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薄情 第279节

      秋粮曾说过, 二月前必须上缴完毕, 春耕就更不用提,关乎今年?的民生?。
    经过考虑,谢玄英决定只在大同县推广红薯和土豆, 暂时不要?求其他县试种, 一来新谷本?就要?尝试,二来, 各县令未必会上心, 与其给他们做手?脚的机会, 不如只让他们垦荒。
    垦荒的主力是?流民, 而招募流民就需要?优惠政策。
    谢玄英和师爷们讨论了一番, 最后认为?,十年?间自山西逃往河南之地的流民,至少?有数万之多。
    想要?逃亡的流民回来, 就必须给出合理的政策支持。
    比如, 开?垦的荒地既归流民所有,可于当地入籍, 并且三年?之内免赋税,后两年?只收一到三成税,以此吸引各地的流民黑户。
    而为?了推广红薯种植, 谢玄英决定,种植红薯土豆的人家,第一年?免除徭役, 流民依旧三年?内免税,普通人家则收低税。
    这?样等于百姓种出来的粮食, 大部分都归他们自己所有,应该可以大大提升积极性。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如何教?导百姓种植。
    在中央,这?是?户部的差事,“以垦荒业贫民”“以树艺课农官”,放在地方,自然就是?户房的活了。
    户房本?来有三人:张户书?被程丹若杀鸡儆猴,但因为?吏书?的说情,目前回来继续试用,最近十分老实?;包户书?的母亲过世,回家守孝;郑户书?后来居上,目前是?户房头一人。
    ——他也是?当时向谢玄英告密的人。
    两个人显然是?不够干这?么多活的,钱师爷必须凑份,另外再招募一二打杂的,算是?凑足了劝农的队伍。
    谢玄英本?来想亲自下乡,为?百姓讲解如何种植,但被程丹若“委婉”劝住了。
    “对你自己的样子有点数。”她?道,“别帮倒忙了。”
    谢玄英悻悻然:“我?看了好些农书?呢。”
    程丹若安抚他:“家里?够我?们折腾了。”
    她?已经把后花园的花铲得七七八八,从前知府栽的花都被她?移盆了。
    现在,后花园已经变成田地,等待红薯、土豆和辣椒的宠幸。
    “我?们都不会种地,所以,我?找了会的人来。”程丹若道,“以后你不许去西花厅了。”
    谢玄英问:“女眷?”
    她?点头。
    他原也不去那儿:“知道了。”
    数日后。
    三堂正间。
    贺三娘和贺四娘挽着?包袱,怯生?生?地看着?面前的丫头。
    “两位姑娘好,奴婢叫竹枝。”竹枝落落大方道,“这?是?小燕和小雀,以后你们有什么事,可以吩咐她?们两个。”
    小燕和小雀都是?在大同买的丫鬟,调教?了半年?,也顶用了,忙不迭福身:“亲家姑娘好。”
    贺三娘与贺四娘面面相觑,平时也算泼辣的她?们,现在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怎么杵着??”程丹若进屋,言简意赅,“两位妹妹坐吧。”
    “不敢。”贺三娘胆子大一些,“太太叫我?们名字就行。”
    “都一样,坐。”程丹若开?门见山,“我?请两位妹妹来城里?,是?有件事要?让你们做,放心,亲兄弟也明算账,你们来我?这?帮忙,我?会给你们工钱,够你们在老家雇人种田了。”
    两个姑娘微微放心,她?们是?家里?的劳力,一下走了两个人,光凭二娘五娘可不够干活的。
    “不知道夫人要?我?们做什么?”贺三娘问。
    程丹若:“种地。”
    她?道:“有一些南边来的新庄稼,和小麦、稻米都不同,需要?懂侍弄庄稼的人试着?种些看看。”
    两个姑娘明显放松了。
    让她?们绣花,她?们不一定做得好,可种地不一样,她?们提得动镰刀,就去地里?割麦子了,打小在田里?长大。
    “有人教?吗?”贺四娘问,“没人教?,我?们也不知道咋种啊。”
    “我?会让丫鬟念给你们知道。”程丹若道,“你们平时就住西面的抱厦,除了侍弄庄稼,也学一学打毛衣,每天的饭菜和这?年?的衣裳,我?都会筹备好,月底你们可以回家一趟,如何?”
    她?安排得这?样妥当,她?们还有什么问题,一口答应:“没问题,多谢夫人。”
    程丹若看向竹枝:“你负责料理两位姑娘的事,不要?怠慢了。”
    竹枝心中一喜,连连道:“夫人放心,奴婢知道轻重。”
    *
    贺家姑娘不愧是?从小种地的人,她?们了解清楚红薯和土豆的特性后,就开?始尝试育苗。
    程丹若只要?每隔几天,过去查看一下情况就行了。她?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纺织业上。
    皇帝封的“司彩”一职,让她?名正言顺地有了继续干涉的理由。
    所以,她?把宝源号的鲍贤、昌顺号的程正、做煤炭的史数石,做酒的许原一块儿叫到衙门,准备开?股东大会(?)。
    开?会前,四个人争先?恐后地拍了她?一顿马屁。
    “还未恭贺夫人得封淑人。”
    “夫人真乃奇女子也。”
    “羊毛衣惠泽甚众,皆是?夫人之功。”
    “吾等誓死效力。”
    程丹若端茶的动作久久顿住,少?时,放了回去。
    在场都是?人精,察言观色的本?事一流,马上看懂了她?的意思,纷纷住口。
    “今天我?想说一下春末收羊毛的事。”程丹若整理思绪,“北边冬夏温差大,羊在夏季前也会换毛,要?把握住这?个机会。”
    程正颔首:“我?们原也这?么想,冬天收羊毛的时候已经和百姓说过,夏初会再收一次。有去年?的经验在,他们一定会留好。”
    程丹若问:“但这?里?养羊的人还是?不够多,对吧?”
