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

      将军威武 作者:埃熵

    分卷阅读26

    李吟商的脸色微微变了变,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摸了摸那些笔墨纸砚。

    教书先生还在说,他说,他还有另外一个煮饭的女人的工钱,都是从刘荣的庄子里出,这里不收孩子们一分钱,甚至有的时候还让孩子们留宿;他说,从前这里的孩子们不读书,就算是想读书的,也因为家里没钱给他们上私塾作罢,直到有刘荣的这间义塾。

    “刘荣……”李吟商喉咙动了动,脸上血色尽褪,他开不了口,他怎么开得了口。

    “刘伯伯待我们可好了,”不知什么出现在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儿突然开口道,他仰着小脸儿认真地看着李吟商,一双黑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那年我娘病得很重,地里的租子交不上了,刘伯伯就带着大夫上家里来了,一开始爹还以为他是要来收租的,谁知道刘伯伯说一点子租子算什么,人命的事情最要紧。”

    教书先生在旁边点点头:“是啊,刘老爷是当真心疼这帮孩子,对村里人也极好。他自己没读过几本书,却喜欢看见孩子们读书高高兴兴的样子,唉……”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教书先生长叹了一声,摇摇头没有继续说下去。

    江俊眼看着这里要走的戏份差不多了,也瞅着李吟商脸上越来越阴沉惨白,便拉着李吟商去下一个地方。他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其实已经乐开了花:

    小样儿,新入职公|务员必须下乡锻炼三年积累基层工作经验,这英明决策就是为了怼你们这一帮满脑子乌托邦设想不联系实际、脱离群众的高学历人才。

    之后,江俊又带着李吟商走了两三个地方,除了义塾,还有义庄。

    心灵纯洁的小孩子和不懂得权谋争斗的农人是最为朴实纯真的,他们说话发自肺腑、不会骗人。而且这里无边的绿意,还有那些在烈日下被炙烤的汗津津的面庞,笑起来是那样的甜、那样的叫人移不开眼。

    越往后走,李吟商的脚步便越沉重,见着了越多的人、听着了越多人的话,他的心里也就愈发的堵得慌。

    那些曾经被他和孟遇舟写在将要呈交上去的奏章里的名字,也一个个变得巨大无比,仿佛泰山压顶,压得他喘不过气。

    当江俊再次停下来的时候,李吟商发现他们并没有到达一个新的让他矛盾、混乱的地方,而是穿过那重叠的田野来到了一处两山相接的山口平原。

    阳河由这里南下直接汇入烟波江而入映海,而包围着兰阳郡的群山在这里交汇又从这里分开,天高云阔,大开大合。

    这里水声涛涛、桨声阵阵,这里有猿啸飞鸟、冷泉乌鱼,这里仿佛是嘈杂尘世的边缘,再往前一步,便可脱离十丈软红、骑青牛而归。

    “李公子,”江俊缓缓地开了口,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大船小舟,“那日我说孟大人办此案会出大事,并非我的臆断和胡言乱语,恕我冒昧……您和孟大人,虽然都是才富五车、为国为民之人,却还是少了些对民间疾苦的了解。”

    他这话李吟商没有反驳,他也确实没有办法反驳。

    若江俊是和他强辩,他能引经据典找出一万个理由来将江俊击退;若是江俊诱以金钱美女甚至高官厚禄,他也能够不为所动甚至也将江俊一并绳之以法。

    然而,江俊带着他来到了他从前从来没有来过、看过,甚至是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地方,看见了一些他以前从不知道的事情,他哑口无言、欲辨忘言。

    孩子不会撒谎,农夫农妇没有必要撒谎,教书先生读圣贤书何必撒谎。

    李吟商的手捏紧了,汗水几乎浸湿了他的后背,被此处的疾风一吹,便觉得后背发凉,凉彻心扉。

    江俊知道李吟商在挣扎,他也不着急,毕竟要让一个从小心比天高没吃过苦头的男人低下头来承认错误,确实很难。

    何况,李吟商和孟遇舟,两个人都是年纪轻轻就位居高位,如未经打磨的利剑,虽然锋利,却一不小心就会割伤了自己的手。

    阳河上穿梭来往的船只似乎更多了一些,河水拍打在两岸发出了清脆的敲击音。李吟商突然朝着江俊深深地鞠躬、拱手道:“江公子,眼下究竟要如何,才能救得了孟兄,还望江公子明示!”

    没想到李吟商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反应,毕竟在原书里李吟商可是主角,江俊一时愣住,心想:完蛋了这个逼是不是装得太过了……

    一直没有开口,像是不存在的卫五却忽然开口问江俊:“我也正想听听江公子的高见,如何破眼下这一局死棋?”

    看他眯着眼睛似乎是在审视自己,江俊其实心里早就想到了对策,只是这个计策不是他想的,而是他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伟大的核心价值观宣传者悟到的:

    你们这些封建旧势力,永远不会知道什么叫土地革命:依靠贫农雇农,保护工商业者,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关键是联合中农啊同志们。

    啧啧,真是不接地气。

    作者有话要说:  我给你们……十次机会,给你们猜猜我是做什么工种的竟然能写出这样的结尾句_(:зゝ∠)_

    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第16章 将军威武016

    土地革命,又叫”1931年土地革命”,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方针路线,为的是消灭封建和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说白了,其实就是中|共在特殊条件下联合大多数人做的一种选择,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红|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中最重要有一条,就是特别注重中农的意见。

    当时,大部分地主的财产已经被没收,而中农又是农民当中的“大多数”,如果均分土地,必定会造成他们的不满,形成“参加革命反而活得不如从前”的落差心理。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小农生产者看中的就是土地。土地革命实际上也承认了土地私有,保护中农就是保护了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根本上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所以,江俊只怕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自己高一的时候,历史老师说到这一段的时候差点热泪盈眶的那种夸张的感动——他说拉拢大多数人,是这个时代亘古不变的主题。

    确实,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混乱得一塌糊涂的近代史,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拉拢了大多数人的,才最终取得了胜利:从八万六千人,走到了今天的八千八百万人。

    然而李吟商和孟遇舟都是士族出身,自然不会懂得“大多数人利益”的意义,他们

    分卷阅读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