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年下岗后成阴差了 第26节

      “胰岛素这个东西,本来是人体分泌的,现在人分泌的不够了,得查明白问题出在哪儿,如果是分泌胰岛素的器官出了问题,那就想办法治,如果是胰岛素起作用的过程出了问题,那就想办法调其它地方。”
    “一味的打胰岛素不是好事,万一胰腺没问题呢?长时间靠着注射的胰岛素维持血糖,健康胰腺也会出问题罢-工的。”
    刘梅还得带着通南市来的设备工去医院,没办法同谢芸再细聊,匆匆扯了两句就走了。
    谢芸找了根塑料水管,一端连在水龙头上,一端接在熬药机里,给熬药机里加上水和洗涤灵,里里外外洗刷了好几遍,再加上清水煮沸烧开,来来回回重复了好几次,这才敢放心地用熬药机熬药。
    万一熬药机里有什么化工油污残留呢?可别用熬药机熬出来的药治不好病人,反倒给病人搞中毒了。
    鼓捣完熬药机,谢芸又试了试封口机,这玩意儿简单易懂好操作,她在重机厂附属医院药房工作的时候就用过,设备的型号虽然不一样,可刘梅帮她采购的这个封口机算是医院药房那台封口机的升级版,封起口来更快,封得也更扎实。
    谢芸有药房里练出来的经验做底子,看了一遍说明书就会操作了。
    照着疏肝润肺汤的方子抓一副药,放到熬药机里熬着,因为熬药机里自带了蒸气压,所以熬药速度更快,对药材中起效成分的利用率也更高。
    不到二十分钟,一锅疏肝润肺汤就熬好了,拿个瓷盆盛放,谢芸催动无相金睛看了一眼熬出来的药汤,确实比之前她放在茶炉中熬出来的药效要更强,这才放心。
    等瓷盆里的药汤放凉,谢芸用这些药汤试了一下封口机的操作,一锅药汤整整齐齐地装了十二个包装袋。
    按照谢芸的想法,这一锅疏肝润肺汤只是一天的量。
    “一天三顿,一顿就得喝四袋?”
    谢芸第一时间就想着买个大点的药材包装袋,可是她一琢磨,给包装袋上加点字都需要多花一千块钱,要是买个大点的包装袋,起码也得加一千。
    还是往熬药机里少加点水更省钱……浓缩的都是精华嘛!
    经过了这么一回试验,谢芸的心里就有了数。
    拿起三包疏肝润肺汤,谢芸溜达去超市那边,给周胜放了一包,又去给沉迷开荒种地的周德义和孟秋菊夫妻俩也一人送了一包,看了看老两口的开荒进度,这才回到诊所。
    老两口感觉自己是天生的农民,心里甚至还生出了在厂子里工作大半辈子是埋没自己种地才华的念头,自打周胜帮着买到那两块四间院子大小的空地后,就把多半时间都用在了开荒上。
    孟秋菊每天还会抽出半天的时间来摘菜卖菜,周德义却是从早到晚都在开荒,他甚至把空地上的土都翻了一遍,细细地把埋在土里面的石头都捡出来丢到一边,说是这些石头会影响他种植的效率。
    不同的季节就该用不同的调养方法,肝气顺畅后,人的脾气都会变小不少,肺气润足则是能让人全身通泰,不被开春升发的阳气引得燥火四动。
    孟秋菊和周德义一开始还不愿意跟着谢芸喝这些汤汤水水的东西,一来是心疼药材钱,二来是觉得没病就不需要喝药。
    可自打跟着谢芸喝了几回五虎两仪汤之后,孟秋菊和周德义就再也不用谢芸劝着喝药了,他们相当主动。
    身体有没有变好,精神头有没有变足,谁感知不出来?
    就连周胜这个有些轴还有些犟的人,也被谢芸熏陶得开始养生了。
    谢芸担心周胜的身体恢复不好会影响后半生,时不时就会给周胜号个脉,现如今调养了几个月,周胜的身体已然大好,不比生病前差。
    随着周胜的完全康复,谢芸和周胜商量着暂缓的备孕计划也重新提上了日程。
    ——————
    通泰堂开了有一段时间了,谢芸的名声在苏北也渐渐传播开来,在通泰堂治过病的人多数都很信谢芸的医术,偶尔路过的时候看一眼门口,怎么会看不到那张那么醒目的大红色海报?
    “谢医生,这个疏肝润肺汤,我能喝不?喝了对我的身体有什么好处没?”
