,我这儿不会打半个折。
    夫人体贴。朱侯爷很满意侯夫人魏氏的态度。
    我听着侯爷一讲京城的情况,我真觉得侯爷的法子好。避一避京城的风头也好。侯夫人魏氏没可能反驳朱侯爷的态度。
    只是这事情一旦要办,那不是一下子就能办成的。想献粮草,这自然要买粮。忠勇侯府要表忠心,那自然就得拿出态度来。
    于是库房里一些东西得典当一下,然后换着银钱去购粮草。这要献一笔粮草,这自然要提前上书一回给皇帝表一个态度。
    朱侯爷的奏章当然是递给东宫的。这时候忠勇侯府站在太子这一边的态度,那肯定要坚决,再坚决。
    朱侯爷写过奏章,世子朱弘晔就是向父亲求一话。
    父亲,您去北地,儿子当随行。世子朱弘晔自然是一幅孝子模样,他说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儿子想与父亲成就一段佳话。
    北地的日子太苦,为父去是向朝廷,向皇上表明侯府的认错态度。你去做甚,你去一趟侯府里谁来做主理事。朱侯爷不同意长子的请求。
    二弟理事就挺好。世子朱弘晔把弟弟推出来。
    朱弘晔当然有一颗想立功的心,他的世子之位,他的官职都是武勋这一边的。没一点子军功,那是腰杆挺不太直溜。
    儿子不怕苦,父亲一心为家族计较,儿子自然是效仿父亲。朱弘晔的态度是表达得明明白白。
    对于儿子的孝心,朱侯爷有一点感动。他想一想来年的北地之行确实就是一场做秀,好像真没多大的危险。吃一点苦头,那不算什么。想做官,哪有不受苦的道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一个道理朱侯爷还是认的。于是朱侯爷点头同意,他说道:成,你既然有一翻孝心,为父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朱侯爷同意儿子的话,这奏章自然再是改一改。
    朱弘晔得着父亲的话,他待当日回朝明阁后,他把事情跟世子夫人程氏一提。
    程氏是惊讶。程氏说道:夫君何苦去吃这一翻苦头。您一去,府上就由着二弟做主的话,这程氏总觉得不妥当。
    我这一去,其一是孝顺父亲,父子一心。其二也是想躲一躲京城的麻烦。朱弘晔解释话,他说道:请立皇太孙的事情没那么容易的过去。去北地一趟可以把麻烦扔出去。
    再有便是二弟是秦王府的长史,二弟的身份可比我更容易脱身。没谁会不长眼睛的去招惹秦王府。世子朱弘晔得承认一个道理,一般人更怕恶人。
    在许多朝廷官员的眼中,秦王就是一个挺凶恶的人。
    秦王在藩镇的名声不太好,贪财好色,这对于龙子龙孙来说都是小事情。可在藩镇里秦王兼并田地,打压异己,总之秦王干的事情全靠头上有一个亲爹是皇帝,有个好兄长是太子。
    亲爹一罚,太子兄长一求情,秦王拍拍屁股是一点事情也没有。
    口头认错,就是知错不改。这便是秦王给官员们的印象。
    搁这等情况下,不是吃着雄心豹子胆的人,哪会真的去招惹秦王。这样一来,被秦王庇护的朱弘明这一位秦王府的长史,这小日子还是不错的。
    京城的风波会牵连到侯府。世子夫人程氏脸上有担忧。
    如今定国公府才成主角儿,请立皇太孙的事情是闹得沸沸扬扬。如今瞧着不知道谁在背后打主意。我听父亲讲,这事情跟定国公府没关系。这一瞧背后就有黑手啊。朱弘晔感慨一回。
    那你去一趟北地避一避风头也好。世子夫人程氏一听丈夫这么一讲话,她当然没反驳的道理。
    我去北地一趟,府中一切就要靠你,辛苦你一回。世子朱弘晔是握着妻子的手,自然是安慰一回话。
    我哪有什么辛苦的,夫君去北地才是真辛苦。世子夫人程氏又是与丈夫谈一回心。
    这一对夫妻自然是谈着北地一行的事情。
    听雨轩。
    二爷朱弘明也在与妻子明二奶奶冯氏说话。朱弘明说道:来年晋王、宁王要回北方藩镇,这是皇上的意思。秦王却是要留下来。
    这是好事儿,你就不必去北边。明二奶奶冯氏是巴不得丈夫留在京城。
    要知道一旦丈夫随着秦王离开京城,明二奶奶冯氏得孝顺公爹与婆母,她得留在忠勇侯府。彼时丈夫这一去北边,这身边不能缺着侍候的人手。到时候就不知道又要便宜哪一个小妖精。
    二房的子嗣不老少。这哪来的。自然就是这些随去北边的姨娘,那是离着远,得着明二爷的宠幸后就是怀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