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绕道去安徽

      徐锡麟为什么会去安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绍兴府学堂副监督徐锡麟联手陶成章、龚宝铨等人,创办大通学堂。看上去顺理成章:前一年朝廷准各地私立学堂,徐锡麟身为一府的教育主管,创办大通学堂,也算响应政府号召,何况他去年已经创办“东浦热诚小学堂”又筹划过“越郡公学”虽然未成,足见该员热心教育,足堪嘉奖。
    内里却满不是那么回事儿。据陶成章浙案纪略记录“锡麟开办大通学校之本意,原为劫钱庄匿伏藏获之所”因为技术力量不够“同志中无通驾驶术者”而作罢(也不知道他们原计划要怎么劫钱庄,还需要通驾驶术者)。既然搞不成窝点,徐锡麟就想鱼死网破了“欲于开学日集绍兴城大小清吏尽杀之,因以起义”
    他让陶成章帮他通知浙江各府党人同时响应。陶成章虽然人称“焕强盗”与王金发齐名,倒还没这么热血冲动。他力劝徐锡麟说:浙江并非“冲要之地”对周边地区辐射影响不足“欲在浙江起事,非先上通安徽,并以暗杀扰乱南京不可”
    徐锡麟听从了陶成章的建议,将大通学堂改成了大通师范学堂,姑且培养人才。想必在两人的讨论中,去安徽——暗杀——起事——吸引南京注意——浙江同时响应,这样的想法,已经有了雏形。
    徐锡麟是一位典型的实干家。一旦想好计划,马上丢下刚开学的大通学堂不管,一心盘算怎么去安徽起义。众人计议,最好能够进入陆军,掌握军权,可以“行中央革命及袭取重镇二法,以为捣穴覆巢之计”这种想法跟吴禄贞是一样的,不过吴禄贞本人是日本士官生,跟荫昌同学,又已经做到了副都统的高位,而这帮绍兴人都还是白丁。大通学堂诸人,徐锡麟最大,已经三十三岁,陶成章也有廿七岁。然而徐锡麟说“不要紧”他找了个富商许仲卿捐了五万两银子,给光复会五位同志都捐了官,他自己是道台,陶成章与另一人是知府,另外还有两个同知。
    捐这个官不是为了“指省候补”那样任用太慢,而且也进不了陆军。他们捐官是为了让浙江巡抚寿山送他们去日本学陆军,因为朝廷其时极重留学生,日本回来的人大都能得重用。要达此目的,光有官衔没用,徐锡麟又去求他的姻亲、前湖南巡抚俞廉三。他答应帮俞活动浙江铁路总经理一职。俞廉三果然极力帮忙,不但帮他们说服寿山批准五人赴日学习陆军,还写信给驻日公使杨枢新,一力拜托。
    依徐锡麟与陶成章之意,五人团以及随行心腹如陈伯平、马宗汉都要赴日,大通学堂不妨关闭,免得树大招风。嵊县竺绍康等人却觉得留此校以招徕志士也不坏。徐锡麟也便由他们去,反正他一门心思回国后去安徽搞事。
    日本之行并不顺利。陆军留学生监督王克敏怎么看这群人也不像留学生——一是年纪大,二是举止太土,参见鲁迅范爱农,作者称他们“这些鸟男人”——便以“自费生”为由,阻止他们进陆军预备学校振武学校。徐锡麟又拍电报给俞廉三,俞廉三又电浙江,请巡抚致电驻日公使,证明他们是公费生。王克敏又在体检上做文章,结果五个人都不合格,尤其徐锡麟近视得厉害。
    怎么办?陶成章等四人决定留下来学习法政或警务(陶成章好象没有进什么专门学校,后来清廷通缉令里说他“学日本催眠术”这也很奇怪)。徐锡麟倒不是不想留下来,但他的眼睛近视得太厉害,年纪又大,谁会取他?还是要回国。走之前,两位光复会大哥又讨论了一次。徐锡麟认为军权不可得,掌握警察权也不错。陶成章则认为要么直接统军,要么搞团体暗杀。两人说着说着争了起来,但也没争出个结果。
    徐锡麟的性子,说是果决也可以,说是急躁也可以。后来革命同志为他写传,提到两件事,一是他小时跟家里长工弟弟平长生要好,两人都喜欢学武。某夜,两人看见一个和尚从门前走过,平长生对徐锡麟讲:这个和尚一定有本领,你看他一个人深夜行走,也没人敢欺侮他,说不定会飞檐走壁哩!徐锡麟马上想到平日听到的少林寺和尚之类的故事,爬起来就去追和尚,要拜他为师。家里人第二天才发现徐小官不见了,派人去找,一直追到萧山才把他寻了回来。
    另一件事是1904年俄军占领奉天,徐锡麟听说后失声恸哭,在家里立了个靶子,画成俄国士兵形状,每天拿短铳射它几十次,室内弹丸横飞,有时反弹过来打在徐锡麟肩上,他也面不改色,居然就此练成了一手好枪法。他这样的性子,陶成章称为“性情精悍,凡所行事,咸操极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