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薄情 第393节

      这就是赤江安抚司叛乱的经过。
    他?们位于永宁州,临近北盘江,背靠大?山。
    暴风雨到来之际,新土司联合叛军,前后夹击,把韦自行的大?军拖进深山。
    搁在平时,这未必会出大?事,可老天不?知道在想什么,连续下了五天暴雨,山石滑坡,泥流滚滚。
    韦自行的大?军主力,被永远留在了山里。
    韦自行本人,生死不?知。
    但他?死不?死都不?重要,折损至此,他?完蛋了。
    第318章 余波深
    事情变得十分棘手。
    此次平叛的两个?将领, 主将生死不知,副将下落不明, 佐官吓得要?死, 一口?气写了三封信到贵州,恨不得管谢玄英叫爷爷,求他保住自己一条命。
    这么大的失误, 必须有人承担朝廷的怒火。
    主将没死倒是好说, 死了……谁负责?他一个?小小佐官,就是听命办事, 真的真的不想死啊!
    谢玄英给朝廷的奏疏, 写了撕, 撕了写, 熬了一夜, 在送出去前,终于得到个?好消息。
    监军的梁太监活着,他回来了。
    找到谢玄英, 这位老太监没多绕弯子, 张口?就是:“韦副总兵殉国了。”
    谢玄英深深注视着他。
    “谢郎,”梁太监满身狼狈, 脸上大大小小不少口?子,人一瘸一拐,但口?气格外镇定, “这是最好的结果。”
    谢玄英问:“所以,是怎么回事?”
    “天降暴雨,泥流滚滚, 大军不幸被埋深山。”梁太监不假思索,“赤江安抚司从贼附乱, 未曾及时营救。”
    谢玄英看了他会儿,缓缓摇头?:“这仗还要?继续打。”
    梁太监皱眉:“谢郎的意思是?”
    “惹来陛下勃然大怒,有什么好处?”他冷静地问,“多增兵力,就要?消耗更?多军费,问罪众司,只?会将他们推得更?远,整个?贵州都打起来,麻烦就大了。”
    梁太监道:“总要?有人担责。”
    谢玄英问:“叛军情况如何??”
    “伤亡不轻。”梁太监说,“这么大的雨,被淹的不止是我们的人。”
    “路况呢?”
    “被堵得七七八八。”梁太监说,“恐怕援兵进不去,那边的人也?出不来。”
    谢玄英的脸色就变得十分难看。
    驿道淤塞,别的好说,粮食运不过去,那边剩余的数千人,难道坐视他们活活饿死吗?还有冯四,他迄今为止都没有消息,恐怕被困在山里了,总得找回来。
    他思索片时,叹道:“罢了,先写奏疏吧,总要?朝廷发话才好行事。”
    梁太监拢拢袖子,不急不慢地说:“依咱家说,暴雨虽是意外,可韦将军一意孤行也?难辞其咎。”
    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如今群龙无首,全靠谢郎一应支撑。这份忠心,陛下也?是知道的。”
    谢玄英与他交换了一个?眼神。
    少时,他道:“公公先好生歇息吧。”
    梁太监也?确实?累了,没再?坚持。
    他相?信谢玄英明白他的意思,韦自行已经死了,无论朝廷打算如何?定罪,当务之急,还是派人接手贵州的摊子。
    可是,选出合适的人并不容易,韦自行兵败的后遗症,也?绝非他本人一死了之那么简单。
    假如谢玄英有想法,这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谢玄英最终递了一份中规中矩的奏疏。
    他客观叙述了贵州的暴雨,“百年难遇之灾”,平铺直叙了结果,“三千余人没于泥流,冯参将下落不明,恐被困”,韦自行“不幸殉国”,赤江安抚司“内斗而从乱”。
    接着讲明自己的举措,收拢残兵,清理驿道,运输粮食,搜寻冯四。
    他的克制,换来了皇帝的冷静。
    皇帝并没有第一时间因为赤江从乱而震怒,虽然他心有猜测,但内斗是不争的事实?。他宁可相?信是土酋内斗,导致新?土酋反叛,而非自己这个?皇帝没干好,不得人心。
    至于伤亡,这个?数字固然令他愤怒,可数千的平民百姓,在皇帝眼中也?只?不过是个?数字罢了。
    他更?恼怒韦自行的失败,这丢了大夏的脸,更?丢了他的脸。
    不过,上奏的不止是谢玄英一人。
    梁太监也?递了报告。
    比起置身事外的谢玄英,他迫切需要?甩锅,证明这次大规模的覆灭,与自己毫无关?系,全是韦自行一个?人的错。
    他独断专横,不听劝告,以至于受到前后夹击,葬送全军。
    皇帝把这两份奏疏放在一起,洞察了二人的私心。
    谢玄英的意思是,韦自行固然莽撞,可此次也?有天时之差,且安顺已经收回,永宁占了一半,功劳不可磨灭。既已战死,不必牵连家人。
    梁太监则要?韦自行背上所有的锅。
    死人不就是用来背锅的吗?前线大败,总得给大家一个?交代。
    皇帝招来杨首辅、曹次辅和靖海侯,商议如何?处置。
    曹次辅抢了最安全的话题:“主将战死,群龙无首,接下来派谁主持平叛?”
