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风流第105部分阅读

      公子风流 作者:禁忌书屋

    公子风流第105部分阅读

    季”

    人群之中,有人躲闪,可是身边的人却是出卖了他,无数人的目光落在了此人的身上,这人左右张望,一时有点不知如何是好,便有几个亲军冲上去,剪住他的双手。

    刘季大喝:“我乃副将,即便要拿,那也该是朝廷”

    郝风楼冷漠不动,对他的话充耳不闻。

    一个亲军很不客气,一巴掌狠狠地摔在了刘季的脸上,打得刘季七荤八素。

    百户继续念:“游击朱涛”

    一个个名字念出来,那程先生瑟瑟发抖,见那如狼似虎的校尉将一个个军中的重要人物拿住,他的心里不由大大地松了口气。

    他的选择显然是对的,这个郝风楼早有准备,甚至那一份名单,显然都是暗中进行了诸多的调查,否则不可能如此精准,因为拿的这些人都是李彬的心腹,或是同流合污的军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家早有准备,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自己若是不反水,那么这名册之中怕是肯定有自己的一份。

    他心里唏嘘不已,暗自庆幸之余,不免有几分后怕。

    十几个军将已被拿住,其他的人脸色惨白,大气不敢出。

    此时,郝风楼冷若寒霜地道:“你们说,这些人平日里胡作非为,胆大包天,本侯该如何处置呢是解送京师,呈报他们的罪行,还是就地正法,以安众心”

    厅中都是默然,只有几个人在叫屈,口里还在道:“我犯了什么罪”

    尤其是那副将刘季,仗着品级不低,虽是挨了几巴掌,却还是叫道:“郝风楼,你休要狗拿耗子,这里还轮不到你做主你想做什么你说别人为非作歹,你自己瞧瞧你自己,擅拿”

    郝风楼叹口气,笑了:“刘副将似乎不服,你真以为郝某人是没头的苍蝇你以为我坐在这里,带着这么多人拿了你和你的党羽,只是因为莽撞你误会了,郝某人在这里,若是没几分凭藉,会拿你一个副将”

    这一下子,所有人不做声了,郝风楼说得对,若是没有几分依仗,人家怎么敢大张旗鼓的拿人唯一的可能就是,在金陵,必定有一个足以做主的大人物暗中已经有了授意,而这个是谁呢

    大家不禁看向了郑和,那就没错了,这位公公据闻是宫中面前的红人,他既然一直和海防侯在一起,那么这个授意郝风楼的极有可能是天子。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子要拿你,你有话说么

    不待郝风楼话音落下,已有几个人冲出来,这个时候若是再无动于衷,就实在对不住自己智商了,出来的几个都是军将,一起道:“侯爷,卑下要检举,总官兵李彬强抢民女,凌辱妇人那几个民女便是李彬授意游击朱涛”

    “卑下也要检举,李彬假传捷报,欺君罔上,是卑下亲眼所见,明明是官军溃败,他却自报大捷”

    “李彬丧心病狂人神共愤”

    既然有人跳出来,其他人也就不客气了,所谓墙倒众人推,何况现在李彬不知所踪,不知死了就是被拿了,其他的心腹党羽也成了没牙的老虎,至于剩下的这数十人虽然和李彬没太大瓜葛,可是平时也少不了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若是此时再犹豫,难保不会牵连到自己身上。

    众人轰然拜倒:“我要检举”

    “罄竹难书啊”

    这几天睡得实在太少,昨天太累,身子有些吃不消了,很早就睡下,昨天更得有些少,所以老虎今天早早起来,第一章到

    第四百章:该论功行赏

    一封封的奏书,急报金陵。

    金陵近日阴雨连绵,凡夫俗子们免不了咒骂几句,可是文人墨客们却都是兴致勃勃,特意选了这细雨如丝的日子坐着轿子或撑着油伞泛舟湖上,那秦淮河的湖面被蒙上了隐隐约约一袭轻纱般的烟雾,烟雾袅袅中,岸边的在细雨微风中轻枝慢摇,雨点敲打着柳叶,窸窸窣窣,如梦似幻。

