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女生存手札 第44节

      韩姨娘顺着芳姨娘的背影说了一句:“绣鞋就知道作鱼戏莲花图,这么些年她没穿腻我都看腻了,珠线芙蓉、嫦娥奔月、凤穿牡丹,哪个不必她的好?送她一双绣鞋,五六年没上过脚,我……”丫鬟过来扶住韩姨娘的白臂:“姨娘,谨言慎行。”韩姨娘这才住口。
    ☆、第91章 飒飒飒
    冯氏身子渐渐好转,重嘉比刚出生白净了许多,满月酒那天,苏府宾客盈门,好不热闹。
    湘玉和湘莲在后院张罗,苏鸿良带着儿子在前门迎客,冯氏穿上一身胭脂红绢丝绣花长裙,外面套了一件胭脂色的罩衣。
    寇夫人来的最早,她头上插了一只镶玉百合攒珠步摇,一双柳叶眼里含着笑意:“我早些过来沾沾喜气,不得了,现在苏夫人真是令人艳羡,先不提刚生了哥儿,单看家中的女儿,也是俊俏乖巧。”
    冯氏脸色不好,晨起时擦了妆粉,又扑了胭脂,再用石黛染了眉,丫鬟给她梳成回心髻,这才红彤彤的,看着容光焕发。
    冯氏引着寇夫人落座,嗔道:“你家哪里差了,比我要省心多了。”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太太间走动,谁人不是带着自己的女儿,只有她,唯一的亲生闺女,常年见不到面,老爷总让她带着庶女们出来应酬,每每此时,她便更想念自己的女儿,推己及人,也怜惜无子无女的冯氏,她好歹还有儿子傍身,冯氏可是一进门就得教养先头太太的嫡子嫡女,比她还要糟,如今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寇夫人送的满月礼十分厚重,紫檀月琴一把、哥窑细款青花杯一套、伽南香三盒、如意纹紫砂壶两只,外加未经雕琢的羊脂白玉两块和一只如意云头纹长命锁。
    过了半个时辰,各家的夫人全到齐了,宴席摆在亭子里。苏家正房西侧有一处荫凉地,周围树木环绕,湖边温度低,加上假山顺着地势而建,长廊围在其中,后院便把宴席摆在此处,比在屋子里凉快。
    丫鬟们在后面给夫人小姐摇扇,菜式是皆大多是新厨子的手笔,色香味俱全,冯氏让奶娘把重嘉抱出来,夫人们围着逗弄,何夫人笑说:“你可得谢谢我,上次抱了我孙子,现在自己可不就抱上儿子了?”
    唐夫人附和说:“何夫人真真是送子观音,苏夫人赶明儿给她供起来。”冯氏亦是感概,不到一年,从前不敢奢望之事,竟成了真。
    孩子居然不怕生人,眼睛滴溜溜的转来转去,也不哭闹,还伸手抓人。寇夫人说:“嘉哥儿性格不错,等周岁抓周,必然能抓一个好的。”
    湘玉吃了几片西瓜,宴席没甚好玩的,她参加好多次了,家家都是大同小异,吃饭谈天看戏,哦对,家里有十几岁儿子的夫人,还会多一项任务,那就是相看席间的女孩子。
    好在湘玉目前没这个烦恼,她不过八岁,若有人看上了她,不得不怀疑是恋童癖。蔻家的三个女儿似乎在小声的争吵,几个人就在湘玉不远处,站在亭子外,拉拉扯扯的,湘玉跟湘莲耳语了一番,自己起身过去看,谁让是苏家设宴,她这个小主人总不能坐视不理。
    寇家三个庶女,大小姐的生母是灵姨娘,灵姨娘原是寇夫人的丫鬟,后来抬了姨娘,和苏家韩姨娘的地位类似,而三小姐和四小姐的生母,都是寇老太太赐给儿子的,所以寇夫人极其不喜二位姨娘,但碍于婆婆的面子,不好面上不好看,最多就是坐冷板凳罢了。三个庶女在跟前碍眼,湘玉想想也觉得不好接受,更何况这三个并不是省心的。
