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大师之二——徐志摩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读到了徐志摩的诗,不过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后来,在有一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五四青年节联欢晚会上,有人朗诵了他的再别康桥那首诗,感触很深。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记得是在2000年春天热播的,到现在已经5年多了。我曾经比较完整的看完了全剧,对这位民国时期的大诗人有了一些了解。前些日子,从一位写诗的朋友那里看到了一本徐志摩传,借来读后感想颇多。
    一个活了36岁的天才,在短暂的生命中,演绎了那么浪漫、悲情的故事。爱得轰轰烈烈,死得轰轰烈烈。有人说,是几个女人成全了徐志摩,徐志摩也成全了几个女人。在冬日午后静静的阳光下,读着徐志摩,使我仿佛沉醉在已经远去的朦胧的初恋中,似乎触摸到了仍盘桓在心底深处的那份久违的温馨。我弹不出高山流水的清音,也不奢望能寻觅到像林徽因那样的才女和知音,但对逝去的岁月里走入我生命里的女性的那份真情将永远刻骨铭心。
    想来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世界上最微妙的感情。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而最痴情、最热烈也最遗憾的当数林徽因。他们初识是在风景如画的康桥。思想的沟通、感情的融和、对秋天的感怀,使两颗年轻的心不断靠拢。徐志摩燃烧的眸子里写满了无尽的眷恋。对美貌与爱情的人性企盼,对理想女性的失落和叹息,永远是男人心底里最美好的梦。
    美丽的康桥是诗人在异国他乡现代生活中找到的一块精神净土。能够将自己澎湃的激情倾注于一脉无言的碧水,情愿将自己满腔的爱恋倾诉给一座无语的康桥,这样的诗人,翻开中国乃至世界近代诗歌的文卷,找到的只有徐志摩。在上个世纪初,一位东方赤子炽烈的情怀,在世界的另一边燃烧出了人生最炫烂的光华。
    徐志摩浪漫,痴情,执着,拥有一份诗人的天真。他活在诗中,也用诗来生活。在当下物欲横流社会,品味徐志摩的人生,虽然有些无奈、悲凉,但更多的却是飘然物外的柔情。诗人永恒地留住了他的年轻和激情。而我们的单调、枯燥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生动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