    程正略显无奈地点头:“养羊最多的还是?羊行,可羊行不愿意多卖羊毛给我?们。”
    普通的百姓家庭,就算养了牛羊,数量也很少?,真正饲养大量牛羊的还是?羊行和牛行。
    可他们的羊是?要?卖的。
    剃了毛的羊丑不拉几的,容易让人误解为?生?了病。即便有利可图,羊行的人也不愿意赚这?个钱。
    程丹若道:“只有等到毛衣真的做起来了,这?里?才会像江南百姓养蚕桑一样,多养山羊,这?是?急不来的。”
    “夫人说的是?。”程正附和了一声,试探着?说,“可今年?总要?收上一些。”
    程丹若点点头,说:“还是?和胡人做交易。”
    程正试探道:“互市不是?六月才开??届时怕为?时已晚。”
    “鞑靼春时进贡,官府交易不走互市,走贡市。”程丹若慢条斯理道,“他们应该不会拒绝用羊毛交换东西。”
    程正心中的猜测成真,不由振奋,夸赞道:“还是?要?仰仗夫人。”
    “贡市时,你们派人过来和我?一起去谈。”她?敲定此事,又问,“别的方面可有进展?”
    鲍贤方才一直装老,闭目养神,此时才慢悠悠苏醒,说道:“倒也有些收获。”
    他示意掌柜打开?匣子,排列出六件不同的毛衣。
    掌柜介绍道:“经过咱们织娘的尝试,毛衣姑且分为?厚薄两种,厚的能顶替寻常棉袄,薄的可以做春秋夹袄,又根据毛线的品次,分为?上中下三品。此外,还有一特品,如今尚未织完,全以羊的底绒织成,细腻柔软,又比皮草轻薄,保暖效果却极好,贴身穿着?,寒冬腊月也不冷,就是?绒少?,一年?怕也出不了几件。”
    程丹若:“……”
    很好,这?下等级都出来了。
    但她?很配合地查看了六件毛衣,发现它们都有了繁简不一的花纹,其精美度比最开?始的毛衣强了不知道多少?。
    而上等的细薄毛衣上,还缝了大大小小的珍珠,组合成花卉的图案。
    “辛苦了。”程丹若并不吝啬夸赞,可也没忘记敲打,“毛衣之所以要?紧,是?关乎民生?大计,这?也是?圣人看重的原因,论珍奇斗巧,可比不过刺绣巧夺天工。”
    鲍贤道:“夫人所言是?正理,只不过此事既然已经上达天听,咱们总要?表表心意才好。”
    “您的意思我?明白?,可光送奇珍异宝上去,怕是?讨不着?好。等到今年?冬天,同正事一道报上去,才是?锦上添花呢。”
    程丹若不咸不淡道,“当然,我?就这?么一说,您不信,自可安排了去。”
    鲍贤说:“这?事当然听您的。”他要?托人上贡,别说能不能成,掏多少?银子,那是?越俎代庖,以后可就生?出嫌隙。
    况且,圣人点明要?她?主理此事,自己若不听,恐怕这?颗脑袋也在脖子上放不了几天了。
    程丹若这?才道:“那就好。”
    她?终于能喝口茶,微微润润嗓子,沉吟道:“其他倒是?没有要?紧事,春天羊毛收足了,夏天就能开?始织,秋冬之际,咱们再见分晓吧。”
    其他人都应了。
    春天的脚步慢慢近了。
    大同这?个地方,三四月还可能下雪,可虽然暖和不到哪里?去,农民却开?始了新一年?的耕种。
    小麦、小米、高粱依次播下,今年?又多了红薯和土豆。
    对于抗风险极低的普通百姓家庭来说,尝新并不是?什么正确的选择。大多数人家依旧保守得种了小麦。
    但在听说今年?夏天,可能要?去疏通河道时,不少?人家考虑到免除一人徭役的优惠政策,便决定咬咬牙,再多种点红薯。
    至少?要?种一亩,不足一亩是?无法免除徭役的。
    人口多的人家,则想到红薯低税,便决定在周边垦些荒田,胡乱种点,说不定到年?底,家里?人就能多两碗干饭。
    而这?个时候,细心的百姓不难发现,大同的外来者变多了。
    是?的,经过去年?秋冬的宣传,在河南、直隶甚至山东的部分流民,听说朝廷和鞑靼停战的消息后,逃亡的晋人陆续开?始返乡,另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在听说大同府招募流民,垦荒入籍的消息后,也决定来碰碰运气。
    当然了,还有少?部分更“特殊”的人群。
    ——某些失去了户籍,不知能在何处安家的人。
    比如,彭万年?和于美娘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