    湘玉私心忖度,寇夫人也藏了私心,庶女的教养她不掺和,长成长废皆看天分,只要没大的过错,顺顺利利嫁人即可,总不能耗费心血tiao jiao,和亲生儿女一般,毕竟冯氏这样好心肠的正室,少之又少。
    湘玉走近听了几句明白了原委,原来是席间,冯氏送了各位小姐一点小礼物,每人各不相同,全都摆在桌上让小姐们自己选,有盘锦三多纹香荷包,有银质的喜鹊登梅铃铛,首饰类有彩头簪、耳挖头钗、最巧妙的是那只蝴蝶蝈蝈纹钗。钗上是一只深蓝色的蝈蝈,银软好捏造型,蝈蝈下面是一个银线弯成的灵字,在往下是一只镀金的蝴蝶,栩栩如生。
    小物件湘玉和冯氏一起摘选的,冯氏首饰盒众多,婚后她添置不少,还有苏鸿良买给她的,挑出一些从没戴过的,说摘出来送给小姐们玩儿。
    银夹豆胡梳、金镶玉发圈、银钱穿成的八卦文项饰,各种小物件都有,可供选择。
    寇家三个小姐,在争抢的是那只蝴蝶蝈蝈纹钗,这种钗子外面很少卖,还是上次去庄子冯氏无意得到的。
    寇大小姐得了纹钗不肯撒手,三小姐和四小姐打算用手里的香荷包、夹头胡梳去换,寇大小姐把手背在后面:“你们整日就知道欺负我,我是姐姐,你们可有妹妹的样子?”
    两个小的显然不服气这个姐姐,三小姐嗤笑道:“你还真把自己当家里的大小姐了,不过和我们一样,都是庶出的,比不上庵里那个小尼姑。”
    湘玉扶额,寇家两个小姐的教养实在是……差强人意。同样是寇家人,大小姐就得体多了。
    大小姐斥责道:“这样的话别再说了,二妹妹只是暂时离家,什么尼姑,太太听到小心罚你们。”
    寇二小姐似乎很惧怕寇夫人,神色有些慌张:“你就知道告状!”
    寇三小姐说道:“头钗我们要了,赶紧拿过来,别等着在别人家没了脸面。”这是何等的狂妄啊,先不说长幼有别,在别人家吵架,是一件很光彩的事迹?
    湘玉看不下去,往前走了几步,拉住寇大小姐的衣袖:“寇姐姐你在这里啊,唐二说瞅不见你,姐姐先和我回去。”
    湘玉转头笑容可掬的对着两个人道:“失陪,先走一步了。”
    绕着湖边到了假山后,寇大小姐黯然道:“多谢妹妹给我解围。”和聪明人说话不需拐弯抹角,湘玉也没推辞,靠在山石上:“姐姐客气了,举手之劳而已,只是……”
    今日碰巧湘玉遇到,若是下次呢,她们如此咄咄相逼,小事上寸步不让,有点姐妹间情分也不留,若一味躲避,只有吃亏受罪。
    按理说也不至于,大小姐的姨娘和寇夫人亲厚,算是寇夫人的左膀右臂,湘玉刚才见寇夫人进来,是大小姐挽着手臂走在身侧,其他两个小姐跟在后头的,由此可见,寇夫人更偏爱大小姐一些,那两个小姐,到底是凭什么怎么张狂?湘玉猜不透。
    寇大小姐踩踩鞋底的杂草,小声说道:“我姨娘谨小慎微,让我低调,加上……我家太太因为二妹妹之事忧心,做子女的自然要体谅,两个妹妹得祖母喜爱,自是不同旁人。”
    寇大小姐话里有话,说的隐晦,可湘玉听明白了。太太为二妹妹忧心,庶女再好也不是自己女儿,自然看不上眼,所得的宠爱也是有限的,祖母喜爱妹妹,偏袒维护,有撑腰的才有恃无恐。
    寇家这本家经更是难念的多,从前寇大小姐少出来交际,听说体弱多病在家里养着,还是这几个月,才出来走动走动,如今湘玉看,哪里像弱柳扶风的,分明健康的很,明摆着是寇夫人不愿意带出来。
    罢了,别人家事她也管不了,湘玉叫来采茶,吩咐她回院子把纹钗取过来,采茶为难道:“小姐的便罢了,五小姐的也要取吗?”