    在舟船之上,兵部尚书金忠并没有清闲太久,一艘小船靠上了楼船,紧接着便有人寻了金忠,在他耳中密语几句。

    金忠闻言皱眉,下船而去。

    紫禁城被这薄雾笼罩,那如轻纱的薄雾在这生辉的宫墙之中缭绕,依旧掩不住威严。

    暖阁里生了地龙,热气腾腾,捷报落在了案头,朱棣既是轻松,又有几分凝重。

    召来的大臣已经纷纷落座,许多人的脸色也很不轻松。

    金忠来得比较迟一些,本来今日他并不当值,忙里偷闲,谁知道这时候出了事。

    朱棣慢悠悠地道:“诸卿,前几日的捷报,不知看了吗”

    陛下开了金口,自然是等着大家畅所欲言。

    其实做臣子的,多是属乌贼的,一个个浑身滑不溜秋,却又有诸多触手,现在陛下连调子都没定,天知道人家想着什么,所以大家为难了,若是定了调子,大家肯定要畅所欲言,可没定调子,这事儿就没谱儿了,谁知道会不会说错话。

    于是很多人便很鸡贼地去看解缙。

    解缙老脸古井无波,心里却恨不得把这些人统统撕了,别看他最得陛下信重,又是身居要职,可这是表面光。至少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可以做缩头乌龟,偏偏他不能。

    解缙脸上含笑,慢悠悠地道:“前几日的捷报。微臣倒是看过。直袭会安,贼军军心大乱。丰城侯又趁势出击,看来这交趾平复指日可待,此事于国来说可喜可贺,于那交趾僧俗百姓来说亦是天大的喜事。自然。海防侯郝风楼丰城侯李彬,都是功不可没”

    朱棣却是淡淡地道:“丰城侯死了”

    朱棣话音落下,在场之人顿时愕然。

    死了,怎么死的为何没有回报

    任何奏书一般都要经过文渊阁和通政司,怎么可能说死就死,而陛下知道,其余人却是不知

    这事儿不只让人错愕。更让解缙人等有一种不妙的预感。李彬的死活对他来说无关紧要,可最重要的却是皇上为何能不露声色就得到宫外的消息。

    文渊阁的学士人等,其实官职和品级都不太高,论起资历也未必比得上各部的尚书。他们之所以地位尊崇,最重要的缘故就是消息灵通,并且拥有议政之权。几乎所有的奏书都需要经过这些人,而这些人拟定好对奏书的意见再送呈御览,他们就相当于是天子的幕僚,只要他们的拟票不是太过违逆天子的意图,基本上都会照准。

    所以某种意义来说,他们的职权相当于宰相,可是现在,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消息不太灵通了。

    朱棣随即指了指案牍上的一沓奏书,道:“朕有些乏了,要去小憩片刻,这里的奏书,诸卿自个儿看吧,半个时辰之后,朕再和诸卿论一论此事。”

    说罢,朱棣站起来,扬长而去。

    在座的诸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金忠等几个尚书倒还能气定神闲,反正他们是部堂,奏书的事和他们无关,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倒是有些好奇。

    可是对解缙金幼孜胡俨人杨荣杨士奇人等来说,却是非同小可。

    只是这时候,他们也没心思顾忌这个,已有内官将那一沓奏书拿出来分发。

    解缙的脸色还算从容,耐着性子看着一份份奏书。

    这些奏书无一例外,统统来自于交趾。

    上书的人不少,有不少将军,众口一词,都是痛斥李彬欺君罔上杀良冒功克扣军饷之事。

    解缙在这边看,金忠也在看,这一看不打紧,才知道那郝风楼已将李彬杀了。

    作为兵部尚书,金忠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李彬可是总兵官,这样的身份,没有圣旨,谁敢轻易诛杀即便是他兵部尚书下放地方,那也绝不敢造次。

