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打开时间的门 第233节

      “我能感觉,明朗很怕他妈妈……”贺优郁悒地说,“明朗也跟我说过,他妈妈可能不是太好相处。”
    唐宓悚然一惊,一种诡异的预感席卷而至。
    是的,她震惊于自己的迟钝,居然到了此时才想到这个严肃的问题。
    站在她的角度,她的确不会害怕这位前舅妈,但就算是她也承认,李如沁的的确确是那种会给旁人带来压力感的人。即使用最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评价她,也知道李如沁是个极为挑剔、极为自负、控制欲极强的人,她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看不起几乎所有人——在她看不起的人群里,肯定包括自己,是否包括贺优,真的不好说。
    贺优说这话感慨和牢骚兼而有之,未必一定要唐宓附和,此刻唐宓那复杂难言的表情,让贺优心里也是凉飕飕的。
    沉默了半晌后贺优又开口:“明朗家其他人呢?他爸爸会不会不喜欢我?”
    “我舅舅不是那种挑剔的人,他对你很满意。”唐宓连忙说,“我和他说起过你。”
    贺优高兴了一下,只不过马上又郁闷起来:“不过,明朗的事情,他爸爸说了不算吧。”
    看得出来,明朗对她说过自家的事情,否则贺优也不会如此精准地判断情况。唐卫东和李如沁离婚之前对家里的事情说了都不算,何况是现在呢?
    唐宓叹了口气,点头。
    “那真是挺糟糕。”贺优挺烦心地顿了顿,又问,“表姐,明朗妈妈这边的家族,是不是挺有地位的?”
    这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唐宓反问:“明朗没有说过吗?”
    “没有。明朗其实跟我说得最多的是他爸爸的事情,他不怎么喜欢谈他妈妈,这方面说得挺少。上次跟我聊起来还是我们去旧金山,跟我介绍你和知行表哥的关系才提了一下。”贺优说。
    唐叙了口气,给了肯定的答复。
    贺优抿抿嘴,表情看上去却没特別意外:“嗯,果然呢。”
    这事儿其实也不难猜,朝夕相处的恋人,就算不故意提起家庭,但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
    “明朗妈妈家族这边都有谁?”
    “我知道的也不多。”唐宓道,“就我所知,明朗的妈妈,有至少两个哥哥,一个是李知行的爸爸,还有一个更年长的哥哥……”
    她想起感恩节的时候在波士顿偶遇的李正尧,这位大伯虽然看着挺平易近人的,但时不时会流露出凛然气度,让人愿意跟他谈话,却又半点不敢放肆。唐宓一点都不怀疑,他就是年长版的李泽文。
    至于李知行的父亲……唐宓的手轻轻地抖了抖,算了,这个问题还是不想比较好。
    “还有,明朗的外公外婆也在,八十岁左右。明朗的妈妈应该会听兄长和父母的意见。”
    实际上,每一个家庭也就是一个小社会,由强势的一方来主导管理家庭。唐明朗的三口之家,李如沁比唐卫东强势,所以她来主导自己的小家庭;但是在整个李家的大环境中,李如沁绝不是最厉害的,唐宓相信,如果没有兄长和父母的撑腰,李如沁绝不会这么横行无忌。
    贺优表情沉重地点了点头。她出身富豪之家,自然比唐宓更明白这个道理。
    唐宓也算明白了,贺优今天主动要求跟她同眠,就是想知道唐明朗不愿说的这些事情。
    唐宓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头:“贺优,你不用想太多,明朗的妈妈绝不是不能沟通的人,李家也完全不需要担心,看李知行就知道,他们都是很明理的人。关键在你和明朗身上,只要你们能坚持,不会有任何阻力。
    贺优果然稍微开心了一点,侧过脸对着唐宓露出了今晚第一个真心的笑容。
    唐宓虽然安慰了贺优,心情却远不如她面上那般平静。
    卧室的灯已经关掉,身边的贺优也睡着了,唐宓在黑夜中睁着眼睛,看着空白的天花板——她毫不怀疑李家人会喜欢贺优,但是对自己绝不会有好脸色。
    李知行虽然承诺不会让家里人干涉,但仔细想一想就知道,怎么可能?