    湘玉斩钉截铁道:“你只管去取,我一会儿和五姐姐说,她必然不会拒绝。”寇大小姐听了主仆间的一番话,愧疚的说:“妹妹原不必如此。”
    权当是湘玉多管闲事吧,只是寇家两个小姐太过分,听刚才大小姐说,平素得了好东西,两个人非得讨去,若是不给,便去祖母膝前苦闹,说长姐不够大方,一点小东西都舍不得,寇夫人隔岸观火,撒开手不管,那个祖母的三观不知道歪到哪里去了,把大小姐叫到跟前,鸠杖狠狠的戳地,责怪大小姐不够怜惜幼妹,偏心到了极致。
    开始大小姐还分辨几句,后来麻木了两个妹妹喜欢什么自己取,这次的纹钗,她打算拿给两岁的幼妹把玩,坚持没给,回府后不一定闹出怎样的风波。
    蝴蝶蝈蝈纹钗,当时得了五只,四个女孩每人一只,冯氏自己留了一只,湘玉让丫鬟把自己和湘莲的取了来。
    回到宴席,她和湘莲耳语一番,湘莲连连点头:“七妹妹你拿走,真是欺人太甚。”采茶半盏茶的时间跑了个来回,摸了摸脸上的汗:“小姐给你。”
    湘玉拿着钗子,见两个寇小姐在巴结嫡母,她款款的走上前,拿出两个钗子,用众人皆能听见的声音说道:“刚才见寇二小姐和寇三小姐喜欢这只纹钗,正巧了,我和五姐姐那有,让丫鬟取来送给二位,这样了了心愿,也就不必惦记自家姐姐的那支了。”
    湘玉绵里藏针,听着和气一片,确实讽刺奚落,两个小姐羞的无地自容,冯氏在一旁喝道:“湘玉,休得无礼。”
    湘玉回头粲然一笑:“太太,我不过就是送二位小姐钗子罢了,并无恶意。”
    寇夫人漫不经心的说道:“多谢七小姐,苏太太不必斥责,七小姐玩笑两句,算不得事。”寇夫人几句话把事情揭过去,众人开始点戏看。
    湘玉悄悄和寇大小姐说道:“你放心,你家夫人不会怪罪你。”
    寇大小姐瞬间回味过来,笑道:“真是鬼机灵。”
    ☆、第92章 飒飒飒
    转眼又过了半个月,冯氏和赵妈妈常常窃窃私语,后宅还常有年轻女子进进出出,湘玉在里屋逗弄嘉哥儿,隐约能听到外间的声音。
    此举不为别的,冯氏产后身子虚亏,将近两个月,身子还没全好,自然也伺候不了老爷,后宅现今只有韩、芳两位姨娘,都不算得宠的,苏鸿良时间久了难免烦腻,决计不能出现第二个晴芳。
    冯氏不是闺中娇羞的小儿女,自然懂得大家生存的艰辛,没有哪个男人是不爱美人的,妾室凋零,苏鸿良虽不提,为了防止他去外面风流,冯氏决定再纳一个小妾进府。
    明白道理是一回事,但决定要寻又是另外一回事,赵妈妈苦劝许久,说当家太太要有容人的雅量,身契捏在手里也不怕她什么。
    冯氏想了又想,这几天打起精神让人牙子寻人。
    人牙子常做苏府的买卖,如今苏大人升了知府,办事更加用心,带来的女孩颜色皆好,冯氏问了家世,又简单攀谈两句,大概折腾了七八天,才算定下一个姑娘。
    那人姓康,闺名中带杏字,家里是湖南人,爹娘是年轻时候老家旱灾,迁徙到湖南的,后来在湖南生儿育女,乡下守着几亩地,日子清贫。她家中还有三个妹妹两个弟弟,张口全得吃饭,生活捉襟见肘,实在无法,这才卖了大女儿。
    身家清白,冯氏再问,发现竟是读过几天书的,乡下姑娘识字的少,大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仔细一询问,康姑娘原是在私塾偷学过一年,她就趴在窗户边上偷看,秀才怜惜她好学,也没赶人,学了这一年,肚子里好歹有点墨水,和普通的村女不同。
    曹姑娘呆呆笨笨,冯氏问她有何要求,她张口问的是:“我若是来了苏府,能给我书本看吗?”
