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的悲哀

      对于鲁迅,大家也许不会陌生。那个蓄着小胡子,叼着小烟卷,一席长衫愤世嫉俗成天骂人的男人就是他。但提起朱安,好象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也许,是鲁迅的文采盖过了他的情才。在他那副横眉冷对千夫子的剑眉之下,你几乎找不出一丁点儿与爱情有关的线索,曾经一度以为,他生下来就是一个神灵,是专门为了批判那万恶的封建社会的神圣使命而降临到这个世界的。他不可能有爱情和婚姻。
    可没想到,在他的历史背后,却有着一个哀怨的女人。
    在浙江绍兴城里的丁家弄,有一位女子叫朱安。她生于1878年6月7 日,为鲁迅一叔祖母的娘家亲戚,她比鲁迅大3岁,是一个思想守旧、目不识丁、身材矮小、裹着一双尖尖小脚的旧式女子,深得鲁迅母亲的喜爱,在她24岁那年被鲁迅的母亲相中。
    鲁迅从小就不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男人,而且还充分利用文人的那份矫情,极力为自己洗刷着他清清白白的冤屈,还总拿那万恶的封建社会说事。
    那个时候,人家兴的就是媒妁之约,父母包办。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你没法谈恋爱啊,你就守点规矩好不好啊?可他偏不,眼看到了瓜熟蒂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当时鲁迅正在南京求学,他便以放足和进学堂读书为先决条件为难人家朱安,这不是无理取闹吗?!
    实在没办法,1901年4月3 日,在未征求鲁迅意见的情况下,鲁迅母亲贸然前往朱家“请庚”以便择日正式完婚。没想到 1902年3月,鲁迅为了逃婚借故东渡日本去留个什么学。这样一直拖到1906年,鲁迅26岁,朱安更是年近30的老大姑娘了。
    那时有人传言,说看见风流的鲁迅在日本东京的街头和他的日本妻子在街头散步,还带了一个孩子。鲁迅母亲一听,马上就想办法给鲁迅接连去了好几封急信,理由是“母亲病重”不要朱安可以,你的母亲你总还得认吧!这一招还真有效果,还算有点良心的鲁迅赶紧回到绍兴,却见家里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象。
    顾虑到母亲的面子,筹资的不易,特别是考虑到,母亲近十年来,接二连三地承受着祖父入狱,父亲病故,四弟夭折等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为了不再在母亲滴血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他被迫当了新郎。
    事后,鲁迅说:“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婚后第四天,鲁迅就决定回日本。这一去就是三年,其间夫妇没有通过一封信。多么虚伪的男人啊!洞房花烛夜,你们孤男寡女地同处一室,谁知道你们做了什么?只有悲哀的朱安知道!尽管你鲁迅说你和朱安过着一种古寺僧人般的独身生活,谁信啊!你哄哄许广平还差不多。还口口声声称朱安是你母亲送你的一件礼物,我呸!人家可是黄花大闺女之身啊,咋就成了礼物了呢?你要好好地供养她,怕是做了什么对不起人家的事了吧?!
    1919年底,鲁迅把母亲和朱安一起接到北京居住。表面上朱安和鲁迅是团聚了,但夫妇俩同居一室,琴瑟异趣。虽然天天见面,但在精神上却很疏远。每天除了朱安一日三餐的喊吃饭声,和饭桌上朱安问一声菜的咸淡,俩人几乎是无话可说。对于鲁迅的淡漠,朱安自然知道个中原因。除了,俩人在思想、志趣、性格迥然不同外,关键是那个鲁迅心事不在你朱安身上啊,日本花姑娘多迷人啊,北平的女大学生多开放啊,再说你都徐老半娘了,和你共处,激情何在?写作的灵感也出不来啊!
    有时朱安似乎也竭力想缩短自己和鲁迅的距离,也做过种种努力,但往往是适得其反。朱安每天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安排饭菜上度过的,她唯一的乐趣是忙乎了一整天之后,坐在婆婆身边咕噜噜抽上几口水烟。在无望的爱中,朱安仍存一丝希冀:“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善良而可悲的朱安,她总是在无尽的隐忍岁月中等待着夫君的真正归来。
    这不,奸情败露了不是?!1923年,北平女子师范的女学生许广平走进了鲁迅的生活。许广平听了鲁迅一年的课就喜欢上了这个不修边幅的老师,开始以写信的方式发起情感攻势。经过反复思量,鲁迅作出了决定,他终于答复广平说:我可以爱。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43岁高龄的老男人了。他们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婚外恋和师生恋的双先河。
    他说:“读书人窃书不为偷”是不是“读书人偷人也不为偷”呢?!
    1927年10月,鲁迅这个已婚男人恬不知耻地和许广平在上海明目张胆地同居了。没办法啊,因为他把人家许广平小姑娘的肚子搞大了,事情已经掩藏不住了,那时候人流哪有如今这么方便啊。
    当远在北京的朱安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有一种“蜗牛”落地一般的伤痛,但也不存过分的嫉妒之心。特别是海婴的出生,朱安非但毫无不满,还暗自高兴,因为她觉得海婴是鲁迅的儿子,自然也是她的儿子。
    也只能这样了,朱安还能说什么呢?摊上这么一个花心不改的老公,有什么办法呢?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24岁的朱安从鲁迅离开那日起就和婆婆生活了一辈子,这是她绝没有想到的。她天天做针线、料家务、侍候婆婆,她终日盼着先生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她50岁时,等来的却是先生与许广平在上海的结婚照。朱安绝望地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可现在我没有力气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
    贞节的女人,她将青春付于了无尽的守候。
    1936年10月19日凌晨1点,55岁的朱安法定意义上的丈夫死在了另外一个女人许广平的床上。噩耗传来,年届花甲的朱安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她全身孝服,在寓所凄然地设立了灵堂,供上文房用具、香烟清茶,还亲手做了鲁迅喜欢吃的油炸点心。在袅袅青烟中,朱安垂泪祈祷,祭奠着亡夫的在天之灵,也寄托着自己的怀念和哀思。
    朱安就是用这种老式,无言地表达着对这个陌生丈夫的哀悼。
    1947年6月29日,朱安终于走完了孤独寂寞的人生之路,终年70岁。
    听说,如今在绍兴鲁迅故居的楼上,依然保存着鲁迅和朱安的那间婚房,房内摆设陈旧,唯有墙上那个残裂的大红喜字犹为醒目,仿佛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是谁让朱安孤寂一生?从不认为是什么封建的婚姻礼仪制度,关它什么事?!关键是朱安太老实,你凭什么就这么为他独守空房而任他在外肆意滥情?!好歹你也是大户人家的名门闺秀啊,哪里受得了这等窝囊气。他在外面有了人,你就跟他没个完啊,按婚姻法的规定,他是有过错方,他出轨在先,他家的财产你可以分得一大半的。还有,你完全可以勇敢地站出来,揭露他那一夜的丑恶嘴脸啊,那晚他在你身上做了什么别人不知道你自己还不知道啊?!还任凭他在小情人那里胡扯说什么与你“过着一种古寺僧人般的独身生活”这个不要脸的男人,得了便宜还卖乖,你还这么宽容他!
    朱安的悲哀还是读书不多啊,要是多学学历史就好了,瞧瞧人家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