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天

      武汉市是闻名全国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可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车辆拥有量的迅猛膨胀,武汉城区的交通越来越显得拥挤不堪了。许多人开始把武汉市也叫做“堵城”有人认为,武汉市的城市交通已经大大落后于其他同等规模的城市。对比之下,武汉市的城市交通的确显得落后了,至今仍然没有一条地铁。前些年下决心修建的轻轨,也因没能形成规模,在缓解交通压力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人认为武汉市的城市交通从时间上看至少落后于上海十年。
    或许是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近几年武汉开始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地铁、轻轨、立交桥的建设似乎一下子全面铺开了,许多的路段被开辟成为交通建设的工地。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我们学校大门外的珞瑜路原来又宽敞又整洁的道路,如今已经面目全非,变成了一个特大的工地。以前双向六车道的道路,从去年底起就被围栏围住了一多半,围栏里是地铁施工工地。围栏外的狭窄路面,要供来往的多种车辆行驶。可想而知,随之出现的问题,就是严重堵车,而且发生严重堵车的频率势必很高。生活在这些路段周边的人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三个字——出门难。
    出门难,难就难在乘车途中经常遭遇堵车。若是没有急事也还罢了,堵就堵吧,无非就是多浪费点儿时间。可有时候遭遇堵车可真是会叫你着急上火呀,这样的事情我在2009年寒假时就遭遇过。那是我乘车去武昌火车站的途中。在正常情况下,从我家乘公交车到武昌火车站只需要不足半小时的时间。事先我们已经知道在街道口的十字路口正在修建一座大型立交桥,导致附近的路段经常发生堵车现象。所以我们提前两个多小时出发了,顺利登上66路公交车。车行到珞狮南路就开始遭遇堵塞,开始我还不急,心想还有一个多小时呢,耽误不了上火车。没曾想到的是,从堵车一开始,汽车就如同蜗牛爬行一般,向前开几米就停下来歇十几分钟,简直就是一步一停。好容易通过了街道口的“瓶颈”地段,一看时间,顿时慌了,离火车开动的时间只差二十几分钟了!好在后来的行车中没再遇到堵塞,下车后,我们飞奔进站口,安检后跑步直冲上了火车。时置严冬季节我们却已满头大汗,坐下后不到两分钟火车就启动了。哇,真玄啦!
    出门难,难就难在原来的公交车站被东挪西调,出门乘车难找公交车站,费时又费力。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六月中旬我去马家庄去办理港澳通行证时的窘境。记得那天出门后,我按照以往乘车的经验,从学校东门出来径直走到卓刀泉十字路口左边的公交车站,到了原车站处才发现,因为立交桥的修建,这里的公交车站已经不知去向了。环顾四周没有看到公交站牌,也没有任何的指示牌。心想,那就往广埠屯方向走几百米吧,到了武商量贩店的门口就有开往马家庄的公交车了。沿着护栏的边缘走到武商量贩的门口,我又傻眼了,这里原有的公交车站,因为正在修建地铁也被撤掉了。继续前行几百米来到广埠屯,才终于找到了公交车站。在这居住了三十多年,也该算是轻车熟路的地方了,出门竟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真是让自己感到有些啼笑皆非。
    相信这样的遭遇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遭遇,或许还有更甚于我的事情发生在更多的人身上。我在想:这样的出门难现象至少还将持续三到五年,建设中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不便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确是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人民办实事。可在交通建设的过程中,给老百姓造成了诸多的不便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够在规划中,兼顾到百姓的利益,在建设过程中协调好发展建设与方便群众生活的关系,那才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真正好的方案。
    每逢出门遭遇堵车时,总会听到许多的议论,有怨言,而更多的则是理解。“困难总是暂时的,今天的出门难,也是为了明天的更畅通,出门更方便。我们就是付出些代价也值得。”每逢听到这样的议论时,我在心中感慨:多好的人民群众呀!那就让我们一起克服暂时的困难,一切都为了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