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张烈缓缓点头,心中有些佩服她见识颇广,可转念一想,却大为不解:“咱家除了三弟,再不认识什么武将。我从前认识的那些兵友,死的死,伤的伤,都不在军中了。到底是谁在定咱家的铺子?”
    陶莲摆了摆手:“这事我也想不通,先放一边。余姑娘帮了咱们一个大忙,你说咱们该不该备些礼,好好谢她一场?”
    张烈点头道:“是该谢她,刚好你今日收了银子来,不如挑些姑娘家喜欢的物件送去。”
    “正是呢!”陶莲眼中腾了些狡黠。“我想着,她和方姑娘住在一处,给她送礼,自然得登门,如此一来,咱们不就能见着方姑娘了么!”
    张烈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你这个算盘打的,还真有些响亮。”
    “夫君,我可是一心为你着想。”陶莲感慨万千。“这些年你在家中住着,日日练拳,夜夜读书,明眼人都看得出,你还想回军营里去。我还盼着你同方姑娘聊一聊方将军在漠北的事,生些从军的念呢!”
    张烈的目光落在窗边的长刀上,心中不是滋味:“当年钱公蒙冤,跟着他的部下全被下了大狱,案子审了整整两年,不知多少人被流放后,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漠北。
    咱家卖了庄子,才让我安然脱身,这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如今便只与你和盈儿,还有魏先生说说军中趣事,再不敢想什么继续从军。”
    陶莲知道,十六年前,钱公的那桩冤案,一直是夫君的心结。
    那会她刚嫁到张家,新婚不到两月,官府的衙役就闯进门,把才做军师亲随的夫婿捉了去。
    公公婆婆没法子,只得把家中的田庄卖掉一处,凑钱买命。幸亏那时魏先生极力帮夫婿撇清关系,再加上他是个没权没势,又诸事不知的小兵,这才出了大狱。
    陶莲不敢再劝什么继续从军的话,只道:“这都年下了,你也该去看看魏先生。等我给余姑娘备礼的时候,也给魏先生备上一份。”
    张烈应了句是,想了想道:“给魏先生的礼,还是我来准备罢。他的儿子如今跟着江国舅,又开着武馆,家中也不差钱,好东西定是见过不少的。过两日我去趟魏先生常去的那间书坊,看看有什么新刻的兵书,买上几部作个年节礼。”
    见他心里有了主意,陶莲也是欢喜。
    第二日,她起了大早,写好一张拜帖,送去方如逸的木工坊,请工匠代为转交,还一并留下了自家的住址,若有回帖,好直接送到家里去。
    出了木工坊,她紧赶慢赶地回到南市街,在脂粉铺子里买了些时新名贵的胭脂水粉,又去黄掌柜那挑了三匹上好的轻烟罗。
    她想着,若是能同方如逸搭上话,两手空空地上门闲谈,总是不行的。
    这轻烟罗是极好的衣裳料子,夏日里做了上身,便是三伏天也不觉得闷热。像她这样的平头百姓,五六年才舍得买块轻烟罗的料子,做件衣裳穿。
    可方如逸是何等人?
    昭武将军的独女,又是京中贵眷府上的常客,这等布料做衣裳,多少上不得台面,只能送给她糊窗子用。
    但这却是陶莲眼下能拿出来的,最好的礼了。
    回到家中,日头才刚过午,她里里外外忙了一阵,心思却一直记挂着那张送去方府的拜帖,不知方如逸可否愿意让她和张烈登门。
    眼看已是黄昏,大门上还是悄无声息,她断了念想,只当方如逸不曾把一张普通的拜帖放在心上。
    夜色渐起,一家人围坐在屋子里用饭,门外忽然传来敲门声。
    陶莲心里一跳,好不容易按灭的念想,“蹭”地又燃起来。她忙放下筷子,起身往大门口去,门一开,是今日她在木工坊里见过的一名工匠。
    “问陶娘子安。”工匠拱了拱手,递上一张回帖。“这是东家让我给你捎来的,她说若张先生和你明日得空,尽管来府上小谈。”
    陶莲欣喜万分,把那回帖接在手中一瞧,笺纸上的洒金看得她直晃眼。
    “多谢师傅特特送来!明日我们一定登门拜访!”
    工匠告辞离开,陶莲关了门,捧着那张洒金笺飞快奔回屋中,没等张烈和张盈发问,她先激动地喊了起来:“方姑娘答应我们上门了!”
    张烈呆了呆,差点拿不住筷子,双眼直盯着她手里的洒金笺,有些难以置信:“真的假的?方姑娘怎会愿意让我们上门?”
    陶莲拉过他的手,把笺纸小心地放上去:“你自己瞧瞧罢,真得不得了!都说仆随主,余姑娘那般好心,她服侍的人定是个心善的。
    再说了,你从前在军中待过,我在拜帖上又特特写了你对方将军满心钦佩,方姑娘一欢喜,自然就愿意见我们了。”
    张盈一句也没听明白,睁着眼睛往那笺纸上瞥,口中直道:“阿娘,谁是方姑娘?”
    “就是你爹爹时常说起的那位方岱将军的女儿,现如今在京中住着,是各家贵眷府上的常客,做些个大水车的生意。”
    “原来是她!”张盈搁下筷子,凑到张烈身边,低着头看那洒金笺。“去岁年节时,咱们去小叔叔家拜年,堂弟就提起过方姑娘和梁王爷退亲的事,非说她胆小怕事,是个一辈子的穷酸命。
    我听不下去,争辩了几句,堂弟却在我走道的时候,给我使绊子。幸亏爹爹教了我几手功夫,才没让他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