    冯氏听这话便笑了,人家都说书呆子书呆子,眼前这一位活脱脱是女书呆。
    人呢本性纯良,没那么多弯绕,冯氏就喜这种性子的,相处起来省心,她抬进府的是伺候老爷的小妾,可不是算计她的精女。
    冯氏和赵妈妈看过,又喊来汤嬷嬷给掌掌眼,言行举止细细的观察,汤嬷嬷不漏声色,等人走后在冯氏身侧颔首道:“回太太,这曹姑娘人单纯,性子随和。”
    冯氏也是这般想,既然选定了那便简单,冯氏又选了一天,唤曹姑娘过来,又派人叫老爷来正院,理由都是现成的:湘玉写了一篇字,让老爷过来点评点评。
    湘玉默默在里屋吃着糕,心道:躺枪了呢。
    苏鸿良掀帘子进来,第一眼便看到坐在玫瑰椅上的曹姑娘,年约十九,一袭水纹萱桂茶花素罗,头发挽成一个髻,满头仅插了一枚木钗,打扮上还不及苏府的丫鬟,可清秀中带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灵逸。
    苏鸿良呆呆的望了两眼,非礼勿视的教化使他羞的挪开眼,冯氏皆看在眼中,也没说破,笑着喊湘玉出来:“把你那字拿给你爹爹看看,被骂了可别扶我膝上哭。”
    湘玉笑盈盈的递上大字,不得不说,这一年多她的书法精进不少,水滴石穿积少成多,有各路名师指点,加上勤练,换个丫鬟也能做到。
    曹姑娘也不傻,明白这是当家的老爷,也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着什么,紧张的攥着手,心里砰砰砰跳个不停。
    人见过了,剩下的就是冯氏透透老爷的话风儿,晚间苏鸿良过来,冯氏给他捏捏肩,夫妻俩逗会儿嘉哥儿,趁着气氛好,冯氏问:“老爷觉着白天那位姑娘如何?”
    苏鸿良一愣,他这位太太,无论多少年也学不会婉转,苏鸿良点点头:“还可。”
    冯氏谈不上欢喜,也谈不上失落,一切早就注定,她机械的喊来人牙子,用二百两银子买了人,签了身契,走过场后才算彻底定下来。
    冯氏不是无情之人,并不阻隔姨娘和家里人的亲缘,一年允准看望一次。
    五日后,一顶素帷小轿,由后面的小边门将曹姑娘抬进府,曹姑娘变成了苏府的杏姨娘。
    姨娘抬进府低调静悄悄,第二日杏姨娘来给冯氏请安,众人才知道府里多了一位小姨娘。韩姨娘私下跟芳姨娘道:“阿弥陀佛,咱们这个杏姨娘也姓曹,莫非是曹姨娘转世?”
    芳姨娘就差捂上她的嘴:“怪力乱神之言莫讲,人家杏姨娘和曹姨娘丝毫关系都没有,不过是撞了姓氏,我看着长得颇有姿色,老爷一定能喜爱。”
    韩姨娘甩甩袖子:“新人都来了,难不成老爷还喜欢你我不成?”
