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好家伙!bgm超神了!!”
    “你可以说dnf游戏很差,活动很烂,但唯独音乐是真的没得黑!”
    “策划呢?!快给咱们杰哥磕一个!”
    第297章 阴险狡诈的阳谋!
    热度的空前爆表,倒是都在李少杰的意料之内。
    毕竟。
    dnf+自己,这双重buff加下去,如果还没一点浪花,那dnf和自己指定有一个凉了。
    由于新版本的内容发布并不多,所以,这“新团本配乐曝光”,倒是能很好的拉升玩家的好奇度,在新闻资讯和主播的带头下,李少杰个人的热度也节节攀升。
    而网络上的评论,也都如李少杰预料的。
    有夸的自然有贬的,有粉的也自然有黑的。
    不过,黑子们黑自己也很难从专业和行业的角度下手,很多黑的方面,一般是寻常明星脸色大变但李少杰浑然不介意的方向。
    毕竟,俗话说的好,只要人设足够负面,那么就没人可以从人设上击败我。
    像是黑子们攻击的“李少杰嘴臭”“李少杰没有风度”“李少杰爱喷人”之类的……
    杰哥知道了或许只会说一句话。
    “谢谢夸奖。”
    ……
    热度的发酵,也让李少杰的身价在缓缓上涨。
    几乎所有业内的人事都确定了一件事。
    李少杰已经彻底在配乐的行业里站稳了脚跟。
    无论是动漫的,影视的,宣传片的,或是游戏的配乐,李少杰基本全部都尝试一个遍,并且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与良好的反响。
    很多业内人士都忍不住感到惊叹。
    做配乐本来在热度和名气上就天然偏“配角”,作为配角的配乐,本就被天然压制,很难超过“主角”的光环出名。
    一般来说,配乐师很难被注意到,哪怕是早就成名的人。
    如果出圈一个,是运气。
    那么搞这么多回,回回都出圈……
    那这人就有点可怕了。
    甚至于李少杰一些微妙的配乐思路,被拿来当了行业内的案例。
    保证艺术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娱乐化。
    两者之间的平衡,掌握的极其微妙。
    当然,李少杰努力靠拢娱乐化的这个行为,倒是也有那么一些成效的。
    现在很多人,提起李少杰,脑海中马上浮现出的标签……
    不再仅仅是“国服第一喷子”了。
    虽然高度在,但不得不承认,李少杰之前的作品,传播面是比较窄的。
    “音乐家”这个概念,甚至“艺术家”这个概念,大部分存在于业内。
    之前,李少杰也试过很多方式。
    比如搞一点流行歌曲。
    甚至想往up主的方向努力,或是带一带明星。
    但都凉了。
    明显比不上现在做配乐。
    只有在配乐上开始大放异彩。
    不过,经过李少杰往娱乐化使劲儿,观众们对于李少杰“nb音乐家”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
    这便是很多国家队开始进入娱乐市场的原因。
    钱,从来不是原因。
    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意识到了一件事。
    “艺术”与“娱乐”两极分化,审美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根本没有过渡。
    商业化的娱乐变得越来越商业,越来越娱乐,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浮躁。
    而艺术呢?却越来越深邃,越来越晦涩难懂。
    但两者居然泾渭分明,中间的差距形成了一条极大的鸿沟。
    拿语言来说。
    大家用的日常口语都是很简单的。
    因为需要方便理解,需要便于沟通。
    而书面语言,就要整洁一些,严肃一些。
    毕竟,无论对于创作者来说,还是阅读者来说,书面阅读需要起码的内容与学识。
    而再深一层,才是专业的论文,亦或是文言文等更为高深的“文学”。
    虽然从简单到难,越来越深刻,越来越“艺术化”“文学化”。
    但这个接受与学习的曲线却很圆润,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的提升文学上的“审美”与理解,一步一步的走向更加深刻的东西。
    这使得很多人都能逐渐接受。
    可音乐就有些不一样了。
    泾渭分明的“艺术化”与“商业化”,令哪怕很多人想要见识一下音乐更深的天地,也会被客观的排除在外。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后果,就是对于大众的普及程度直接消失。
    更多的大众,根本难以找到产品生产的原厂商。
    而没有了音乐作品阶段性的过渡……
    就像是小时候上数学课一般。
    上课的时候讲1+1。
    嗯,我懂。
    溜号了。
    再抬头看黑板,直接就变成了天书。
    缺少了过渡,当然就难以理解。
    而李少杰的这个做法,恰恰就弥补了这一点。
    以更加专业化,艺术化的手法去做一些非常商业化,娱乐化的音乐。
    这样,在娱乐之余,也并不缺少深度。
    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娱乐”到“艺术”的跳板过渡,让“艺术”接地气,更加深入人心,令艺术也拥有娱乐化的有趣,令娱乐也有艺术化的深邃。
    ……
    当然,这些热度虽然跟李少杰关系很大,但杰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