    来人是一个长年累月失眠的老太太,是苏北木器厂的老职工了,年轻的时候经常三班倒,导致生物钟是紊乱的,体内的阴阳二气也是一团乱麻,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这是老太太的常态。
    各种助眠安神的药物吃了不少,失眠却迟迟没治好,就在这老太太快灰心放弃的时候,她发现重机厂附属医院对面开了个通泰堂。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老太太让谢芸给号了个脉,开了半个月的汤药。
    睡饱睡好的老太太久违地体会到了躺倒就睡的快-感,立马就成为了谢芸的重视拥趸,不仅拉着她的老伴儿来找谢芸看腿肿的毛病,还介绍她的那些老同事老姐妹过来找谢芸看病。
    单单是这个老太太,就给谢芸介绍了三四十个患者,这老太太还养成了是不是找谢芸聊聊天唠唠嗑的习惯,有个头疼脑热都找谢芸看,平时发现哪个菜市场的菜价便宜也会同谢芸说,俨然已经把谢芸当成了忘年交。
    谢芸觉得这老太太性格挺好,也很乐意相处,二人的相处很是融洽。
    “赵婶儿,您来了?这疏肝润肺汤,属于保健药茶的范畴,用药剂量不算大,主要是调理身体的,就和惊蛰节气要喝清火-药一样。”
    “清明往后谷雨往前,就是喝疏肝润肺汤的。肺气如雨,滋润着全身的经脉,如果不敢在谷雨节气前把肺气补足,谷雨时节可就是天上下雨,体内干巴巴的,各种问题都会出现。”
    赵老太太一听,立马道:“那给我拿一些,喝几天合适?我家六口人,你奔着六口人喝到起效见效来定。”
    谢芸是知道赵老太太家的情况的,老两口加上儿子儿媳,再加上两个孙子,正好六口人。
    “一般人喝个三副就够了,一副喝三顿。是我给熬好还是你带着药材回去熬?”谢芸一边抓药一边问。
    赵老太太眼睛一亮,这才注意到诊所里居然新添了两台机器,“那肯定是你帮着熬好了,回去熬药多麻烦啊,得麻烦三天呢!”
    “成!”
    谢芸抓出十八副药材的量来,在心里计算了一下相应的加水量,一次就熬上了。
    这熬药机可大得很,熬的太少了都不值当单独开一回。
    疏肝润肺汤熬上,赵老太太同谢芸分享起了城西农贸市场里的鸡蛋打折的新闻,话才挑了个头,一行人就唰唰唰地推门走了进来。
    谢芸看着来人有些疑惑,看面相,这些人像是川省那边来的。
    倒不是她在泰山堂学了看面相的技能,而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方人的五官特色是不同的。
    来通泰堂看痔疮的川省男人不在少数,谢芸也算见多识广,一看到进诊所的人,就猜了个大概。
    只是这年龄幅度有点大,而且这次来的人身上都有些书卷气,看着不是医生就是教师、律师之类的工作。
    这一行人中为首的是一个烫着卷发的妇女,她主动伸出了手,同谢芸道:“谢医生,自我介绍一下,我们是花溪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我姓付,目前在花溪医学院属医院担任书-记一职,这回由我带队过来,是想找您交流一下学术问题,也想以花溪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名义,聘请您定期到蓉城来参与诊疗工作。”
    赵老太太的耳朵立马就支棱了起来,她的眼睛都在放光。
    作者有话说:
    这是今天的第一更,写不完三更我不睡觉(立flag为证!)
    第35章 太酸了!
    ◎其它医院都上不了台面◎
    花溪医学院附属医院来的这位付书-记全名叫付巧珍, 是传染病科出身,是国内传染病学的泰山北斗——赵忠国教授的‘开山弟子’。
    赵忠国教授原本是花溪医学院传染病学的顶梁柱,后接到卫-生-部的调职要求, 受聘于协荷医学院, 坐镇北方,付巧珍主任就自然而然地坐上了花溪医学院传染病学的头把交椅,坐镇于西部,如今也成为了国内传染病学的一座活丰碑。
    只要在医疗系统内混,谁没听说过付巧珍的名字?
    这可是《传染病学》教材的副主编啊!病人想挂都挂不到的特高级专家号。
    “付教授,久仰久仰!您请坐!”
    这话一说完,谢芸就有些尴尬了, 她这诊所里的凳子一共就那么几把,哪里够这些花溪医学院附属医院来调研的人坐?
    她第一时间看向那张诊床, 见赵老太太坐在针床上正听得津津有味, 也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让她的这位忘年交挪一挪,给花溪来的专家腾位子,只能把主意打到了重机厂附属医院的会议室上。
    她同杨院长打过这么多次交道, 借个会议室应当不算难吧……谢芸心里有些没底,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付教授, 我这诊所地儿太小, 要不您……们, 等一下, 我去重机厂附属医院借一下会议室?总不能让大家老远跑来还都站着啊!”
    付巧珍爽快答道:“行, 辛苦你跑一趟,本来不好意思这么麻烦你, 可肛肠科的专家都是抱着学习交流的想法来的, 站着确实不太方便交流。要不要我和你走一趟?”
    以付巧珍的面子, 别说是在重机厂附属医院借一间会议室了,就是去苏北第一人民医院借会议室,去苏北防疫保健站借会议室,都能借得到。
    谢芸哪好意思在这种事情上让付巧珍出面?
