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页

      “信女金常氏 供奉灯油银两百两”
    这金常氏定是常冬香了。
    柳竹秋泰然自若地继续往后翻了半本簿册,蹙眉道:“还真没有,看来那人确实骗了我们。方丈可否将这本功德簿借给小生做凭证,小生回去后才好跟同伴们交代。”
    观海应允,慈祥开导她说那人大概是一时糊涂,劝他们私下调解,尽量别惊动官府。
    柳竹秋辞别方丈,借随处溜达之际琢磨:“二百两银不是小数目,常冬香花这么多钱供灯必定许下重愿,或许能影射出她遇害的原因。这里的灯油钱都是按年支付的,眼下还不满一年,常氏供的灯想必还在。”
    她去到专为居士供灯的观音堂,假装参观仔细搜寻。
    那些灯盏依照居士出资多寡设置大小,灯上都贴着供灯者的姓名以及所许愿望。
    柳竹秋花了半个多时辰找到常氏供奉的大号莲花灯,灯座上的标签写着“往生极乐”四字,是用来为死者祈福的。
    常冬香的生母早已亡故,父亲和其他亲属都还健在,亦无夭折的儿女,这盏灯是为谁供的呢?
    莫非是文安县的无名男尸?
    虽然目前尚无十足把握证明男尸头上字谜所说的“雪香”就是常冬香,但是可先以此为假设反推。
    他对“雪香”如此痴迷,常冬香也可能与之两情相悦。文安男尸早于常冬香遇害,常冬香得知他的死讯后便花重金供灯超度他。
    弄清常冬香的死因说不定能查出那男尸的身份,从而挖出唐振奇一党的犯罪证据。
    柳竹秋想罢去拜访寺中另一位熟人:迦蓝殿的书记妙云和尚。
    这妙云年方十九,是被遗弃在山门外的弃婴,由观海禅师抚养长大,十岁时落发为僧,后跟随观海来到安国寺。
    看破红尘才能断绝七情六欲,妙云连红尘什么样都没瞧仔细,如何放得下凡心尘念?
    他又从小生得粉妆玉琢,越长大越标致,走出去谁都会多瞧几眼。
    花太香艳准会招虫子,就有一些心怀歹念的男男女女变着方来勾引他,好似饥鼠想偷吃佛祖座下的香花宝烛。
    妙云得高僧教诲,志心还算坚定,可那年在大理寺黄少卿家做法事,见着他家十六岁的寡妇儿媳梅氏便再也把持不住,从此一念成魔,与那梅氏勾搭成奸。
    彼此山盟海誓,似漆投胶,一个忘了妇德廉耻,一个舍了清规戒律,只想效鸳鸯双宿双飞,把贞洁牌坊、菩提正果全扔到阴山背后去了。
    可惜好景不长,黄少卿很快发现梅氏与人偷情,派人暗中留意,准备捉奸。
    那日妙云与梅氏在北海边幽会,差点中了埋伏,吓得提起裤子仓皇逃窜,遭到黄家人疯狂追赶。
    当时柳竹秋正和几个友人在北海比赛钓鱼,各自乘船分散于湖中水畔,她的船停泊在杨柳堤边,妙云跑来撞见,走投无路下向其求救。
    柳竹秋那会儿跟他只有数面之交,见他魂飞魄散,问是何事。
    妙云本不擅撒谎,情急坦白:“小僧同大理寺黄少卿家的五少奶奶会面,正被她的家人捉拿,若落在他们手中必死无疑,还求孝廉大发慈悲,救我一命!”
    柳竹秋问:“是那个嫁了痨病丈夫,成婚才一个月就守寡的梅小姐吗?”
    见妙云肯定,果决道:“不用多话了,你速去舱里棉被下躲藏。”
    妙云逃进船舱爬上铺板用棉被蒙住身体,追兵不久赶到,带队的是黄少卿的二儿子。
    这黄二少爷也认识温霄寒,见她在水边悠然垂钓,上前打招呼顺便询问:“温孝廉可曾见一个和尚打这儿过?”
    柳竹秋摇头。
    有个不守礼数的下人跳上甲板朝舱里张望,看到妙云没蒙好的光头,赶紧叫喊:“那秃驴躲在这儿呢!”
    余人急欲上船搜捕,柳竹秋抬手阻拦:“这舱里没和尚,只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尼姑。”
    众人登时哑然,外间都传温霄寒是个风流浪子,黄二少跟他交浅,也看过几首他做的艳情诗,中有“禅院空好月,春风卷贝叶①。梵音度绮梦,花落化双蝶。”之类的暧昧句子,早疑心这没行止的书生跟尼姑有猫腻。
    今见他亲口承认,先替他尴尬,傻愣着不知如何是好。
    柳竹秋笑容满面道:“那床上玉体横陈,春光乍泄,黄二少也想进去鉴赏?”
    黄二少急窘摇头,怕被她带累了名声,领着奴仆避瘟神似的撤走了。
    等他们去远,柳竹秋收起钓竿,命瑞福将小船划到湖心,向妙云问明情况后送他在安全地界登岸。
    妙云得她佑庇脱难,从此以恩公相称,每当柳竹秋去安国寺他都争着殷勤接待。
    今日柳竹秋有事求助,妙云接到知客僧通报匆匆出迎,为怠慢贵客深表歉意,将她请到禅房奉茶。
    柳竹秋见禅房门口放着火盆,盆里有些未烧化的纸钱,问他在祭拜谁。
    妙云鼻子一酸,眼圈跟着红了,伤感道:“恩公问话,小僧不敢欺瞒。那黄家的五少奶奶去年过世了,今日正是她的忌辰,小僧为她念经烧纸,才没去外面值守。”
    他与梅氏自东窗事发后就再无机会相见,诚可谓“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②”
    梅氏青春守寡,只与妙云有过夫妻之实,一朝鸾分凤离,真比当初死了老公更痛百倍,因之郁郁成疾,不上一年便香消玉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