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自乐

      从小的时候起,我就一直把唱歌当作自己最好的自娱自乐的方式。从小的我就有着很多的业余爱好,其中对唱歌又更是情有独钟。这种情结其实也应该说是时代熏陶的结果。
    我的青少年阶段是处在二十世纪的50年代到70年代,那些年代的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充足,从这一点上讲,我们的童年过得比现在的孩子更幸福!现在的应试教育让很多的青少年没有享受到童趣的轻松和欢乐。我是从三岁入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做知青的近二十年里,歌声几乎每天都陪伴着我。
    由于自己一直只是把唱歌作为自娱自乐的一种业余爱好。所以,尽管几乎天天唱,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认真地钻研唱歌的技巧,也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学习乐理知识。只是凭着自己的乐感还不错,学唱歌比较快,喜欢的歌只要多听几次就能够唱会。学会了的歌,很久都不会忘记。有时候,这种兴趣还可以帮助学习呢!记得在我念高中的时候,化学老师要我们背金属化学元素活动表,我觉得很枯燥不容易记住。就对老师说,要是能象学唱歌一样容易就好了。那位女老师还真受到了启发,她用当时的一首歌贫下中农最听毛主席的话的曲子套进化学金属元素表,我们很快就记住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够唱出来化学元素表来。
    进入80年代以后,卡拉ok在我国迅速流行和普及了,为我们的自娱自乐提供了更好的形式。有了家庭影院、ktv歌厅,在家里,在单位都有了自娱自乐的歌唱场所。使人们歌唱的效果也更好了,劲头也更足了。工作之余,三五个朋友或者十几个同事,相约到歌厅、歌城唱唱歌,还可以边唱边跳,一通欢歌狂舞过后,工作的压力,一身的疲惫就会顿时消除掉了很多。
    我们唱歌都仅仅是为了解除压力和疲劳,寻求轻松快乐的感觉,所以用不着那么有板有眼的唱,更不用讲究什么字正腔圆。我也喜欢很随意的唱自己喜欢的歌,而且还给自己很随意的唱歌一些美称呢!比方说,我有时候会来个“三大式”的演唱法:大概地唱、大胆地唱、大声地唱。之所以要采用这种“三大式”的演唱,是因为对那首歌还不完全会,而一首歌在将会不会时又是最想唱的时候。所以干脆就大概、大胆、大声地唱,这样唱几次,还真可以加快学会这首歌的进度呢。
    又比如说,还有“三不跟”的演唱法:不跟旋律地唱、不跟节奏地唱、不跟歌词地唱。有时候从网上下载的歌曲,听都不听一下,点出来就唱,就是听也是大概地听,往往是对原唱到底是怎么唱的也不管、不顾、不仔细听,就只按照自己听之前就养成的习惯来唱,我也美其名阅:每个人都要创造自己的演唱风格嘛,吃别人嚼过的馍就没有什么味道了!怎么样,我还算很会自我调侃吧?
    如此自娱自乐的歌唱会比那些有板有眼、字正腔圆的演唱更令人快乐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