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望的守候

      原来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时候,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车,而且中途还要转一趟车。为了免受转乘之累,没多久我就不再转乘第二趟车了,而是步行到机关大院。两站路的行程,途经一片老城区,也别有一番风景。
    这是一片解放初期形成的居民区,房子都已经很陈旧,与马路沿街的新兴小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仿佛走进了很久以前的历史时代。
    清晨的居民区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有骑着自行车打着哈欠匆匆上班去的大人,有背着书包睡意惺惺的小孩,有提着篮子上街去买菜的老头老太太,还有穿着鲜亮行迹匆匆的大姑娘小伙子,一副典型的市井生活景象。
    拎着公文包,行走在这老城区的小巷子里,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对母女。
    这是一间看上去很有年头很破旧的民房,室内光线显得有些昏暗却看上去很整洁。每天早上,我从这间屋子门前走过,都能看到这对母女。那位母亲坐在一张大的木质靠背椅上,看上去四十多岁,一头短发收拾得有条不紊,就连鬓角上的缕缕白发也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一看就是知道位精明强干的那种女人,一脸的平静和安祥。飞舞着一把粉红色的塑料梳子,正在细心地,一缕缕地为女儿梳理着那长长的头发。女儿半蹲着在母亲的膝下,表情呆滞,一双无神的眼睛盯着远方,嘴脸有些歪斜。女儿看上去估计也有二十来岁了。
    母女俩显得很安静,母亲机械地为女儿梳着头,周围的一切好象与她们无关。
    后来,我通过打听才知道,这果然是一对可怜的母女。
    女儿出生后不到三年,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性命是保住了,可她却落下了个终生残疾,她的智力也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年龄段。家境贫寒,可谓屋漏偏遭连阴雨,一年后,她那不争气的老公也跟另一个女人跑了,南下到了广州,再也没回来,留下残女寡母相依为命。
    厂里效益不好,她只得回到家里,每天靠打零工、拾破烂、摆地摊维持生活。
    有人劝她,你还年轻,长得也漂亮,干脆把这可怜的女儿送到孤儿院去,自己再找个人结婚,好好过日子算了,何必这么苦撑着活受罪呢?她漠然一笑,什么也没说,只是把她那痴呆女儿搂得更紧。
    我女儿怎么了,她是个痴呆,可她怎么着也还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她就算是个植物人,我也会把她拉扯大,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不会让她受一丁点的委曲。
    每天把女儿打扮得利利索索后,就牵着她去拾破烂,一边走她还一边与女儿说着话,虽然女儿不能理解她的意思,也只能简单地“啊呀”与她交流,她很知足了。
    晚上到夜市上卖点小东西挣点钱,她也随手将女儿带上,只有看着女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她才放心。
    有时到别人家里去做家政服务,不能带女儿,她就托咐给邻居大妈,可心里总是惦记着,她是不放心,她怕自己的女儿受委曲。
    眼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虽然有些弱智,但也出落得水灵灵的,她怕女儿受到坏人的欺负,便偷偷地带她到医院做了节育手术。
    每天,她都会在同一时间,在自家的屋前为女儿梳头,看着自己的女儿,她的眼光是那么的慈祥和安宁。
    二十多年来,人们每天都能看到她早早起床,在屋前跟女儿梳头,已成为小巷的一道风景。
    后来,我调离了机关,也不再经过那片老城区了,也再也见不着那对母女了。
    再后来,老城区改造,那片老城区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高耸的大楼。
    也不知道,那对母女现在过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