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再也死不起了

      相声作为一门笑的艺术,在经历了最初的草根艺术阶段后到了新中国获得新生,而随着八九十年代广播电视的普及,相声更是风风火火了一把。然而,好景不长,在经历了一个火暴极致之后,相声开始走下坡路。新创作的经典段子少了,老段子一演再演的多了;把相声作为事业的少了,作为出名工具的人多了;“不务正业”、热衷功名利禄的多了,兢兢业业专事相声的少了;油腔滑调、打情骂俏的多了,在说“说、学、逗、唱”上下真功夫的少了;精诚合作的少了,勾心斗角的多了;炒作的多了,踏实弘扬相声艺术的少了
    “相声再也死不起了”这是相声泰斗马季去世之后,相声演员孟凡贵给侯耀文打电话时的由衷之言。言犹在耳,仅时隔半年,相声界的重量级人物侯耀文先生又猝然离世。而相声艺术会不会随着这些名角的弃世而愈加衰颓,甚至消亡,相声艺术的出路何在,是相声界乃至喜爱相声艺术的国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相声的繁荣离不开一些著名演员,尤其是一些大师的功劳,正是侯宝林、马三立等几位大师的引领才有今天相声艺术的一度繁荣。然而,人总是要死的,相声界的大师亦不例外。仅半年时间,马季、侯耀文这两位当代中国相声界的领军人物相继驾鹤西去,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自然规律,将来相声界还会有一些老人要离开我们。如果按照“相声再也死不起了”的思维逻辑,中国的相声必然每况愈下,直至消亡。
    在1980年代风生水起的相声舞台上,姜昆与李文华以及后来的唐杰忠组成的搭档可能是出产新作最多的,相比之下,侯耀文、石富宽绝对是新作品含金量最高的一对。侯耀文、石富宽打开的那个天空标画出当代相声中一个鲜有人企及的高度;在侯宝林领衔净化相声之后,1980年代的侯耀文在一时纯净的土壤上迅速成长为新相声的旗帜性人物之一,想想现在相声艺术的前途居然要靠打捞许多荤口来“挽救”不能不感到几分可悲。
    相声作为一门通俗的艺术,能被大多数人民群众接受。记得小时候看了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烟后,大家开始喜欢有马季般幽默性格的人,那种幽默充满了文化和品味。后来,小品将相声打败了,小段子开始充斥人们的耳朵和眼睛,人们喜欢上了那一口黄段子的农民,酒桌上、办公室,大家都爱说上两段,低级庸俗却能让人发笑。在这笑声中,它没有相声的睿智和哲理,有的只是空虚和无聊。
    天要下雨娘要改嫁,相声既然要死,就让它死个痛快吧!当今这世界,谁离开了谁不是照样活啊!xo和烧酒,喝进肚子里还不都是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