    可是这郝风楼,居然将总兵官说杀就杀了。

    固然李彬有罪,那也不该如此。

    不只是如此,同样掉脑袋的还有不少武官。

    金忠深吸一口气,皱起眉来,他心里虽是认为郝风楼胆大包天,可是随即一想,又觉得这郝风楼不是善类,既然敢动手杀人,就必定有所依仗,所以他继续往下翻过去。

    这一看才知是触目惊心,到处都是告状的奏书,而且上到欺君罔上,下到强抢民女贪墨军饷,多如牛毛。

    这一细思,金忠便知道李彬的罪名是有,否则这么多奏书里头说得有鼻子有眼,也不可能全然是瞎说。可是话又说回来,这李彬几乎被罗列了上百条罪状,就当真坏到这个地步肯定不尽然,多半是墙倒众人推,正好大家身上都脏,索性把所有的污水泼在这李彬身上。

    也就是说,李彬不死,只要人还在,他就还有一张口,有心腹和亲朋好友,谁也不敢如此造次。可李彬死了,他反正不可能说话,正好那交趾军中一屁股的烂账,大家也不会客气。

    郝风楼杀李彬,怕是存着这个心思。

    自然,真正杀李彬的理由却在郝风楼的奏书里:“官逼民反,交趾上下怨声载道,反反复复,今日平寇,明日寇又丛生,杀之不尽,皆是交趾上下怨恨李彬之故,臣为招抚人心,不得已而杀之。”

    这话不难理解,有点强辩的意味,可是事实就在眼前,李彬死了,交趾也就平定了,如果交趾再乱,那么就是郝风楼的责任,可是交趾若是承平,那么也就证明了郝风楼的正确。

    与此同时,这些奏书之中也有不少是关乎安南士绅名士的奏书,理由只有一个,李彬误国害民之类。

    看完了所有的奏书,在座的人谁都没有吭声。

    大家的眼眸相互望了一眼,却都各自有自己的盘算。

    不得不说,郝风楼的胆大程度已经超过了他们的预料,可是综合来看,似乎这郝风楼杀的又是名正言顺,一时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当然,挑剔的地方也有,可是人家又能自圆其说,这倒是让人为难了。

    过了片刻,朱棣回来了。

    朱棣依旧还是那一身便服,却仍然掩饰不住他的猛虎之气,大剌剌地坐上御椅,眼眸一阖,道:“诸卿以为如何”

    金幼孜笑吟吟地道:“臣等倒是将这奏书看了,按理说吧,这事儿可大可小,李彬料来是有罪的,可终究是一方镇守,岂可说杀就杀所以微臣以为,这件事呢,总得过问一下。”

    朱棣含笑,却是满不在乎地道:“说杀就杀是坏了规矩,可是你没看见么这是权宜之计,是为了安抚人心,李彬杀良冒功,屠戮百姓,人人恨之入骨,不反成么不杀他,叛乱还要耗到什么时候郝风楼这是快刀斩乱麻,挑不出错。”

    金幼孜吃了个闭门羹,他哪里知道朱棣和郝风楼之间其实一直都有书信来往,朱棣虽然没有明着说杀李彬,却也有让郝风楼便宜行事的意思。

    如此一来,朱棣的心思便已经了然了,平定交趾可喜可贺,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不值一提。

    在座的人,即便是金忠,此刻都陷入了沉默,此刻实在没心思去触这逆鳞。

    解缙却是莞尔一笑,颌首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这李彬确是该杀,虽然做法有待商榷,可终究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理由说得过去。郝风楼实是我大明梁柱,大快人心,以至军中上下武官纷纷为他叫好,交趾士绅名士也为他摇旗呐喊,有这郝风楼在,交趾大局可定啊。”

    解缙说得慢条斯理,可是许多人心里不由震撼了。

    解公之言,诛心啊

    想想看,一个臣子在交趾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既得了军中的支持,又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这口里虽是夸赞,暗地里不是分明说郝风楼羽翼丰满吗

    任何一个天子都见不得臣子羽翼太丰的,即便是太子,天子都有所防范,何况还是个义子。

    解公徐徐道来,却突然话锋一转道:“陛下,既然这交趾已定,本该论功行赏,何不立即召郝风楼父子入京,陛下少不得要亲自召问,恩旨褒奖。不过微臣以为,郝家父子深受交趾官兵百姓爱戴,此时交趾百废待举,未必会肯放行。”

