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3

      妾无良 作者:古锦

    分卷阅读353

    到了西南那边征粮来了。朝廷是高出市价三成征的粮,但高出三成还是强制征收的,就是带兵抢大户嘛。

    为什么高出三成还不麻溜卖掉,还等着朝廷抢呢?莫非就是因为匪军给出的价更高?

    那到底是多少呢?

    有人便难免想得有点儿多。

    总之最后都表示听君一席话,真真受益良多啊,咱们要多聚多交流啊……然后就各自回去磨唧去了。

    只是时间不等人呀,如今价格已经被抬那么高了,你价格底肯定收不到,只能要么收手走人,要么就得高价跟上啊。

    这些大老板们,跑到蜀地来干嘛的,赚钱啊。并且听到朝廷消息后跑过来的这些个,一个个那都是些投机商!

    都担心程烈会对他们动武力了,都仍然忑忑着观望着,但就是不肯撤退。可见投机的心理有多盛。

    当然,富贵险中求嘛,身为投机分子,胆儿太小可怎么成。

    武梁都那般胆大了,何况人家都是大老板,腰更粗。不象武梁这种借鸡生蛋没什么身家资本的。

    她敢,他们更敢呢。

    只要跟紧了她,她出货时他们也出,那就行了呀。

    就在这些货们各种思量蠢蠢欲动一时想上一时想退犹豫不定的时候,锦城官方有了态度。

    锦城郡守明确表示,“从前蜀地粮价持续偏低,如今也该有个更合理的价位了。”

    此言一出,有粮的民众,仓满的商人,都纷纷从中嗅出了财富的味道。

    更合理?也就是说如今已经小有涨幅的粮价还不够合理是吗?

    武梁闻言也乐。她想,这就是程烈大包大揽的结果吧,既然人家分不到好处,当然不如做个好官,为自家的子民谋些福利了。

    反正最后先出手的还是京城来的几位老板。跟他们得了朝廷征粮消息能当机立断跑来蜀地一样,如今听了官方发言,终于当机立断行动起来,跟着武梁的价格就收起来了。

    武梁就真乐了。

    实际上,武梁还真没花银子收多少高价粮,否则她哪有银子够支持这么久的呀。

    想想看,价格眼瞅着一个劲儿的涨,真当百姓傻呀,赶着这时候急慌的卖?

    你想想刚将粮食拉到这边要卖呢,那边吆喝着哎哟涨价啊,我这里高十文啊。于是乡亲怎么会在这里卖呢,要去那边啊。

    结果那边没成交呢,这边又高呼着哎哟咱也涨价啊,又涨十文了噢!于是人家又得将粮食拉这边。

    这么折腾的结果是,真没几个人卖粮的。大家都干脆再等等看啊,反正涨着价呢,日日创新高,他们慌什么慌。

    武梁两家店的生意那么红红火火,其实是自家的粮食进出。晚上着人悄悄拉出去,白天大张旗鼓着人送进来,装模作样秤重结帐,一天到晚忙忙活活。

    当然她不会只卖给自家,等到其他老板的价格上来之后,她当然就把自家粮食倒腾给他们去啊,得照顾人生意啊,要不然他们可去哪儿收粮呢。

    ——咱就是雷锋。

    于是她仓里的粮食在减少减少,腰里的银子在增多增多。

    而其他家,有她这个大卖家源源不断地供货,当然店面生意也是热火朝天的。

    有这么好几家大粮商带动,价格持续上扬,还连官方声音都出来了,民间自然更是议论纷纷。

    武梁他们最初散布推广的说辞,还是往靠谱上拗的。

    说是西南催粮催得紧急,圣上已经发了旨,要高出即时市场价格三成收粮。至于之前的钦差,办事不力,已经被秘密召回去了。新的钦差很快就会到,到时候谁有粮谁就有得赚了。

    结果市面上传着传着,说法就越来越花样翻新起来。

    有人说朝廷粮仓已经早已见底儿了,京城那帮贵人们急等着粮食救命呢。

    有人说今春黄河决堤了,淹了好几个州府啊,那边侥幸活着的好多人都在卖儿卖女了,一个女娃娃也不见得能换一斤大米呢。

    还有人说内乱未平,外患又起,听说西羌国打过来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结果朝廷都集结了大军了,粮草还没着落呢,能不急吗?眼看着大军要哗变啊,就指着咱蜀地这粮食打西羌免亡国呢……

    说法林林总总,这些还都是有思路的靠谱的,还有好多诡异的不知何解的说法呢。

    反正不管哪种,传的人都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亲见似的。

    反正慢慢的,不但其他粮商都加入高价收粮大军,还有好多本地土豪也要来掺一脚。

    为啥呢,因为都觉得粮食实在好赚呀,不管那些说法是真是假,反正收着涨着是真就行了。今天收的粮食明天卖了就能赚钱,为嘛不收呢。

    实际上因为不停涨价,但凡收到手里便不会真的明天就舍得卖了去,攒着收着观望着,涨势不停干嘛要卖呀,就一路的越攒越多了。

    ——武梁自己都完全没想到,粮食价格会这么的一发不可收拾,涨得这么汹涌。并且由锦城带动,整个蜀地的粮价慢慢都跟着疯了。

    她真是都有点被吓到。真的,愚昧很可怕,信息不通更可怕。

    所以她才早早收了京城的一家车马行,并一路找寻可设点的地方,想形成自己的物流网络。

    到时候货物来往,人员出行,信息流通……什么都方便,什么都畅通无阻,想做不好生意都找不出理由啊。

    总之不管现在粮价再高,都不管她事了。她已将手头粮食全部沽清。

    此时的粮价,已经翻了近两倍了。

    就这她还听到有人说,这哪算贵啊,以前遇着灾荒年,一大锭银子换不来一碗米饭哪。啥能比起这填肚子的干货主贵?

    呃,商人们炒个价嘛,连灾荒年的味儿都炒起来了?

    反正她的两家店齐齐关了门了。可此时的粮食市场,哪里是她关了门能扼制住疯劲儿的?这么明显的讯息,还有人替她说话呢:收货太多,银子用完……

    好吧,银子你们赚,咱要走人了。

    当然临走前,她也很仗义地专程去给王丁卫三位老板说了一声,看在同是京城来的份上。

    “三位不觉得现在粮价已经高得离谱了吗?这样的价格朝廷真能接受吗?反正我不觉得。噢,我的货已经全部出手了,您几位要不要也悄然抛售,拿钱走人啊?”

    几位老板其实已经没怎么收了。怎么说呢,价格涨不停,也真没什么人卖啊。武梁在其他商家都纷纷收粮后,都不怎么供应这几位京城老乡了。

    整体来说,后

    分卷阅读3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