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审美低,也没有人敢说自己的审美高。
    【你们这高雅的东西继续清高吧,我俗人,不懂。】
    最终的妥协,便是只能归结于所谓的“喜好”。
    却不愿意去讨论如何扩大眼界,提升知识思想,进而让“审美”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精神与道德层面。
    就仿佛所谓“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这句话一般。
    可以激励行业,但不能当成既定事实,不然只能反映出大众理解与真实行业存在巨大的鸿沟,当真的话,只能显的很无知。
    人类的发展中,审美本就该是进化的。
    现在却有倒退的趋势。
    也正是因为这“鸿沟”的原因。
    音乐学院逐步开设流行作曲专业。
    如何以专业的素养去用最简单的方式,引导大众提升审美。
    起码不要让音乐的发展与人们审美速度再一次失衡,导致鸿沟更大。
    是音乐人考虑的事情。
    不能“大众喜欢就好,管它是否专业”,因为大众能有喜好,却对你专业的东西不了解,也没必要了解。
    所以,绝对不能用“假”东西忽悠大众,让大众觉得“这个才是正确的”。
    身为音乐人的李少杰与高慧洁。
    自然对这些东西更懂,也都是为之努力着。
    艺术需要高度,也同样需要接地气。
    所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队选手开始走入人民,参与进来,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了更深更高级的“美学”。
    审美很简单,无非就是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乃至于生活环境有关。
    提升审美为的也不是什么“高大上”,而是从第一感性的角度,去让人们见识更广阔的东西,进而有助于人们提升思想与价值观,人生观。
    然后从中获得思想,获得力量,获得更好更棒的生活环境,去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赞美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
    所以,艺术的大众化很迫切。
    其实,想要“大众化”并不难。
    “情绪”的共鸣。
    起码,拥有扎实基础能力的唱作人,在音乐本身技术空间来说,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并不是单纯凭借歌词,或是为悲而悲的负能量。
    李少杰与高慧洁对这些自然是看的很清楚。
    身为优秀的音乐人,是必须要考虑这些东西的。
    保证“基本专业素质”的情况下,更加贴近生活。
    还能更加“新潮”,但不会“新潮”到大众难以接受。
    就着这些问题,在录制的这几天,李少杰都会在录制结束的时候和高慧洁交流。
    交流中,谈了很多。
    互相之间的讨论,几乎可以写出很多篇学术论文。
    看的身边的宋雨萌与秦盛荣从瞠目结舌再到麻木。
    能懂,但只能懂一点点……
    “其实,我对于创作上的东西,并不是那么严格的。”
    李少杰微微一笑。
    “创作是一件自由的事情,但首先,创作者得先明白自己做的东西是个什么。”
    “唉,基础的东西,现在居然变成了及格线。”
    高慧洁撇了撇嘴。
    “其实问题不大,只是需要让我们拿出更好的东西,而且这个更好的东西,必须更加通俗易懂。”
    “嗯。”
    李少杰点了点头。
    “之前就试验了很多东西,现在多少有一丢丢的头绪,可这路还是漫长,慢慢来吧,这次综艺我就有很多不错的想法想去试一试,搞一些奇奇怪怪的融合。”
    李少杰的话,高慧洁可不觉得是吹nb。
    在很多大众看来,虽然歌剧高内涵,高艺术水准,高技术。
    可太“高端”“高雅”所以我听不懂,不愿意听。
    但李少杰的《沂蒙山》,却实实在在的缩短了普通观众与“艺术”的距离,这部歌剧不仅技术上具有突破性,欣赏门槛已然降低的相当多。
    可惜,门槛还是存在。
    “其实,我的思路和你们不太一样的。”
    李少杰看着高慧洁,开口道。
    “之前交流的时候我也说了,这个门槛,并不是让观众去懂,更不是说给一个标准答案让观众们背,不能强调着让观众也明白这些东西。”
    高慧洁若有所思。
    只听李少杰继续道。
    “其实,我的思路方向……更接近于一个带给观众们第一体验,这个第一体验感觉如果强烈,那么自然欣赏门槛就变得低了。”
    “其实不是去要求观众欣赏能力增长,也不是说要必须懂,而是提高一个基本的共情感,营造共情感这个东西,也能更好的从音乐本身的逻辑上来考虑。”
    “嗯嗯,不错。”
    高慧洁点了点头。
    仔细想一想能火的歌曲,一定要么就是简单到绝大多数的人可以唱出来,要么就是共情程度与作品内容事件更贴近大众。
    不去纠结于作品能不能被听懂,而是要纠结于如何让人们第一体验听的“爽”!
    想要创作这样的作品,自然是需要寻找一批既有基本职业素养,又能对作品情感理解上有独特创作手法,或是表达能力的唱作人。
    这段时间,几人分工明确。
    在评判上,高慧洁便着重负责从音乐的情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