    此时,所有人都错愕地看向了解缙。

    而解缙则依旧是面带浅笑,如沐春风。

    第二更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老虎,月票榜排名实在危险呀

    第四百零一章:万国来朝

    解缙这番话,实在教人遍体生寒,明则是夸奖,暗中却是居心叵测,只要陛下生出些许猜忌之心,那郝风楼便要碎尸万段。

    其实所有人都听出了解缙的弦外之音,胡俨和金幼孜人等听了,暗中不由点头,对解缙愈发佩服。

    可是杨荣杨士奇二人,就未必有这么轻松了,解缙大智若愚,虽然在大势上,未必比这二人看的清楚,可是论起被人拍人搬砖,却实在是非同凡响。

    今日这解缙能动郝风楼,谁能保证,明日同样的方法不会用在自己身上。

    所以杨荣和杨士奇都是气定神闲,呼吸均匀,仿佛解缙不过是一句稀松平常的话,可是那眸中掠过的厉色却还是出卖了他们。

    阁中陷入了沉默,解缙哂然一笑:“是了,陛下,微臣又想起一件事来。”

    解缙相当聪明的开始转移这个问题,因为他明显感觉到朱棣的面容一沉,露出不悦之色,这就意味着,郝风楼这个家伙在朱棣面前,还有几分份量,断不可能是三言两语,就会对郝风楼乃至于整个郝家生出疑心,所以他只是轻轻点拨一下,给朱棣一点印象,便将话题挪开。

    解缙笑道:“大食的船队过两日就要到达,据闻已到了江口,如今已征了数千纤夫,松江府那边,已来了奏报,大抵上也就这几日功夫,不过据说”

    朱棣的心神已经从交趾那边拉了回来,解缙的话并没有在他心中起什么效果,因为一直以来,郝风楼都和他有私信来往,眼下郝风楼平了叛,本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朱棣不是昏聩之主,当然知道,将在外均有所不受的道理,太祖在的时候。他在北平出塞攻打北元。更知战机和人心瞬息万变,根本就容不得奏报。

    可是解缙那一番话。终究还在他的心底留下了那么一丁点的印象,他自是挥之不去想,可是这句话,依旧还是牢牢记在他的心里。

    此刻朱棣笑了。这带几分古铜的肌肤舒展开来:“哦大食人到了他们到了也好,朕听说他们身材高大肤色白皙,唔,和郑和有些像,郑和似乎和他们有几分机缘。”

    朱棣露出轻松之态,任何人都明白,天子是不愿过问交趾的事了。于是都没有深究,解缙也似是打趣似得道:“是啊,大食人和我们确实不同,说来也怪。据闻这大食人身材高大,皮肤白皙,可是他们的船工,有不少昆仑奴,这些昆仑奴则是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站在一起,实在教人冷峻不禁。”

    他这一说,大家便各自想象,许多人不由笑了。

    朱棣道:“昆仑奴朕也看过,太祖在的时候,有藩国入贡,就有许多这样随使的奴仆,由此可见,这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朕听说他们是万里之外来的,想不到这汪洋之外,竟还有人烟,朕倒是想碧波万里,去瞧瞧新鲜。可惜啊,不成”解决了交趾,朱棣的心情轻松,忍不住开了一句玩笑:“朕若是走了,这便是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愧对祖宗了。”

    众人便跟着一起笑。

    解缙亦是莞尔,道:“还有这么一件事,微臣听说,此番大食人的船,当真是巨大,松江知府来报,说是宛如山峦叠起,百艘大船的桅杆林立,如奇峰矗立,微臣便在想,这山一样的船只,莫不是有夸大之词,倒是想随太子殿下去见识一二。”

    朱棣一听到船,像是触动到了心事,他抿嘴抚案,沉吟道:“去吧,都去看看,权当是瞧瞧稀罕。”

    解缙连忙道:“陛下圣明。”

    他的居心自是再明显不过了,大食人就是他请来的,而大食人的造船技艺,本就处在这个时代的巅峰,早在唐宋时,这些大食人便制造大船,横行于地中海印度洋,更有一些大胆的,漂洋过海,来到当时的盛唐,由此可见,这大食人的造船技艺,早已纯熟无比。