    没有哪个子女是赞同自己老爹纳妾的,这个便宜爹左拥右抱,湘玉嗤之以鼻,可又没办法,冯氏贤惠得体,人是她纳进来的,可冯氏也郁郁寡欢了几日,那晚苏鸿良去杏姨娘院子歇着,第二天听赵妈妈和夏岚私语,赵妈妈陪着冯氏说了半宿话。
    杏姨娘和芳姨娘住在一个院子,湘玉在冯氏那见过一次,年纪不大,从年龄上都可以当苏老爹的女儿了,老牛吃嫩草,苏老爹挺乐呵。
    自从上次满月酒后,湘玉便和寇大小姐熟悉起来,以后的每次聚会酒席,寇夫人皆带上她,和外人说大小姐“身子痊愈”。
    冯氏有子万事足,日子倒也舒心,苏家人最关注的乡试也放了榜:苏重秉中了第二名亚元,阖府大喜!而第一名的解元,由元明清摘得。
    元明清的学问底子在苏重秉之上,可谓实至名归。元明清由苏鸿良资助照拂,算是自己人,桂花飘香之际,喜气洋洋。
    苏鸿良为官谨慎,嫡长子摘得亚元,也顾不得矜持,先在门口放了一整日炮仗,又大宴宾客三日,苏府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恭贺道喜之词不绝于耳,苏鸿良笑的脸都要僵了。
    湘玉特地把那只风筝找出来,风筝被她放在库房里,当初拿过来冯氏就说真吉利,如今她物归原主,抱着风筝给苏重秉送了回去。
    苏重秉人淡淡的,没有中举后的狂喜,仿佛和平日里没甚区别。湘玉戳戳他的脸:“大哥儿怎么不开心。”
    苏重秉淡淡道:“意料之中。”
    湘玉:“……”
    巡抚主持鹿鸣宴,苏重秉早早的出门,听说还要跳魁星舞,深夜苏重秉醉醺醺的回来,席间被灌了不少酒,湘玉和冯氏皆没睡,吩咐厨房准备了醒酒汤,苏重秉酒品尚可,酒醉后没吵闹,就是闷闷的不出声。
    冯氏道:“哪有这么灌人的?脸都喝白了。”苏老爹没在前院,去了杏姨娘那,新姨娘老爹还挺喜欢,连着宿了四五日,中间来过冯氏这两次,再然后的小半个月,韩姨娘和芳姨娘那只去过三四次,剩下都是杏姨娘。
    湘玉和杏姨娘没说过几句话,放在现代,这年纪也就是高中生,整日趴在书海里学习,在古代,就成亲生子了,赶上杏姨娘这种的,做了别人家的姨娘,更谈不上自由。
    湘玉发现,杏姨娘是真的喜欢看书,可冯氏那里没什么书,不过就是几本《女诫》、《内训》、或是《女论语》,都是给女儿家看的封建教条书。饶是这样,也被杏姨娘借走。
    一个姨娘家不做针线活,整日躲在屋子里看书,下人们议论纷纷,嘲讽说家里来了一个才女,杏姨娘脸皮薄,听到丫鬟谈论红了脸,在屋子里自己生气,还是冯氏杀鸡儆猴,发落了几个下人,众人才闭了口。
    一日姨娘们凑在冯氏处,湘玉正好下课回来,书包里装的都是书,杏姨娘的眼睛都要黏在书包上了,湘玉心下不忍,打开书包展开书,说道:“听太太说姨娘喜欢看书,我那倒是有一架子,前两年的书本早就不翻了,姨娘不嫌弃我让丫鬟给你送过去?”
    杏姨娘眼睛亮亮的,犹豫道:“这似乎不大好。”
    冯氏接话道:“也没甚不好的,我这人不喜欢看书,看书脑袋仁子都疼,玉姐儿那书成摞的堆着,话本、地理志也都有,你想看找她要。”
    咳咳,湘玉以为自己隐藏的很好,没成想自己看杂书的事,冯氏知道?她心虚的瞄了一眼冯氏,冯氏瞪道:“我早知你看这些书,不过没过问过,也不算什么大事。”
    湘玉连忙抱大腿:“太太长命百岁。”
    “罢了罢了,活那么大成妖怪了。”
    湘玉和冯氏感情一向亲厚,杏姨娘是新进府的,觉得奇怪,太太是继母,和嫡女这般亲昵倒是少见,待回院子,她问身边的丫鬟:“七小姐和太太感情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