    “不用不用,您和大家先等一会儿,我去一趟医院,就在对面,要不了多久。”
    她为了不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同僚感到无聊,还从自己的那一沓医案本中找到与肛肠治疗相关的那一册医案本来,“这是我治疗本地病患以及那些从川省来的病患时的病历,都在这儿了,在大家面前属于班门弄斧了,别笑话我啊,我抛砖引玉一下,请大家帮忙指点指点。”
    “哪里哪里,这可是宝贝东西,我们是来学习你的治疗思路、方法和经验的。你可不能这么客气,把我们花溪捧太高,让我们接下来怎么虚心
    求教?”
    付巧珍知道谢芸故意那么说是给足了花溪医学院面子,自然得把谢芸的面子也给捧起来。
    人生的大半快乐都来源于互相吹捧。
    你吹吹我,我捧捧你,大家都收获到了同僚的认可以及自我价值的满足,除了容易飘得忘记自己几斤几两外,没什么坏处。
    谢芸安顿周胜来招待一下这些花溪医学院附属医院来的专家,自个儿径直去找了刘梅。
    反正麻烦一次也是麻烦,麻烦两次还是麻烦,既然欠了刘梅人情,那不妨多欠点,还的时候也好还一些。
    刘梅是设备器材科的主任,还是杨院长的亲信,凭她的面子想借个会议室,那还不是容易的事儿?
    果不其然,谢芸才同刘梅一说,刘梅立马就答应了下来。
    医院的会议室只会在每周一的下午以及平时院里突发重大事故的时候启用,多数时间都是空置的,谢芸清楚这个惯例,不然也不会贸然就来借。
    这属于刘梅权力范围之内,刘梅没找杨院长请示就答应了下来,她安排手下的科员去借钥匙开门,自个儿则是跑去同杨院长报备了一下。
    借会议室算是小事,可是在重机厂附属医院的会议室接待花溪医学院来的专家,这是妥妥的大事。
    哪怕会议室是谢芸借的,花溪医学院的专家也不是来重机厂附属医院调研、考察、访问,杨院长也必须出面见一下,不然难免唐突了远道而来的专家。
    重机厂附属医院在苏北这一片儿属于巨头之一,可是放到整个苏省,连前十都排不进去,更别提国内医学界四大天王之一的‘西花溪’了。
    刘梅设身处地的站在杨院长的角度上想了一下,如果她是重机厂附属医院的院长,在她任上能够促成自家医院同花溪西学院的合作交流,抱上花溪医学院的大-腿,那她躺在这笔政绩上啥都不干,都能成为对自家医院做出杰出贡献的好院长。
    果不其然,刘梅同杨院长一说这事儿,杨院长整个人都亢奋了。
    “必须得支持啊!”
    “人花溪的专家都来我们这穷乡僻壤来交流了,我们能不支持?谢芸怎么说也是我们医院走出去的人,哪怕现在不在我们医院任职了,也同我们有着良好的感情基础,她提出的这么一点小小的需求,我们怎么能不满足?”
    “我们必须得满足,还得给足谢芸和花溪专家的面子!”
    “小刘啊,这件事儿就交给你去办理了,务必把会议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桌面擦得锃光瓦亮,地面上丁点儿纸屑都不能有。我去通知各个科室,让他们做好准备,力争能够在谢芸同花溪的专家交流完后,邀请花溪的专家去咱各个科室指导一下工作。”
    把刘梅打发走,杨院长又叫来自己的秘书,吩咐道:“吩咐一下员工食堂,按照食堂最高规格准备接待餐,务必得把我们苏北特色菜全都端上来,好好招待花溪来的专家。”
    在杨院长看来,员工食堂准备的最高规格的接待餐就是相当体面的饭了,他打算在饭桌上委婉地提一下自己的想法,试着抱一抱花溪专家的大-腿。
    殊不知,在谢芸的心里,她相当抗拒同杨院长这种笑面大贪走得太近,她想着保持一个普通熟悉的情分关系就够了。
    杨院长善于钻营的形象早就在谢芸心里牢牢扎根,因而从她萌生出找重机厂附属医院借会议室的想法时,就已经做好了防范杨院长提过分要求的打算。
    杨院长想抱花溪的大-腿,谢芸自然不会拦着,她也盼着重机厂附属医院能够发展起来。
    一个医疗水平高明厉害的医院,对当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贡献极大。
    可如果杨院长是想借着她的面子撬动花溪的专家,打着从付巧珍教授口中得到什么承诺的算盘……谢芸是不乐意的。
    她和杨院长的关系还没到心甘情愿地被杨院长当成杠杆用的份上。
    提前考虑到这些,谢芸心里就有了准备,她一回到通泰堂,立马就同付巧珍教授约定好了留在家里吃个家常便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