    解缙当然相信,大明也能造出媲美大食船队的船来,只是可惜,这需要糜费许多时间,同时需要大量的纹银,无数的人力物力,假若是龙江船厂,有个三五年功夫,或许能成,可是现在不过七八个月功夫,交趾那边,是必定造不出来的。

    这一次,只怕那郝风楼,要倒霉了。

    解缙已经将郝风楼视为了对手,再不是等闲视之,若郝风楼还是从前的小人物,他或许只是看那么几眼,一巴掌便将此人拍死。可是现在,经过几次挫折,解缙深深感觉到,收拾郝风楼绝不是一蹴而就,反正他不急,徐徐图之,就如温水煮青蛙,待到时机成熟,再一鼓而定。

    说到了藩使入贡的事,大家都变得轻松起来,不管怎么说,今年其他的未必顺利,可是自陛下登基,藩使入贡的事却是无比顺畅,各国慕名而来,料来能重现太祖时的盛况,无论是天子还是他们这些臣子,都是与有荣焉。

    所以朱棣今日出奇的健谈,也很是轻松,其他人顺着竿子往上爬,金幼孜便讲起了一个趣事:“说来也是有趣,那西洋吕宋等国纷纷入朝,鸿胪寺那边洗尘接风,上了酒菜一百七十三盘,自是美味佳肴山珍海味,谁知酒席一散,鸿胪寺那边一清点,酒菜倒是没出什么岔子,可是那菜盘和酒器,却是少了七十多件,鸿胪寺卿梁大人勃然大怒,只说是小吏无状,将他们痛打一顿,这些小吏自然不肯认,死活说不敢,倒是后来,倒是有人出来,说是看着许多使节酒足饭饱,冠帽衣袖里鼓鼓囊囊,后来一查,才晓得原来这些使节见官窑瓷器精美,吃过了酒菜,便偷偷往怀里和袖里揣上,哈梁大人听了目瞪口呆,结果又把那些小吏打了一顿。”

    众人听了不由疑惑,便是朱棣也来了兴趣,道:“既然不是小吏拿的,为何还要再大,即便是这些小吏疏失,让使节将瓷碟偷了去,可是此前就已打过,也算是折罪,却不知为何。”

    金幼孜卖了个关子,结果没绷住,自个儿倒是笑起来,最后只得道:“后来有人问起,这梁大人才道,他奉旨迎接藩使,结果鸿胪寺的东西失窃,什么人都可以偷,偏偏番使不能偷,若是传出去,岂不是成了笑话所以无论是谁偷的,都不能认使节所为,于是只好让那些小吏吃吃苦头,将这黑锅背了。否则番使行窃,还偷到了鸿胪寺,这打的不是番使的脸,便是我大明,老脸也没处搁了。”

    在座几个顿时笑岔了气,解缙忍不住道:“这个梁棘卿倒是有点意思,这稀泥和的,平时见他呆头呆脑,想不到也有这样的急智。”

    众人都笑了。

    朱棣也跟着呵呵笑了两句,却又板着脸:“话又说回来,那些个番使,也不能一味的纵容,今日纵容他们偷窃瓷碟,明日岂不是上房揭瓦恩威并施才是,自然,朝廷的面子还是要顾的,脸面脸面啊,这脸面虚无缥缈,如梦似幻,却又实实在在,没了不成。番人可以不要脸,他们穷嘛,你看山野樵夫,会顾什么脸面么要脸面的都是士绅,是读书人,知晓了大义,家有积财,才肯张罗锦衣,才在乎功名。仓禀足而知仪礼,便是这个道理。”

    解缙忙顺着朱棣的话道:“陛下所言发人深省,其实近来,总有人抨击朝廷待那番使太过,几个年轻的御使,咋咋呼呼的,微臣也是这样说的,这体面既是贴金,也不是贴金,土蛮番邦可以不要脸,天朝上国能不要么礼仪之邦啊,不得已而为之啊。”

