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 作者:临江山人

    分卷阅读28

    子树的含义是‘使老百姓战栗’。”

    要知道鲁国是根正苗红的周朝亲族,祖先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孔子偶像),宰我却在这样家底的鲁国国君面前直损周朝“不爱民”,竟然在为百姓而建的神社中“使民战栗”,怎么看都不如前面的夏商两朝好——人家选择的树木是松和柏,不改柯易叶的常青树,以喻爱民之心坚定不移永世长存。

    宰我的言下之意是:你还假惺惺地问我神社的事情,你们周天子都没想着百姓的好呢,还在这“猫哭死耗子”呢。

    这话真是尖锐,宰我果然是言语科高材生,讽刺人还引经据典的。同是言语科高材生,比起我温润正气聪慧有气质的子贡君,宰我那人差远了,此人偏激,而且嘴巴也忒毒辣。

    孔子听闻这件事后,估计也是没脸看了:“这话谁听谁尴尬啊!人家国君再怎么没权势也好歹是一国之君啊。”

    于是就狠狠地教育宰我:已经过去那么久远的事情就不要再揪着不放了,人家周朝祖先选择的栗子树,关鲁国国君什么事,哀公同志躺枪躺得很不甘心啊!而且,不止在这件事情上,在别的时候也不应该揪着已成过去式的错误不放,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也不是一个大气包容的人会干的事情!

    尽管孔夫子苦口婆心,但是,以我对宰我的了解程度来看,这家伙估计对老师的教导是左耳进右耳出的了。

    我们千万要以宰我为警戒,就拿“既往不咎”这件事来说,不论对人礼不礼貌,揪着过去不放都无法改变事实的了,别以为大发一通言论就显得自己很厉害,别人往好处说,咱也只能得到“马后炮”这样的评价,而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别人已经把咱恨上了!

    最后,以一个趣味性知识选择题轻松结束本章。答案会在下一章“作者有话说”里公布。

    本文提到了“松树”这种植物,请问在黄山风景区中没有以下哪棵松树?

    a 送客松

    b 留客松

    bsp;陪客松

    欢迎看官在评论中回答这个问题~

    孔子竟是这样评价管仲的!

    哈喽,看官好,又到了周六的节目时间,一纯一如既往地扒拉着孔夫子,威胁他加班来上节目。

    孔子看着我凶狠如狼的眼神,一个踉跄。

    一纯“啪啪”地拍着台本:“夫子你要整点劲爆的内容才行呀,像“怒怼季氏”那一期收视率就不错啊……这个社会不比你那个时候,没点猛料都莫嘚个人点击咯!”

    孔子捋捋胡须,不就是怼个人嘛,老虎不发威你当我凯蒂猫啊!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第三》第22则

    孔子开启嘴炮模式:“管仲此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

    有人就说:“是不是因为管仲节俭啊?”管仲怎么看都是一个正面例子嘛,怎么可能小气呢,会不会是因为节俭而显得小气了呢。

    孔子冷笑:“他有三处房产,家里的执事和女仆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一纯只想问:一个萝卜一个坑,管仲你付工资的时候不会心疼吗?这是有钱多到花不完的节奏啊。

    那人心里估计也是这么想的,但依旧无法接受管仲是个反面例子,于是又问:“那是不是因为管仲知礼啊?”

    嗨,一纯一听这话,就知道提问的人不了解孔子啊,孔夫子主张“礼,与其奢也宁简”!这下要触到雷点了。

    果不其然,孔子怼回去:“国君在门口设立大照壁,管仲也在家里设立照壁;国君与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空酒杯的台子,管仲也享有这个台子。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千万不要和孔子争论礼仪的事情,人家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本就够厉害的了;孔子还一心想着恢复礼乐,各种大小礼节别提多熟悉了。

    一纯假扮孔子来详细补充一下刚刚出现的两个词,“塞门”和“反坫”。

    “塞门”就是照壁,两边不连接其它墙体,像一个屏风,不过是一石砌屏风。

    对于天子皇帝来讲,家门设一个大照壁可以遮挡外人视线,更显威严,故宫里的九龙影壁就皇家照壁的;

    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讲,家里设立一个屏风,可以阻挡一些外邪,也相当于是身份的象征。

    孔府里也有与照壁同用的屏门重光门,但规格较天子小,而且是在孔子身后皇帝赏赐的恩典,和管仲的情况不同。

    我们都知道,周礼对每一阶层的规定都很详细明确,在“屏风”的使用上也有明确规定:“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

    管仲功劳再大身份也还是大夫阶层,即便国君给你配享塞门的权利,也应该婉拒——这是孔子的看法。

    “反坫”也是这个道理。反坫,全称“反爵之坫”,“爵”即酒杯。春秋时,两国国君会面洽谈,相互敬酒一饮而尽之后,放置空杯子的台子就是反坫。

    不难想象,管仲功劳大,国君可能也赐给他这个恩典了,而在特讲究礼节的孔子看来这又是很不妥的。

    正当您以为孔子看不惯管仲的时候,不等您唏嘘两声,孔子就收口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比常人要拎得清,不主观臆断,不太受个人恩怨影响,全面地看待人和事。

    孔门弟子大概是以为孔子跟管仲不对盘,于是也说起了管仲的不足!一纯坏心眼儿地想这些家伙不会是潜意识里想讨好孔子吧,什么“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闺蜜信条,十足小女生的友谊模式啊!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第十四》第16则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第17则

    子路和子贡这俩货是出了名地拥护夫子,不怪我想歪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我最爱的子贡也伙同傻大个来非议管仲,实在想捂脸,偶像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啊!

    先补充一段历史背景,虽然90%的看官对此都清楚得很。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有两个儿子各自出逃

    分卷阅读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