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和尚的智慧

      曾经看到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两个少林寺的和尚,一位是功德无量的老方丈,一位是跟随老方丈学经的小和尚。讲经路上,两人过河时发现一个妇女正在望着湍急的河流而发愁。于是老方丈背着妇女过了河。过河之后,小和尚一路闷闷不乐。老和尚问他,小和尚嘟哝着嘴对老和尚说:“师父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今天,师父为何要背那妇人过河呢?”老和尚双手合十,对小和尚道:“那妇人我在过河之后就放下了,可你这一路还没有放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感慨不已。幸亏是两位善良的僧人,一个是功德无量的老方丈,不惜以牺牲自己人格的清白而救人于危难之中,是真正普度众生的高僧;一个是涉世未深的小和尚,对生活的认识懵懵懂懂,有什么疑问就问什么问题,表现出一种孩子的率真和纯朴——看来寺庙毕竟是佛门净地,熏陶出了这么两位可敬的人物。
    这两位和尚的处世方式,完全是一种老人和孩子的智慧。老人通达时事,心地善良,无欲则刚,所以在救助他人时完全不把自己的损益放在心上。小孩子心地纯真善良,没有什么坏心思和坏心眼,为人处世都努力模仿大人的样子,都以现有的准则和规范为准绳,可他们并不知道,人类自己制定的这些规矩,有时反倒成了束缚自己的桎梏——但是由于他们涉世未深,又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虽然有时候做了坏事,我们却并不怪罪他,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人类童年的天真和可爱。
    这种老人和孩子的智慧,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够看得到。假如我们将两位和尚生活的环境换一下,换成机关、娱乐圈,或者换成企业、商界相信这个故事会出现许许多多让人长吁短叹、啼笑皆非的版本。例如:
    一、机关版:
    1、“小和尚”的进步和成长完全捏在“老和尚”的手心里“老和尚”又是上级非常器重的人物“小和尚”就算有什么看法和想法,也不敢继续胡思乱想的,他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很荒唐,认为自己很不成熟,他会把自己这种不健康的想法消灭在萌芽状态;他甚至会赞美“老和尚”境界高深,品德高尚,助人为乐,万寿无疆——虽然这种赞美可能不是发自于内心的。“小和尚”不久便成为了寺院的“主持”
    2、按照“老和尚”现在的年龄和种种其他情况推断,他已经没有什么政治前途了,况且跟上级领导的关系又不好,而且目前还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之中“小和尚”生怕跟错了领导站错了队伍,没有几天“老和尚”的绯闻就传得满城风雨,而且绘声绘色,有非常离奇和动人的情节,至少有八个以上的版本。
    (当然,机关的情况要远远比这复杂得多,应该有至少几十个不同的版本的。)
    二、娱乐圈版
    第二天,各大网站、报纸、杂志陆续登载了许多条名为“‘老和尚’英雄救美”、“‘老和尚’有外遇”、“‘老和尚’他乡遇红颜一见钟情”的新闻报道。没过几天,又出现了许多为“老和尚”辟谣的新闻报道。结果这两类报道报道来报道去,演变成了记者们的口水战,弄得观众一头雾水,分不清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但是随着这些新闻报道的反反复复“老和尚”的知名度也随着观众对网站上“老和尚”报道的点击率、报纸上对“老和尚”报道的发行量的不断攀升而直线上升,他拍的mtv和影片销量大增,直至畅销。
    因为都是名利场,机关、娱乐圈、企业、商界等不同圈子的版本大同小异,读者丰富的阅历和超常的想象力可能会把这个故事加工成成千上万个热闹非凡的版本,故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里,善良的人性演变成了投机获利的工具,理性的智慧蜕化成了世俗的智慧。
    学者鲍鹏山曾说:“智慧有两种,世俗的智慧与理性的智慧。中国式的精明的商人,反复无常的政客,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商极高的小人,拥有的是世俗的智慧;迂腐的孔子、苏格拉底等人拥有的是理性的智慧。”人类社会的悲剧恰恰在于:拥有理性智慧的人生注定会演绎成为悲剧的人生,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被朋友们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勇敢、最正直和最有智慧的人,但却因追求真正的智慧而罹祸,被愚蠢的雅典民众判处死刑;中国的孔子,身前遭遇虽没有苏格拉底那么悲惨,身后还被历代统治者极力赞美,极力推崇,看似声名显赫,殊不料皇帝们并不真正佩服他、学习他,只是把他和他的思想当作愚弄和统治百姓的工具,使其本质异化。而拥有世俗智慧的人生却能演绎出喜剧的人生,如上文提到的商人、政客和小人,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佛门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