    靖海侯没接这话,反而凝重道:“从乱的土酋又多了一个?,却不知叛军还有多少人马,是否需要?增兵。”
    杨首辅平静道:“恐怕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弄清那边的情况。”
    皇帝屈指,“哒哒”敲着桌案。
    杨首辅接到了讯号,沉吟道:“韦自行决策有误,以致前线溃败,当重责。”顿一顿,额外道,“如今贵州局势复杂,选人当慎重,不可再?用无能之辈,以免重蹈覆辙。”
    听见这话,石太监忍不住朝他瞥去一眼。
    杨首辅不动如山。
    再?看看皇帝,喜怒难辨。
    他明白,是时候放弃崔宽之这个?盟友了。
    果不其然,皇帝轻轻颔首:“力微而任高?位乃是大忌。”
    于是,在场的人都知道了结果。
    次日,颁布正式结果:
    韦自行骄妄自负,出兵失利,原当斩首,念在战死殉国,网开一面,革去世袭职位,贬为庶民。
    其家人得以幸免。
    没多久,朝中就有御史开始弹劾崔阁老,指责他举荐失误。不等反驳,马上有人跟上,说不是失误,是收取了韦自行的贿赂。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御史们的弹劾是得到了一些?授意。
    崔阁老不知是头?太铁,还是自忖有石太监帮手,并未第一时间辞职,反而上述自辩,言称自己和韦自行毫无关?系,只?是纯粹推举,压根不认识。
    假如此时,皇帝开口?宽慰,说什么朕相?信爱卿只?是识人不明,也?就过去了,但皇帝装聋作哑,维持缄默。
    御史继续弹劾,深扒过往。
    只?有少数真正清廉的人,方经得起御史的扒皮,崔阁老显然不在其中。
    他干了大部?分官员都会干的事,比如受贿,因为过于常见,御史提都懒得提,他们逮住了一个?最最致命的问题攻击——结交内宦。
    文官和太监来往过密,不骂你骂谁。
    崔阁老灰头?土脸,也?不敢找石太监帮忙了。
    没有内宦在耳边说好话,皇帝听见的自然都是坏话。可帝王喜怒不形于色,他保持了一贯的平静,虽然没有宽慰崔阁老,却也?没有特殊待遇。
    崔阁老谨慎地评估了一下形势。
    他确定,弹劾他和太监交好的御史是杨首辅指使的,但对方的目的是给他一个?教训,还是置他于死地,很?难分辨。
    因为,杨首辅的态度十分暧昧——他对崔阁老极其冷淡。
    正是这种?冷淡,迷惑了崔阁老。以他对杨峤的了解,他真想搞谁,绝对不会流露出任何?痕迹,直接一招毙命。
    冷淡反而意味着杀心可能没那么重。
    所以,崔阁老想了想,决定先避避风头?,开始装病。
    皇帝没有派人探望。
    嗅到风向的同一时间,御史的弹劾如雪片般飞来。
    崔阁老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打算踢他下台的不是杨首辅,是皇帝。
    他马上联系了石太监,想弄清楚怎么回事,可才有动静,立马就有人掏出了他贪污军费的证据。
    皇帝震怒,将他下狱。
    三司迅速核查,发现他贪墨了贵州的军费,十万两,送礼的是韦自行。
    皇帝令锦衣卫抄家,不多不少,抄出十几万两。
    崔阁老,不,崔达的结局至此注定。
    他被抄家问罪,全家流放云南。
    消息传到贵州。
    程丹若和谢玄英讨论:“他有拿这么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