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0

      盛世皇商 作者:涓石

    分卷阅读460

    “您的身高估摸着怎么也在一米六七左右,是最标准的个头。”云儿观察着福晋,看她的眼光一直在凌娟身上的浅绛色旗袍上,知道她喜欢这种颜色,便说:“您喜欢凌姐姐这件旗袍的颜色吗?”

    “妹妹说话向来直来直去的,姐姐就是喜欢怎么好意思说?”

    云儿道:“您也太含蓄了吧?”

    满屋子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众人笑了好大的一阵才停下来。福晋说:“妹妹给凌先生做的这件旗袍的布料是什么材料的?又象绸又象纱,不薄不厚的。”

    “这个叫冰丝纱,有尺子吗?云儿给您量一量需要多少布料?”

    “你已经给姐姐那么多布料,姐姐就不要了。”

    “这种布料是新产品,是您的礼物封箱之后很长时间才买到的。所以您的礼物里就没有这样的布料。您的身高最多用一米五的纱料,回头让水儿给您送过来。”

    “别价、别价,姐姐怎么能见什么要什么呢?”

    “您是服装设计大师,自己的身材又这么好,应该有各种各样的衣服,虽然是同样的布料,也不会和凌姐姐的做成一个样式,否则就撞衫了。”

    “撞衫是什么意思?”

    “就是俩人穿的衣服一模一样。异域那边的女人最忌讳撞衫。”

    “这就奇怪了,许她穿就不许别人穿?”

    “不是那个意思。异域那边的服装很多都是服装厂批量加工的,两个女人穿一模一样的衣服就是说她俩穿的是服装厂做出来的同一批服装。服装厂加工的和有名的裁缝定做的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就是说穷人才穿批量生产的服装,那边的人很多都怕人家笑话她穷。”

    “这里还有典故呢。姐姐才不怕撞衫。”

    众人又笑。云儿看了看腕上的手表说:“福晋,云儿该给孩子送奶了,回头会让水儿妹妹给您送纱料过来,还有点服装辅料,就是当装饰用的材料,您觉得喜欢就装饰在衣服上,云儿告退。”

    云儿带着凌娟、鱼儿水儿离开。福晋对郑嬷嬷说:“郑姐姐听明白云主子说的是什么吗?”

    “奴婢听云主子说,除了纱料还有土料。”郑嬷嬷说。

    “好像不是这么说的吧?奴婢听云主子说的好象是虎料。”鬟儿纠正了郑嬷嬷。

    郑嬷嬷马上赞成:“鬟儿这蹄子说对了,是虎料,福晋房里有一块一天到晚冒虎话的虎料。”

    屋里的人都快笑翻天了。不知什么时候王爷进来坐在了主位,这些人的笑立马憋在嗓子眼儿后边。

    ☆、第二百七十章 说干就干一

    云儿很快就让水儿把给福晋的冰丝纱衣料送了过来,把做绒毛动物的材料也给福晋送来一些,福晋身边的几位嬷嬷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做了。有凌娟和云儿的指导,福晋房里的几位嬷嬷做得兴致勃勃的。云儿是画画的,对物体的形状掌握得比较精准,凌娟又是个成手,指导郑嬷嬷几个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做成之后,前后两院的成品都拿去纳兰百货店试卖。刚摆上货架就卖光了。云儿定的二两银子一个,是跟异域的同类商品价格是一致的,相当于异域的四百块钱,就没人说贵。

    云儿大厅里,包括凌娟、鱼儿水儿、月儿、莲儿和兰儿三个,正按着云儿的吩咐,打开箱子,准备给纳兰东贵的百货店挑选商品。其中有好几个箱子专门是端午节的应节货物,比方香囊、五彩线、纸葫芦、小笤帚等。虽然是香囊,大清的和异域的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大清的香囊基本上都是锦缎上面绣花的,异域的很多都是些以亮片、彩珠做装饰,或粘或缝装饰上去。五彩线大清的就是红黄蓝白黑五个颜色的丝线拧在一起,异域的却在彩线上加了一些绿豆大小的彩珠子。比大清的闪亮耀眼。还有纸葫芦都是机器加工的,是些很薄的彩纸压在一起,层层叠叠的葫芦样的挂件,有葫芦形的、有圆球形的,还有菠萝、白菜形的,是大清没有的。还有那个小笤帚是塑料丝机器加工的,都是很统一、很好看的样式,就是大小不同。

    看了这些和大清完全不同的应节货物,几个丫鬟姐妹的眼睛都瞪大了。这些东西的价格都是很低的,还是批发来的,云儿就给了大家每个人四个小葫芦、两个大葫芦、两根五彩线、两个香囊和两把小笤帚,让她们过节的时候戴起来、挂起来。

    为了节省占地空间,纸葫芦都是有点厚度的纸片状。云儿用一个胶棒把纸葫芦两边的硬纸片抹上浆糊,然后拉开,背对背地粘在一起,就是一个圆筒形、有立体感的葫芦了。

    这些小姐妹一脸的惊喜模样,低声惊呼着:“呜哇!这么简单!给奴婢粘一个好吗?”

    云儿假作生气地说:“凭空出现十来个刘姥姥。”

    年龄大一点的兰儿说:“主子,奴婢们都还没成亲呢就成了姥姥?”

    鱼儿问:“主子,您说的刘姥姥是您在异域的朋友吧?”

    “刘姥姥是异域那边一本书里的乡下佬太太,我有机会跟她做朋友吗?”

    丫鬟姑娘们憋笑憋得嗓子疼。

    云儿每个人给了一个胶棒和一沓子纸葫芦片,教会她们怎么使用。这些葫芦是给纳兰东贵准备试卖的,不打开粘好他自己不会弄。

    “主子,这个葫芦用的纸这么软,是怎么粘到一起的?”鱼儿问。

    “土老帽,这是机器压的,不是手工做的。”

    鱼儿很困惑,是什么机器压出来的这么好?那么软的纸很容易粘坏的。

    “咱们大清没有吗?我还以为唐朝就有了。”云儿问道。

    “您说的那是纸灯笼,咱们大清哪有这种东西啊?”

    云儿敲了敲箱子壁,对水儿说:“水儿妹妹你过数,鱼儿姐姐登记入账。月儿莲儿你们两个往外拿,慢一点别挂坏了。兰儿你们三个负责对粘起来,一个人一个胶棒,这么抹几下就好。”

    在这些女孩的观念中,能把东西粘起来的就是在锅里打熟的浆糊。根本就想不到浆糊能做成个棍儿的形状来用,外面还有一个好看的桶桶,又不粘手,用起来也方便。鱼儿就问凌娟了:“凌先生,您家乡的女人都很聪明啊。”

    “怎么说呢?可能是因为我们那里的人口多,这人一多,其中就有聪明的。有的人是专门琢磨生活中这些小来小去的东西,大家都是要吃饭的,同一种工作就会有很多人在做,所以就得动脑筋超过别人。要说聪明和大清的人也差不多,就是竞争比较激烈,很多人发明了新东西投放市场,申请专利以后还得给他钱呢。”

    云儿给了鱼儿水儿每人一支中性笔和一个本子,准备记账。可以说,鱼儿是府上比较拔尖的大丫鬟。不但人长的漂亮,脾气也好,识很多的字,还会算账打算盘,最重要的

    分卷阅读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