    朱棣道:“罢,再说下去,倒显得是自辩了,这事也是好的,说明咱们大明的瓷器精致嘛,至于那些个番使,叫人告诫一下,让他们不可胡来,只是几个瓷碟,自是无伤大雅,可下次若是再滋生事端,可就不好瞧了,朕也不会一味纵容。再命人送一些瓷器去,就说是宫中赏赐。”

    众人便都应下,心情愉快的起身告退。

    朱棣挥挥手,待这些人统统走了。

    朱棣却显得有几分落寂,沉吟着看了案牍上的奏书,忍不住道:“来人。”

    一个内官躬身而来:“奴婢在。”

    朱棣道:“发份旨意,让郝风楼进京吧,他的父亲就不必召了,让他就地安抚交趾百姓,去了这么久,说实话,朕啊,也知道他难,这边造船,那边平叛,工部那些人,一个个说什么船造不出来,没有三年断不可能见到现船,朕起初不信,可是现在一思量,人家三年造不出,凭什么让郝风楼一年半载就把船造出来,况且糜费这么大,他郝家就真的担得起担不起就算了,这船不造也罢,朕明年的时候,重建龙江船厂吧。”

    第一章到,昨晚又通宵,很累,先休息了

    第四百零二章:天降神物

    两日之后,细雨照旧如飘絮一样在粼粼湖面上。

    龙江这儿的栈桥码头早已装饰一新,引来无数的官吏百姓围看。

    太子朱高炽穿着蟒服,一大清早就来了。

    朱高炽今日格外精神焕发,父皇命自己负责接待,看上去是个不讨好的差事,在这背后,却有更深的用意。而这个用意,分明是暗示他这个太子,可以拿出来见人了。

    拿出来示人很是重要,因为这是朱高炽的软肋,想想看,假若后世某偶像派天皇巨星生了个奇丑无比的儿子,必定是不愿出来示人的,而朱棣生的英武,本就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偏偏有了这么个手无缚鸡之力略带残疾的儿子,其心思可想而知。

    而如今,父皇终于肯教自己在这种场合出现,当着天下人和藩使们的面,露了一会脸。

    为此,他特意穿着劲身的蟒服,头戴银冠,走路慢吞吞,掩饰自己的肥硕和腿脚的不便。

    只是虽然两个时辰之前,已有快马传报,说是船队就要到了,可是在彩棚之中左等右等,总是不见来,朱高炽不禁有几分恼怒,却还是耐着火气。

    与之同来的还有解缙和金幼孜以及胡俨,杨荣和杨士奇本也准了来,可惜这二人只推说不适,乖乖去内阁里办公去了。

    对此,朱高炽有些不悦,倒是解缙笑吟吟的道:“殿下,这二杨对殿下倒是颇为敬重,只是心里不免有几分顾虑”

    朱高炽吃了口茶,却是淡淡一笑:“本宫当然知道,人心隔肚皮嘛,不过想全君臣应有之义。恪守臣道,可是储君也是君,这里无人,本宫和解先生说几句敞开心扉的话。本宫这几年。实在是看透了,这储君没个君样。虽然父皇日益看重,可心里总是七上八下,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解缙脸色苍白,连忙道:“殿下。慎言”

    朱高炽微微一笑:“这棚里只有你我二人,附近都是本宫心腹,他们也听不见,有什么可慎言的解先生,多亏了你,没有你日夜在父皇面前美言,本宫未必能有今日。这两年如履薄冰,心真是凉透了,多少人明着说太子是未来天子,可是个个谨慎慎微。遇到了本宫,连打个招呼都不敢”

    解缙默然听着朱高炽的牢马蚤,心里七上八下,好不容易听到外面有人道:“来了,来了。”

    朱高炽顿时正容,扶了扶衣冠,阔步出去。

    这一出去,便听到无数的惊叹声,而朱高炽的脸上,也顿时错愕。以至于连这仪表也顾不上了。

    就在那宽敞的河道上,两岸是数以千计的潜伏呼喊着号子,拖拉着一艘大船,徐徐朝这上游而来。

    只是这大船,实在让人惊诧,十几丈的船身,足有六七层楼之高,长近四十丈,船身裸露出一半,宛如岛屿在河中游动,尤其是那桅杆,即便没有张起风帆,可是竟也堪比船身,使人抬眸看去,生出渺小之感。

