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页

      杜绵绵这时候已经听懂丈夫的话。杜绵绵收住泪,她抬头,她的眼眸中还有泪。她却是收住哭意。杜绵绵说道:好,太好了。
    沣儿如此方得安宁。杜绵绵的眼中,仇恨在慢慢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疲惫。是心神上的一种无力感。
    永庆帝的削藩,司徒家不过是大浪下的一点儿不起眼的一滴水。这一滴水的结局如何?
    原来不知道。
    可现在知道了。好歹司徒家熬过来,熬到了见证胜利的一天。
    永庆五年。亦是弘武元年。
    这一年,弘武帝登基称帝后,他正式的改自己的年号。这一年,宁王妃李氏成为中宫皇后娘娘。
    同样是这一年,弘武帝册封宁王世子司马睦为东宫储君。妻凭夫贵,原宁王世子妃司徒氏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妃。
    本着赏罚之权,握于君王之手。
    弘武帝登基后做的三件事情,一是处罚拒绝向弘武投降的诸臣,清算永庆帝的旧党,打击永庆帝的所有余孽。成王败寇,在这等刻最是应该。
    二便是赏功。功臣当赏。
    弘武帝不光是赏军□□臣。将军、校尉有爵位。哪怕是一个兵卒子,只要是宁藩起兵之时的老卒,在这等时候人人都是混成官老爷。正紧的得着绣衣卫的官职。这等官职就要紧,这是世袭罔替的官身。可与同休。
    这一回发下去的厚赏,弘武没一点吝啬。哪怕是当初给宁藩送过钱粮之辈的民夫,依然得到朝廷的钱财布帛的厚赏。可谓是一时间,弘武帝在大赏诸人。
    当然,先赏的,总是下面的诸兵卒与民夫。
    而上头的评功,定等,那正式的公、侯、伯等超品爵位,自然要赏在后头。
    越是在后头的人,越是心头一把火热心。
    这一回的赏。司徒佑泓、司徒佑浦二人,俱是得到绣衣卫正四品的官身。同样是世袭罔替的官身,可以传儿传孙,与国同休。
    司徒佑泓、司徒佑浦心头都清楚。他们入宁藩,其时非是老卒。也不是什么军中大才。他们只是搭着大哥的线,借着大姐夫的光入的宁藩。当然,也是在战场上拿命去搏了富贵。
    司徒家。
    杜绵绵在得知次子、三子的正式恩赏后,她心头是非常高兴的。两个儿子得官身,等着两个儿子正式成婚后,孙儿们将来也有得一个铁饭碗可以继承。还妥妥的。
    对于丈夫会得什么样的恩赏。杜绵绵不担忧。她的目光是盯着大孙儿,她在想的便是大孙儿这一头会得着皇家何样的恩典。这毕竟是皇帝唯一的亲外孙。
    皇城,泰和宫。
    弘武帝与李皇后在说话。他们在别人眼中是帝后,可在这对夫妻的眼中更是夫妻,是相伴一身的枕边人。
    诸将的评功已经呈上来。我在犹豫。弘武帝当着妻子的面,他说出心头的顾虑。他说道:将士们的血不能白流,将士们的功劳朕得记着。
    可我亦是一位父亲。还记得文娘小时候,她刚出生时,她是咱们的头一个孩子。弘武帝的眼中犹记过往。他在外人眼中已经开始失去人味儿,已经被神化。毕竟打从开天霹地算起,打从有皇帝的那一天算起。
    宁王是这煌煌青史上唯一一个正式从藩王大败朝廷,最后登基称帝的唯一一人。
    宁王心中何尝不是担子重的很。可他已经不此是宁王,他还是弘武皇帝。他能镇压天下的便是他的赫赫武功。
    我打算合并女婿与其父的功劳。赏司徒家一个世袭罔替的名爵。咱们的外孙便是名爵的继承人。弘武帝最后还是心软了。
    女儿已经没了,女婿有救驾之功。若是凭着女婿的功劳赏到外孙头上当然可以。可弘武也要考虑舆论。哪怕弘武帝的名声,他自己都知道一定不怎么好。越是这般的情况下,弘武越不想让人挑刺。
    子虽不在,父受其功。皇上英明。李皇后自然是赞同弘武帝的话。
    外孙年岁尚小,他需要长辈的护持。得继承人的权利亦可。我相信有咱们这些长辈护着,咱们的外孙将来一定是一位芝兰玉树的郎君。是一位能担当名爵之器的重臣。李皇后对于外孙自然有一番期许。
    弘武帝听着妻子的话,他点点头。
    弘武元年,秋末。
    杜绵绵在司徒宅等来天使。他是陪着闲赋于家中的丈夫一起等的天使。如今的司徒弘光已经没做官。
    司徒弘光得给儿子们让位。满门父子,俱为重臣。这等重臣还是外戚,此非司徒家的福份。于是司徒弘光是挺有眼色的辞官在家,他准备好好的养孙儿。享一享天伦之乐。
    司徒弘光是职官了。当然,司徒佑泓、司徒佑浦在军中那是上进心积极的很。
    天使来,自然是来降圣旨。
    司徒家的人俱是在前院听旨。摆上香案,一一拜服的听着天使念着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使在念着圣旨。杜绵绵只是听着的一人。她听得仔细。一直到天使念完最后一道旨意。
    尔后,天使又是拿出第二道旨意,第三道旨意。连下三道圣旨。还有皇家的恩赏,对司徒家而言此是隆恩浩荡。
    从弘武帝的圣旨中,已经详细的讲着三样事情。
    因司徒佑淇的救驾之功,合并司徒弘光的从龙之功。合并之后,司徒弘光赏封为淮国公。当然,杜绵绵心头更清楚,丈夫能得这一份功劳,不止是丈夫和大儿的功劳。更有大儿媳司马文娘的余荫以及大孙儿司徒宣的原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