    她想起了十几年前的那个下雨天,她扶着外婆从积水中站起来,李知行的母亲对自己投来的鄙夷神色。那么多年来,舅舅在李家也没得到好脸色,何况自己?
    承诺和李知行在一起,她并不后悔。
    只是人生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这就是恋爱的滋味,幸福和不安总是交织而生。
    |第二十一章|一起过除夕
    十二月中旬,唐宓和李知行回到国内。
    两人都身负一堆事务,回国后的第二天,时差还没倒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生活。
    回京那天恰好是国内的周末,她回了一趟宁海探望外婆和舅舅,带去自己在美国买的礼物——她社交能力不高,丝毫没有买礼物的概念,还是临走的时候李知行提醒她才想起来的。礼物是李知行敲定的,价格也不贵,给外婆的是一个肩膀按摩器;给舅舅的是一套著名科幻小说的英文原著。唐卫东和她一样,因为童年成长经历限制,爱好不多,唯一喜欢的就是读书,还是科幻小说。
    其实她总共才离家四个多月的时间,只有一年的三分之一,在美国的时候,唐宓每周都通过视频和舅舅、外婆进行聊天沟通,这趟远门之后回到家,并不觉得分开太长。她在宁海待了一天,周一就匆匆赶回了学校。
    国内的高校还没放假,同学们在紧张地准备期末考试——鉴于她在美国的学分足够,这次的期末考试没有她的事儿。她和院办的老师交接了一下后,开始整理这段时间在美国留学所得 在美国的几个月,她在经济学上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随后用数学语言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写出了一篇论文,她把论文交给章斌,章斌大加赞赏后写了推荐语投给了一家著名的经济学期刊。
    师生两人就她的未来进行了讨论,得知她不打算继续深造的时候,学院有名的男神老师叹了口气。
    章斌一直认为,唐宓是这么多年来他见过的最适合做研究的学生,但是奈何她有别的想法,当老师的也无法强迫,只不过默默惋惜了许多天,寄希望于她挣够了钱后可以回归研究——这种可能性还是不小的,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金融专家都进得讲堂,出得市场。
    决定了未来的道路,唐宓又要准备简历了。金融学的硕士只有两年,金融硕士的第二年下学期和曾经的大四一样,实习将会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无比现实的社会,对于真正有才的人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问题。她的简历还没有发出,已经收到了邀请。元旦后的第一周,她在国投的老上司廖晖给她发了一封邮件,说她已经面临毕业,问她是否还有深造的打算,如果准备工作的话,请她回国投工作。
    从实习期结束后开始,廖晖和她的联系其实一直没真正断过,他比较关注她的学业,通常每过几个月就会来信问问近况,知道她去了美国当交换生,估计着她差不多回国了,就来了邮件。
    唐宓只思考了十分钟就给出了答案。
    国投实习的两个月她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她在国投完成了很多“第一次”,对这个公司也不是没有感情,更何况她熟悉了国投的运作方式,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目前来看,做量化投资分析对她来说不是很难,三年前觉得困难的工作,现在已经不能称之为困难。而且国投是国家层面的公司,地位超然,收入也足够高,确实是上上之选。
    廖晖回复说:年后就过来,实习期三个月,毕业的时候就可以转正了。
    唐宓回信对他表示感谢。廖晖的回复也很简单:“不用谢我,你有足够的才华值得欣赏。我不想把你送到华尔街的投行当竞争对手。”
    她挂上电话,觉得心口暖暖的。每一次感受到社会和来自他人的善意,她都会觉得,虽然命运对她是如此不友好,但能活在当下,感受着每时每刻,真是太好了。
    她这边诸事繁多,李知行那边一样,他全身心投入到新公司的筹备中,每天都在奔波,还出差几次考察机房所在地,饶是他有背景有能力也是忙得早出晚归——创业阶段筚路蓝缕,真是一点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