    其实假若是后世之人,或许不能体会到这种雄伟之感,可是在这大明朝,眼看宛如宫殿的大船漂浮于河道之上,惊诧之情,可想而知。

    沿岸的僧俗百姓,官员皂隶,都忍不住倒吸凉气,那黝黑的船身上,船舱连绵,甲板上还堆积着不易腐烂的货物,船上乌压压的水手站在了船舷上,与这大船相比,宛如黑点一般。

    朱高炽的下巴都要落下来,事实上在此之前,解缙就曾说过,郝风楼夸口造船,必定造不出什么大船出来,到时候定是拿一些小船来敷衍其事。

    假若只是单纯带了那些小船来,宫中或许不会有什么微词,可是一旦有了比对,这万里之外的蛮国尚且如此,而你郝风楼自己夸口要造船,可是和人家一比,却如萤虫与日月争辉,眼下又是万国使节来朝,朝廷的脸面,还能在么

    陛下最要的便是脸面,被这使节们嘲笑,军民们惊叹于小小蛮国的船只雄伟,反观大明,却是灰头土脸,以陛下的好胜之心,必定要勃然大怒,若是这时候,再落井下石,背后踹这郝风楼一脚,郝风楼即便不获罪,可是在陛下心目中的份量,只怕要磨灭了个干净。

    朱高炽原本只以为,这种微末小技,对付郝风楼这种羽翼丰满的家伙,怕是没什么用处。

    可是现在朱高炽猛地眼前一亮。他明白了,郝风楼这一次死定了

    那大船终于停住,紧接着搭上了栈板,朱高炽打起了精神,连忙上去相迎。

    船上走下许多人来,有黑不溜秋的昆仑奴,也有那穿着大明丝绸,满是富态的大食人,大食人眼窝很深,鼻子高耸,乍看之下,先是让朱高炽略带几分惊奇,可是旋即,他露出笑容,领着大小官吏,上了前去。

    不经意的时候,朱高炽深深的看了一眼尾随其后的解缙一眼,压低声音道:“大食人的船,实在教人惊叹,来的为何只是一艘”

    解缙道:“据闻是船只太大,纤夫不足,只好分批拉来。”

    朱高炽笑了:“得传出话去,让大家都来看看这稀罕的大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大家瞧瞧世面也好。”

    解缙微微一笑:“殿下放心,早已安排好了,微臣有几个朋友,只要他们来,这南京城的人都要来。”

    朱高炽莞尔一笑,没有再说什么,堆着笑,已朝过了栈桥迎面而来的大食人那边去了。

    整个南京震撼了。

    这南京城里头,一般的读书人,往往都是科举,而后做官,若是科举不成,就继续读书,直到中试为止。还有一些,屡屡名落孙山,自暴自弃,索性改投别业。

    可是总有那么几个读书人,未必就肯走这两条路,他们既不科举,也不去经营其他的生业,反而每日游手好闲,结社谈玄。

    建文之后,风气开始变得开放了一些,对读书人的管束也不再那么严格,甚至某种意义来说,还有那么点点的纵容,盖因为皇帝老子身居宫中,谁认识你哪根葱,所谓鞭长莫及。而内阁到六部,再到各个衙门,这些官员,多是读书人出身,自然不会对后进进行打压。否则便是捅了马蜂窝,少不得受士林抨击几句。

    于是乎,只要你不要太过离谱,读书人都没人管的,自此,结社的现象就死灰复燃了,一群读书人凑在一起,寻个幽雅之所,隔三差五凑在一起,或是作诗,或是论史,好不轻松。

    而这么一批人总会有佼佼者,这些佼佼者便是名士,他们总是社中最出彩的那么几位,最是吸引人的眼球,自然,他们的学问也必定要好,品德也要足以令人敬重,这种人物,莫说是寻常的读书人,即便是在朝为官之人,见了他也是佩服。

    王宾和王逵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乃是江右少有的名士,风噪一时,做了诸多的诗词,深受士林的好评,几乎走在哪里,都有无数人倒履相迎,更难得可贵的是,他们还是山人,这山人可不是随意叫的,所谓山人就是隐士,也就是不愿出士做官之人,有这样的好学问,却不肯做官,视名利为粪土,这样的品行,更是叫人为之倾倒。

