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0

      从末世到1973 作者:万里飘香

    分卷阅读90

    ,我想清楚了,当时因为镇上的高中没什么正经的老师,所以不想念了,又不想离家太远,也许跟妈说的一样,是受了她们影响,可不试试我总不甘心,就这么嫁到别人家生孩子,整天操心这操心那的,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外面看看,爸你看到了,祥子哥去当兵后变化有多大。”

    罗母气急败坏,果然是被那些知青给影响坏了,整天就想往外跑:“你个死丫头,你要气死妈是不是?姑娘家往外跑,心都跑野了!”

    “行了你少说几句吧,我罗长树的姑娘,跟小子一样,想读书就读去,只要以后不后悔就好,做个文化人也不错,至少知道以后自己能拿主张。”可别像你妈似的,头发长见识短,这话罗长树也就放心里说说,毕竟当年他在外当兵,让媳妇在家受了不少苦,不过她这性子,他不希望女儿跟妈一样只知道委曲忍受。

    “你就惯着她吧,等到时候嫁不去就知道丢脸了!”罗母气得桌子也不收拾,转身回房间待着了。

    罗晓桐吐了吐舌头,可把妈给气坏了,罗长树拍拍她脑袋:“我找人给那家人送信去,说老实话,我不觉得那小伙子配得上我闺女,只不过这事过后,跟你妈说说好话,她说了什么不好听的,你忍忍。”毕竟最后媳妇因为他和女儿的缘故,还是会对晓桐让步的。

    “知道了,爸,谢谢你。”罗晓桐想想村里同辈的姑娘,少有能碰上像她爸这样开明的,无比庆幸她爸对她的纵容。

    原本袁珊珊和唐芸打算围观罗晓桐相亲过程的,结果第二天没等她们过去,罗晓桐先跑过来了,兴奋地告诉她们相亲取消了,她决定下半年去县高中住校读书了。

    “真决定了?婶子没反对?”袁珊珊诧异道,她与罗母接触不算多,但那是个跟罗婶不太一样的婶子,虽然表面上对他们知青挺热情的,但也显得有些过于客气了。

    “我妈当然不同意了,可我爸站在我一边,”罗晓桐得意地甩了甩两个辫子。

    “傻姑娘,”唐芸作怪地拍拍她脑袋,“小心以后变成老姑娘嫁不出去。”

    “才不怕,嫁不出去我就跟唐姐混。”罗晓桐笑嘻嘻地说,被唐芸作生气状要撕她的脸,两人打闹成一团,把郑大奶奶都惊动了,出来一看是这两个姑娘,笑眯眯地看着。

    知道罗晓桐的决定后,郑大奶奶也支持:“好,读书好,当个文化人,别听你妈的,你妈当年的苦头还没吃够啊,将来到城里当公家人吃公家饭,以后在婆家也能挺直腰杆,好闺女哪里会愁嫁。”

    “哈哈,大奶奶比我妈思想还先进开明,应该让我妈来听听。”罗晓桐乐道。

    等罗晓桐回去,唐芸跟袁珊珊说:“婶子不会怪上我们,说我们把晓桐带坏了吧?”唐芸还是知道有些村人看不上他们知青的,嫌他们太娇气,而且迟早要离开的。

    郑大奶奶说:“怪就怪,不过他家里大事都是长树作主,只要长树点头了,长树媳妇反对也没用,幸好晓桐性子不像她妈,否则以后也是立不起来的。”

    郑大奶奶提了提,袁珊珊和唐芸才知道当年晓桐妈吃过的苦头,罗书记在外当兵,偏她婆婆是个偏心的,没男人在家护着,晓桐妈被搓磨得差点连孩子都护不住,最后还是罗婶看不惯站了出来:“……当年晓桐她哥也受了不少的罪,长大后跟他爸妈感情都不深,你看长树想方设法让他进城当了工人,可有常常带媳妇孩子回来看看长树他们的?还是养在身边的老闺女贴心。”

    这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吧,袁珊珊也很少听罗晓桐提起她那个哥哥,反而常把祥子哥挂嘴边,可见感情的亲疏远近。

    第48章

    从除夕到正月, 村里一直没有停止过鞭炮的响声, 雪白的积雪上, 洒落着红色的纸屑,分外喜庆。

    许言森和同样没回去的姚海波, 这几天干脆就住到了坡头村知青院里,反正空了不少床位, 再挤几个人也没问题, 当然那里只是个睡觉的地方,这个年基本就是在郑大奶奶家过的,除夕那晚将苏凤林和吴威也叫了过来,吃过年夜饭才转战去知青院守夜, 打了通宵的扑克。

    热闹的新年持续到元宵之后才渐渐降下温度,随着其他知青的回归, 许言森和姚海波也没有赖在这边的理由了, 只得依依不舍地道别, 说这个新年他们在这儿养胖了一圈, 特别是许言森,夏秋晒黑了些的皮肤,一个冬日下来又变白了不少,把站在他身边的姚海波生生衬托成了土里土气的老农一个。

    开春后,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一年的忙碌又要开始了, 虽然还没开始下地, 可大队里已经响起修农具磨铁器的声音, 而袁珊珊和袁卫彬这对姐弟, 也越来越融入了坡头村的生活,去年参与的三件事,保护村子打杀野猪,从劫匪手里救人,以及在搜山行动中的优秀表现,足以让袁珊珊成为秦石公社以至整个安平县政府和知青办重点表扬的对象。

    将一个成分不好的青年,教育改造成先进积极分子,这样的宣传相比其他更有意义,更具典型,也更突显出政府和知青办工作的到位与成绩。

    因此,当这样一个典型树立起来后,从县政府到秦石公社,以及整个知青办,就不容许再有人搞破坏给革命工作抹黑,也因此,在袁珊珊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上面的领导班子已经自发形成了对她和袁卫彬最好的保护机制,立场不同的派系,对此却达成了一致意见。

    当袁珊珊从许言森那里知道这一情况后,当真是哭笑不得,也不再拒绝被上面指派了去其他公社作报告,表面功夫那是越来越镇定,毕竟出去多跑几趟,就能让她和袁卫彬不用担心外面的种种纷扰,可以安心地在坡头村过上安稳的日子,如果将这视为交易的话,那她明显是获得超过付出。

    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是,袁珊珊出去作报告的稿子,在她写出初稿后,由许言森同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润色,虽然袁珊珊照着念的时候心底羞耻度爆表,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报告为她这个先进典型增色不少。

    有着这样的光环护航,袁珊珊和弟弟顺利地从七四年走到了七六年,还将这样的光环辐射到了身在青祁农场的袁父身上。这两年虽然外面偶有大的波动,却也没能影响到身处在山村里的姐弟俩,倒是袁父那里受了些影响,幸好这几年和苏河昌叔侄的关系越来越巩固,靠着他们捎带过去的粮食和其他物品,这日子也慢慢熬过来了。

    不得不提的是,七六年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大事件,那就是四人集团的倒台,十月消息传到安平县和秦石公社时,几乎所有的知青奔走相告,激动万分。

    那几日,坡头村知青院时常有别村

    分卷阅读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