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页

      次日,阳光明媚。
    一行人再次踏上了回京之路,走走停停大半个月,终于在十一月底到达了京都。
    车夫出示完路引后,又给守城的官爷塞了点茶水钱,他们很快被放行。
    车轱辘缓缓碾过平整宽阔的朱雀大街,穿过人声鼎沸的闹市,拐进了庆平坊。
    最终停在了坊中的第三处宅子前。
    徐嬷嬷先下了马车,走到齐欢所坐的车厢前,出声提醒道:表姑娘,到了。
    偃青掀开车帘,手挡在车楣上,往旁边错开身子,对齐欢道:姑娘请。
    这一路上徐嬷嬷已经教过她规矩,于是她学的有模有样。
    齐欢悄悄朝她笑了笑,踩着下马墩,款款走下马车。
    目光朝前望去,只见青砖绿瓦的古朴宅子前,朱红的正门大开着,一位丰腴的美妇人搀扶着一位慈祥的老妇人,殷切的看着她。
    旁边的丫鬟们规规矩矩的跟在旁边,倒是另外一位老嬷嬷,凑趣的说道:老夫人您看,徐嬷嬷把表姑娘接回来了。
    宋老夫人眼角闪烁着泪花,激动的看着缓缓走近的少女,好像在看她,又好像在越过重重时光,看被流放的女儿。
    自郊外一别,数十载未见。
    宋老夫人想女儿想的眼睛都快哭花了,待齐欢走到跟前时,她也不再讲究什么繁文缛节,一把拉住她的手,颤抖着说道:好孩子,回来了就好。
    徐嬷嬷先前的信中,已经提过宋栀白遇难的消息,宋老夫人一想起此事就痛不欲生。
    她捧在掌心里娇养的女儿,被流放到苦寒之地,一路上受了多少苦,临死时又是多么的疼,多么的怕。
    白发人没能等回黑发人,好在黑发人还留了一点骨血在这人世间。
    宋老夫人拍着齐欢的手,拉着她边走边问这一路上的情况。
    齐欢刻意放慢了脚步,温声细语的回答着她的问题。
    见宋老夫人之前,她只是想着,应该替原主回来探望一下亲人,给他们一点念想。
    但是见了宋老夫人之后,她心头一直萦绕着一股暖流。
    也许是血脉之间的神奇感应,也许是宋老夫人慈爱的眼神,让她前世今生第一次体会到了所谓的亲情。
    按照古代的礼仪,宋老夫人没有必要在门口等她。可是得到小厮的报信后,宋老夫人便心急如焚,蹒跚着脚步,闹着要来门口迎她。
    宋大夫人无奈,拗不过婆母,只好带着儿媳和小女儿跟了出来。
    正门大开,全府的女主子都候在了院门口。惯会察言观色的下人们顿时明白,表姑娘是老夫人的心头肉,得敬着。
    到了正堂后,齐欢替父亲母亲盈盈跪拜,行了一个大礼,乖巧的叫了声:外祖母。
    小姑娘娇娇软软的声音,令宋老夫人笑的合不拢嘴:好了,都是自家人,咱们祖孙之间不必拘泥虚礼,欢欢快起来。
    宋大夫人也在旁边笑着道:是啊,欢欢快起来,你外祖母要给你好东西呢。
    几天前,婆母就开始翻箱倒柜。
    可惜婆媳俩的嫁妆都被变卖的差不多了,手里也没多少好东西。
    最终,宋老夫人选了一套压箱的翡翠头面,作为见面礼。
    宋大夫人则褪下手上粗大的金镯子,不由分说的套在了齐欢的皓腕上。
    小宋氏,也就是齐欢的大表嫂,则送了一只拉丝蜻蜓步摇。
    齐欢一一谢过,正准备奉上自己准备的礼物时,小宋氏身后忽然探出一颗小脑袋。
    第177章 清欢院
    ...表姐。小姑娘声音细若蚊蝇,满脸羞涩的望向齐欢。
    顺着她的称呼,齐欢回了句:表妹好。
    旁边,小宋氏笑着介绍道:这是安安。
    宋幼安从身后递出一只她精挑细选的莲花珍珠绢花,送给齐欢,随即又快速的缩回小宋氏身后。
    她脸色过分的白皙,头发被一块淡灰色绸布包裹的严严实实,眼神仿佛小鹿般清澈,整张脸我见犹怜,却有些畏缩。
    不过齐欢并没有流露出好奇,而是落落大方的谢过她的礼物,转而说道:
    我路过瑶州时,听说瑶州的瑶光锦出名,就问了徐嬷嬷外祖母和大舅母,还有表嫂表妹喜欢的颜色,挑了几匹带回来,还请徐嬷嬷差人拿进来。
    瑶光锦?
    宋大夫人满眼惊喜,拿到布料后爱不释手,却又不好意思平白占小辈的便宜,心中暗自盘算着,得叫裁缝来给欢欢做几身新冬衣。
    凭心而论,她对眼前这个突然多出来的外甥女并没有几分感情。
    但是丈夫耳提面命,再加上婆母明显的偏爱,宋大夫人也不蠢。
    见齐欢实在,能处,就多了几分真情。
    齐欢被她夸的像花儿一样,整个正堂内笑声不绝于耳。
    这时,丫鬟来报:老夫人,大公子从书院回来了。
    宋老夫人噙着笑,应道:澄儿快进来,进来见见你表妹。
    大公子宋景澄身姿修长,面容清隽,进屋后先向祖母和母亲请安,又不留痕迹的看了妻子小宋氏一眼,随即温润的唤了声:表妹。
    齐欢礼貌回了声:表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