    于是,所有人都能与这样的人结交为荣,即便是内阁和翰林里的人物,也偶尔会请他们去府邸中坐一坐,偷了半天的浮闲,谈古论今。

    而之所以京师震动,问题便出在了这里,这两位仁兄一起结伴去了龙江。

    龙江其实并不是什么好地方,那儿只是近郊,虽然南京不断扩展,早已不只是城内的规模,城外亦有诸多屋舍,可是龙江还是太偏了,除了一些泥腿子,去那儿做活,一般的才子佳人,自是绝不肯去的。

    王宾和王逵不但去了那儿,居然还为一艘海船所震撼,随后,他们在那儿作下了一首诗词,称赞了几句大船,竟还流连忘返,竟是不肯回城。

    这段佳话是否夸张,只怕谁也说不清楚,不过这些事迹,早在读书人的圈子里疯传,于是乎,许多人便勾起了好奇心,反正也不远,闲着又是闲着,去看看也好。

    大家成群结队,彼此相邀,便兴致勃勃,纷纷往龙江那儿去了,那龙江上,停泊的大船越来越多,竟是差点堵塞了河道,而那儿本就没什么风景名胜,读书人对此,自然不会有什么兴致,这注意力,自然而然便转到了令他们震撼的大船身上。

    第二章送到,最近不知道怎么搞的,老是头晕,哎,求点月票吧。

    第四百零三章:巨舰之威

    体势巍然,巨无与敌。

    简短的八个字,是一群读书人给予河面上停泊船舰的评价。

    读书人嘛,都是文科生,反正也不可能琢磨用料和帆布,凡事都是一些夸张的描述。

    可就是这种朦胧的描绘,反而将这气势说出来,李白他老人家还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夸张要读书人做什么

    读书人相邀而来,自是开始津津乐道,交换心得,有人就不免要说,蛮人竟有如此舰船,我中国竟是不能匹敌,天朝上邦,颜面丧尽了。但有龙江船厂在,何至如此。

    一些有心人便都为龙江船厂招起魂来,仿佛有了船厂便可制出与之匹敌的巨舰,可以彰显国威一般。

    当然,等到他们图穷匕见的时候,这脏水又都不免泼在某些人的身上,反倒怪起某人搅乱了船厂。

    人的嘴巴是堵不住的,再者有人故意搬弄是非,至于交趾的某人当然不讨人喜欢,反正是人憎鬼嫌,骂了也就骂了,又能奈何

    不过这么一闹,反倒将这事儿炒起来了,僧俗百姓们一听,眼下那些个老爷和读书人都在议论着船,又是据说龙江那儿出了稀罕物,便也不免动心,有人逮了空跑去看,和读书人相比,这些人的见识更是不堪,于是吱吱的抽着凉气,后脑勺都吹着凉风。

    “这样的大船,即便是一些老人怕也没见过吧,听说元人还在的时候也曾造过巨舰,也听说过很是稀罕,料来也不过如此,和这船一比哎呀呀”

    “大食,大食是什么不就是番邦么什么。番邦造出来的船这大食人倒是有些手段。”

    “我大明料来也能造吧,前些日子,陛下不是下旨造船么,征了不少的匠人去呢。只是为何不曾有动静”

    “快看。船上还有马,我的天。船上竟能跑马,这大食人”

    “大食的使节已经到了,太子殿下亲自迎的,看来陛下也久闻大食威名”

    “不是说我大明才是天朝上国。其余的统统都是蛮邦”

    百姓们议论就粗糙得多了,各种脑补遐想,却也闹了好一阵子。

    倒是这大食人让不少人刮目相看,其实也怪不得这些人,中原文明嚣张了太久,交往密切的,说他们是蛮荒之地都算是给人家面子。连乡下地方都不如,就如这南京城,人口数十万,富庶非凡。早已习惯了将自己当作天下的中心,眼里还能瞧得起谁

    而现在

    公子风流第105部分阅读

    -