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是个什么东西

      走在大街上,七岁的儿子居然冷不丁地说了一句:“马上到圣诞节了,你不准备给我买点什么礼物吗?”愕然!他居然也知道圣诞节。反问圣诞节是什么节,他说不知道,反正别人都在过我也要过。听说他们英语学习班的老师还准备带他们到麦当劳里去举行圣诞party呢!
    放眼望去,满街商家的门口都不惜血本地树起了“人造圣诞树”来造势,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各种各样的圣诞礼物也越来越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迷恋上了过洋节,其中对圣诞节和情人节尤为热衷,虽然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西方人为什么规定在这一天过节。作为有着众多民族节日的和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度,对本土节日日益淡漠的同时,却对洋节趋之若鹜,多少会让人感觉有些可悲。
    众所周知,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降生的日子。圣诞节,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宗教纪念节日,原本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完全扯不上关系。甚至从源头上追溯,圣诞节最初进入中国,还带有明显的文化入侵色彩和人为强制因素。既然如此,为何在大部分国外传教士已然离开中国几十年之后,圣诞风却再度铺天盖地地在神州大地刮起呢?
    听听街头国人的真实想法吧:
    我从心里真不想过圣诞节,但女朋友觉得如果不过得别致一点,会在女伴面前“抬不起头”所以,每年的圣诞节都过得索然无味,但每年还是要过。今年的圣诞节,各家餐厅全部爆棚,我预定的四星级酒店的圣诞大餐要588一人,两个人吃下来就得一千出头,这还不包括买一条600多的18k项链。所以,我从内心里反对过洋节,洋人过节关我什么事?但这个节日已经被大家越炒越热了,这整个是一个“烧钱节”
    圣诞节被人追捧的局面,也很难被改变——谁不愿意跟富裕、文明的东西沾点边啊?
    我觉得圣诞节对于商家而言,只不过是一种促销的手段,对于市民来说,也不过是一个自己找乐子的节日罢了,与宗教信仰根本不搭界。对于国人来说,也只不过是一次上街购物“血拼”的借口罢了。正好年底,发了奖金,找个为家人和自己花钱的借口吧。就像商场换季打折、春节大甩卖一样令人心动,趋之若鹜一样。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一般来说,都是要与家人一起厮守的,比如春节和中秋节,而这种类似“情人节”、“圣诞节”的日子,才是一帮年轻人或学生、同事狂欢的最佳节日。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得拉动消费,就得学会自己制造快乐。更何况,圣诞节能收到很多礼物和短信祝福,也能给自己的家人和爱人送礼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多么温馨的事情啊。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也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这份倡议书无疑给这热烈的气氛泼了一瓢冷水。最终,是水灭了火还是火烤干了水我们不去追究。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里,充满现代思想的年轻人,在循规蹈矩的传统节日里找到和他们心灵相契合的内容,可想而知是非常困难了。如今,在春节里取消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让原本就已日益清冷的节日气氛越发显得冷清。而此时,国外节日里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旦出现,恰倒好处的弥补了中国节日平淡单调的不足,所以他们能够强烈地吸引众多年轻人的眼光,而倍受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我们的很多学者在一味地谴责中国年轻人和商家盲目崇洋,盲目热衷于西方节日,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并不能扭转当今的局势后顺而选择了沉默或宽容的接受。只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认真反省一下,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前因后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代人的成长虽然与他们本身密切相关,但一个时代格局的出现如果全部归结到一代年轻人的身上却实在是有失公允,盲目地打击和盲目地宽容接受一切一样的不明智。
    其实,不管是土节还是洋节,都与我无关。打心眼里,我抵制任何节日。至于别人,只要你高兴了,天天都可以是节日,就象岳飞当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推上断头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